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甲醇合成采用氣相工藝,不足之處是原料單程轉化率低、合成氣凈化成本高、能耗高。相比之下,液相合成由于使用了比熱容高、導熱系數大的長鏈烷烴化合物作反應介質,可使甲醇合成在等溫條件下進行。通常液相合成采用的催化體系有過渡金屬的陽離子鹽、堿金屬(或堿土金屬)的醇鹽及溶劑組成。
由美國能源部、電力研究院、空氣產品公司(APC)、Chem Systems等公司共同開發的LPMEOH工藝,己由Eastman和APC兩公司合作于1997年在美國Kingsport建成了8萬加侖/d甲醇裝置。該裝置采用漿態床反應器,并由3臺反應器串聯而成,反應結果見表2。目前制約該工藝工業化的因素是催化劑隨時間增長活性會迅速下降,所以必須尋找出一種更高效而長壽命催化劑。
表2 液相合成甲醇的操作條件和反應結果
項目 | 合成塔1 | 合成塔2 | 合成塔3 |
直徑(m) | 4.55 | 3.84 | 3.10 |
L/D | 4.5 | 5.2 | 5.8 |
空速[L.(h.lg cot)-1] | 10000 | 10000 | 10000 |
操作壓力(MPa) | 10.68 | 10.27 | 9.65 |
操作溫度(℃) | 250 | 250 | 250 |
XCO(%) | 63.9 | 61.6 | 53.9 |
XCO2(%) | 0 | 4.76 | 8.70 |
循環 | 無 | 有 | 有 |
甲醇組份額 | 60 | 28 | 12 |
1.5 新原料路線
以CO2為原料合成甲醇是一項熱門研究課題,Topsφe開發的CO2合成甲醇工藝已完成中試驗證。
Lurgi開發的Camere工藝,以CO2和H2為原料,采用Sud Chemie的CuO-ZnO-ZrO3-GaO3催化劑,其最大特點是將水煤氣變換反應器與甲醇成應器組合在一起,從而克服了CO2轉化率低的缺陷。不過以CO2為原料的甲醇合成工藝只有在可獲得大量廉價的純CO2地區才具有經濟性。
由甲烷直接制甲醇是近百年來人們關注熱點。最近UOP公司與美國國立標準化和技術研究院(NIST)正在共同開發一種新的過氧化物催化劑,并用液相法制甲醇。過程包括兩個步驟;第一步用一種有機過氧化物來活化金屬催化劑:第二步在活化后的催化劑上將甲烷轉化為甲醇。過程所用溫度和壓力都較低,因而工廠設計可簡化,安全性也增加。目前制約該工藝工業化的因素也是催化劑,即需要尋找出一種效率相當高,甲醇選擇性在90%,收率在20%以上的催化劑。
另外,加拿大Technology Convergence公司(TCI)正在開發一種綠色甲醇工藝。該工藝分3步進行,即:電解水生成H2和O2;部分氧化反應將O2和天然氣反應生成合成氣:合成氣制甲醇。該工藝關鍵取決于電價的高低。據稱,該工藝最大優點是減少CO2的排放。傳統甲醇生產工藝中,1000t甲醇排放CO2是為300t,而該工藝僅60-120t。
1.6 高效甲醇合成催化劑
Sud Chemie采用高通量篩選技術(HTE)正在開發一種牌號為C79-7GL銅基催化劑。由于具有較小的銅晶粒、較高的銅比表面積和高分散銅粒,其活性至少為傳統甲醇合成催化劑的120%,而且具有非常好的低溫活性和選擇性。在超大型甲醇裝置的性能預則試驗表明,碳效率達到89%,使用數月后仍接近98%,使用壽命可達5年,預計每m3催化劑上累計可產甲醇3.5萬t。C79-7GL在阿根廷1210t/d和德國、南非甲醇裝置使用后,將用于特立尼達Atlas建設的5000t/d超大型甲醇裝置。
2 國外甲醇供需及預測
據Nexant Chem Systems公司的最新統計,全球2004年甲醇生產能力為4226.5萬t/a。2001年至2004年全球主要地區甲醇消費構成見表3。
表3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按用途分 | | | | |
甲醛 | 940(31) | 970(32) | 1010(32) | 1050(33) |
MTBE | 830(28) | 810(26) | 780(25) | 760(22) |
(其中美國) | 470(16) | 430(14) | 340(11) | 270(8) |
醋酸 | 270(9) | 290(9) | 300(10) | 310(10) |
MMA | 90(3) | 90(3) | 100(3) | 100(3) |
其它 | 880(29) | 900(29) | 930(30) | 970(30) |
需求合計 | 3020(100) | 3060(100) | 3110(100) | 3180(100) |
按地區分 | | | | |
亞洲 | 920(30) | 940(31) | 990(32) | 1040(33) |
北美 | 1000(33) | 1000(33) | 980(31) | 970(30) |
西歐 | 630(21) | 640(21) | 650(21) | 670(21) |
其它 | 470(16) | 480(16) | 490(16) | 500(16) |
