2018年12月25日,國內最大的發電側電化學儲能項目,海西州多能互補集成優化示范工程50MW/100MWh的磷酸鐵鋰電池儲能項目順利并網發電。該項目對新能源發展、可再生能源儲能的推進具有重要意義!
國內最大發電側電化學儲能項目
本項目位于青海省海西州格爾木市東出口光伏園區境內,為海西州多能互補集成優化示范工程的一部分,是目前國內最大的發電側電化學儲能項目,項目的順利投運將有效解決當前新能源大規模并網遇到的技術難題,促進新能源規模化開發和利用,進一步推動青海實現清潔能源完全供給,推動區域能源結構優化、生態環境改善和清潔發展,在新能源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魯能海西州多能互補集成優化示范工程(以下簡稱“海西多能互補示范工程”)總裝機容量70萬千瓦,包括20萬千瓦光伏項目、40萬千瓦風電項目、5萬千瓦光熱發電項目及5萬千瓦儲能系統,規劃建設成為國際領先的“風、光、熱、蓄、調、荷”于一體的多能互補、智能調度的純清潔能源綜合利用創新基地。該項目是國家首批多能互補集成優化示范工程中第一個正式開工建設的多能互補科技創新項目,建成后年發電量約12.625億千瓦時,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約40.15萬噸,將有效減少燃煤消耗,降低大氣污染。
據了解,該項目中儲能電池由寧德時代中標提供,新建裝機容量為50MW/100MWh的磷酸鐵鋰電池儲能系統。由50臺標準集裝箱和25臺35kV箱變組成,每臺集裝箱裝設1MW/2MWh的磷酸鐵鋰電池子單元(放置2臺500kWPCS),接入新魯330kV匯集站35kV側送出。
2016年在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的科學領導下,積極參與申報青海省魯能海西州多能互補集成優化示范項目一期示范基地項目。2016年12月26日,項目通過國家能源局審核并完成公示,2017年2月6日正式獲批,2017年7月獲得核準并開工建設。儲能項目于2018年10月15日開工建設,11月13日土建交付電氣安裝,用時29天完成50座蓄電池集裝箱和25座箱變基礎砼澆筑。
儲能是多能互補關鍵技術支撐
西部地區是我國的能源生產基地,也是可再生能源資源的富集區。近年來,西部地區多數省份風電、光伏裝機容量增長迅速,一批可再生能源發電園區和配套的產業基地應勢而起,然而,風能、太陽能受天氣影響大,隨機性強,難以提供連續穩定的電能輸出,這成為制約新能源大規模開發利用的瓶頸。
相比傳統的新能源項目,海西州多能互補集成優化示范工程采用“新能源+”模式,是以風、光、熱、儲為主導的純清潔能源工程,儲能項目主要是對風電、光伏進行優化、補償,減少棄風棄光,平滑出力曲線,有效改善風電和光伏不穩定、不可調的缺陷,徹底解決用電高峰期和低谷期電力輸出不平衡的問題,提高電網的穩定性。
在儲能技術諸多應用領域中,儲能作為關鍵技術支撐,與可再生能源的深度融合,從運行層面解決可再生能源穩定輸出和提升系統發電效益的難題,進而促進可再生能源并網與就地消納,可提升風、光等可再生能源的消納水平,支撐分布式電力及微網,可為電網運行提供調峰、調頻、備用、黑啟動、需求響應支撐等多種服務,無疑具有較大的應用價值和光明的市場前景,平滑輸出、電能質量、調峰調頻都將成為儲能的用武之地。
“示范工程通過多種能源的深度融合、優化,能有效解決用電高峰期和低谷期電力輸出不平衡問題,提高電網穩定性,提升電網對新能源的接納能力。”海西多能互補示范工程將有效解決當前新能源大規模并網遇到的技術難題,促進新能源規模化開發和利用,進一步推動青海實現清潔能源完全供給,在新能源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可再生能源儲能發展前景與對策
我國的風能資源十分豐富,內陸風能分布在西北新疆、內蒙古、甘肅等地區,這些地區地域開闊,同時也是發展光伏太陽能的重要基地。彭博新能源新能源展望報告預測,2050年世界能源結構中將有三分之二來自可再生能源,其中50%是風能和太陽能,隨著現存的大規模發電廠退役,靈活能源具有極大優勢,可再生能源應用激增,到2030年中國將有23GW電池儲能為39%的可再生能源發電系統服務。2050年,我國風電、光伏發電將成為電力主導,將分別占總發電量21%和24%。
據北極星儲能網不完全統計,除了山東魯能,黃河水電、華能等也有開展可再生能源配置儲能項目:
可再生能源并網側儲能應用已經開始在技術示范的基礎上尋求商業化突破,儲能在跟蹤發電計劃中的作用也得到了驗證。但是,儲能與可再生能源配套應用的局限性還比較突出,系統收益的多樣性和投資價值還難以充分實現,仍然面臨著多方面的問題。例如集中式可再生能源并網儲能系統收益單一,除存儲棄電之外,儲能其余功能價值難以全面體現;集成儲能資源難以發揮規模效應,促進可再生能源消納能力有限;電力市場開放程度有限,難以獲得多重收益等。
針對上述問題,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史玉波認為應從政策、市場、宣傳三方面進行規范和引導。政策上,結合地方特點出臺支持政策,明確儲能項目建設和運行管理流程。市場層面,完善市場規則并對可再生能源發電效果進行評價,激勵可再生能源場站提升發電質量;加速推進市場化交易進程,建立跨省跨區交易渠道,減少區域內棄風棄光電量;加快建立輔助服務市場,構建儲能參與系統服務的按效果付費機制,為儲能獲取價值增值創造平臺。第三,推動風儲、光儲創新應用模式建設,總結項目運行經驗,驗證項目的經濟性和商業模式;支持和引導儲能系統項目建設運營單位優先享受電力市場化改革紅利,在用戶直接交易、綠色電力消納和參與輔助服務市場等方面予以支持,進一步降低儲能系統運營成本。
在推進清潔能源建設、能源轉型的指引下,未來可再生能源領域儲能產業發展也將擁有更加美好燦爛的明天。
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油化工精神,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宣傳國家石油化工政策,推廣石油化工企業品牌和產品,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