需求合計 | 3020(100) | 3060(100) | 3110(100) | 3180(100) |
預計2010年和2015甲醇需求量將分別達4018.2萬t和5044.0萬t。由于MTO和MTP工藝的工業化,全球將有1%甲醇用于烯烴生產,從而為替代石油和乙烷等裂解原料方面開始發揮作用。
3 我國甲醇工業發展前景
截止2004年底,我國甲醇產能已達740萬t/a,117家生產企業共生產甲醇440.65萬t/a生產甲醇,2005年1-9月甲醇量達393.22萬t,因此增長22.2%,進口量99.1萬t,因此下降3.1%,與此同時,我國甲醇生產技術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目前我國甲醇原料仍以煤為主,約占總產能的77%,天然氣、乙炔、重油分別占10.3%、3.4%和9.3%,所以開發水煤漿氣化技術至關重要。在引進技術消化吸取基礎上,華東理工大學,兗礦魯南化肥廠、中國天辰化學工程公司共同完成了“新型的(噴嘴對置)水煤漿氣化爐”開發,形成了工藝化,2臺1150t/a工業示范氣化爐裝置已于2005年上半年竣工投產。運行結果還表明,碳轉化率高于Texaco工藝,氧耗也低于Texaco工藝,煤耗則低于Texaco和Shell(干粉煤氣化)工藝,詳見表4。由于設備的國產化,使裝置投資費比shell工藝節省3600萬元。
表4 三種煤氣化的工藝消耗指標比較
項目 | 碳轉化率(%) | 比氧耗(標m3氧)/1000Nm3(CO+H2) | 煤耗(kg煤/1000m3)(CO+H2) |
Shell粉煤氣化 | 99 | 330 | 588 |
新型水煤漿加壓氣化 | 98 | 380 | 550 |
Texcaco水煤漿氣化 | 95 | 410 | 640 |
在合成甲醇催化劑方面,西南化工研究院開發的XNC-98,其性能已超過ICI51-7水平,詳見表5。
表5 XNC-98與國內外同類催化劑性能比較
催化劑牌號 | 相對時空收率 | |||
210℃ | 230℃ | 250℃ | 270℃ | |
XNC-98 | 1.00 | 1.00 | 1.00 | 1.00 |
ICI-7 | 0.86 | 0.96 | 0.98 | 1.00 |
MK-101 | 0.88 | 0.91 | 0.96 | 0.95 |
ICI-51 | 0.80 | 0.87 | 0.88 | 0.93 |
C79-05-GL | 0.70 | 0.76 | 0.85 | 0.94 |
G | 0.76 | 0.80 | 0.89 | 0.94 |
在大型甲醇合成反應器開發方面,林達化工技術工程有限公司開發的JW低溫合成塔已有7套總產能為30萬t/a投入運行。30萬t/a和60萬t/a反應器也將分別為大連大化集團和山西晉城所采用。華南理工大學開發絕熱-管殼復合型合成反應器也已在多套10萬t/a和20萬t/a裝置上使用。
由于我國甲醇裝置規模相對較小,因而在原料消耗,能耗和生產成本方面與世界先進水平仍有一定差距,詳見表6。
表6 國內外甲醇裝置消耗指標比較
建廠地點 | 美國 | 中東 | 中國市場 | 四川江油 | 上海焦化 |
規模(kt/a) | 850 | 850 | 100 | 100 | 100 |
原料 | 天然氣 | 天然氣 | 天然氣 | 天然氣 | 煤 |
原料價格 | 6美元/MMBtn | 0.5美元/mmbMMBtn | 0.62元/m3 | 0.60元/m3 | 320元/t |
原料單耗 | 864m3 | 864m3 | 1100m3 | 1064m3 | 1.40/t |
生產成本 | 143美元 | 73美元 | 1350元 | 1127元 | 1370元 |
綜合能耗(GJ/t) | 30 | 30 | 38 | 36 | 33.5 |
未來我國甲醇工業將進入大發展時期。據中國氮肥工業協會的統計,包括135.9萬t在進口量2004年我國甲醇消費量達576.5萬t,其中用于甲醛占38.9%、MTBE占1.98%、醋酸占6.63%、甲胺占5.79%、燃料占11.34%,其它用途占3.04%。然后,由于甲醇汽油消費量的增長,MTO和MTP即將進入工業化規模,一大批大型甲醇裝置正在建設之中。目前已獲批準,并正在建設產能為171.0萬t/a;已獲批準、尚未建設的有197萬t/a;而規劃中的55家企業總產能競高達2960萬t/a。對此,一些專家認為當前如此大規模地發展甲醇工業應值得有關方面深思。
目前不少在建和擬建裝置,實際是急于將煤轉化為甲醇,至于甲醇下游衍生物還在調研之中。有些甲醇項目將希望寄于燃料甲醇和制烯烴原料。然而燃料甲醇在國內是否會大規模推廣,并用以替代汽油,至今尚未取得共識。而且在技術上還有些問題待解決。甲醇制烯烴的MTO工藝,目前世界僅有UOP的90t/a模試裝置的數據,是否能放大到數十萬t級規模還需驗證。而且即使技術可行,以現有煤價或天然氣價格來生產烯烴在經濟上的可行性也在研究中。所以,筆者認為面對“甲醇熱”,我們多少要保持冷靜,尤其是建超大規模的甲醇裝置應該持謹慎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