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海洋氫能開發技術與應用國際研討會在2025國際氫能大會暨國際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展覽會上成功召開,推動海洋氫能技術突破、場景創新與產業協同,群策群力共建標準、共拓場景,構建中國海洋新能源產業新格局。
研討會上,中國氫能聯盟秘書長、國家能源集團氫能事業部主任、國華投資(氫能公司)總經理劉瑋作了《海洋氫能發展展望及“海上氫氨醇一體化能源島示范”實踐》開幕報告。中國船級社(CCS)海工技術中心副主任李紅濤為國家能源集團氫能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煙臺中集來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和國能氫創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聯合研發的海洋氫能制-儲-輸-用全鏈示范項目頒發圖紙符合性證書。
圖丨海洋氫能制-儲-輸-用全鏈示范項目
項目圖紙符合性審查授證儀式
開幕報告深刻分析了海洋氫能的戰略意義、國內外海洋氫能發展現狀,劉瑋指出,海洋氫能的三大場景是近岸“半海半陸式”海風陸制助力工業脫碳、遠海“全海式”海上氫氨醇綜合能源樞紐、“零碳島嶼”海洋氫能一體化供能解決方案。根據中國氫能聯盟對路徑的思考,海洋氫能有望實現海上能源樞紐愿景,建議從技術、裝備、法規和產業政策維度推動海洋氫能發展,打造海洋氫基能源網絡,推動全球海洋氫能法律框架和國際公約建立。
劉瑋分享了國家能源集團海洋氫能“三步走”戰略,即一期已建成圍繞山東煙臺海上漂浮式光伏固定式平臺制氫/氨/醇項目,以海上電氫醇試驗打通全技術鏈條,打造海洋氫能制-儲-輸-用全鏈條及海上新能源制氫及綜合利用示范項目;二期到2027年,在江蘇鹽城建設海上風光同場半潛式兆瓦級制氫百噸制醇項目,打造海上綜合能源平臺及海上標桿工程,打造海上可再生能源平臺關鍵技術及兆瓦級長時間應用示范;三期到2030年,規劃南海深遠洋海上風電浮式千噸級制綠色氫基燃料項目,實現綠色燃料批量化生產,貫通海洋氫能商業化,打造深遠海海洋能源島,走通海洋氫能商業化。
主題匯報聚焦海上制氫技術全鏈條突破,展示了多項國際領先成果。中集集電推出耐腐蝕堿性電解槽技術、上海交通大學提出PEM電解槽海上規模化方案、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研發的兆瓦級直接電解海水裝置突破傳統淡水電解限制、清華大學分布式工業級制氫裝備的成功應用驗證了模塊化技術在真實海洋場景的可靠性、金風科技提出風電制氫與儲能協同調度模型實現能源高效消納、中國船級社發布的《海洋制氫平臺設計指南》為全球首個針對海上制氫設施的設計規范填補行業空白、中廣核新能源打造“氫能+風電”融合標桿、申能集團提出“海上風電浮式平臺制氫”工程示范計劃。
海洋氫能是關乎能源革命和海洋強國建設相互交融的戰略性命題,是全球氫能供應體系的重要組成,將是深遠海風電大規模開發破局點,通過將風光資源就地轉化為綠氫及氫基燃料,不僅破解深遠海可再生能源消納難題,價值鏈向氫基綠色燃料延伸,將有力支撐全球綠色航運走廊建設,成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推動氫基燃料國際貿易的戰略性抓手,推動國際氫能貿易開展,助力海洋氫能實現零碳化商業應用。隨著行業展望的落地、示范項目的推進以及產業鏈的深度融合,“向海圖強”的科技攻堅戰已經打響,氫向深海征程將正式開啟。
本次研討會匯集國家能源集團、中國船級社、中集集團、金風科技、中廣核新能源等龍頭企業,以及上海交通大學、清華大學等頂尖科研機構,覆蓋技術研發、裝備制造、標準制定、項目示范全鏈條,吸引了全球近300位海洋工程與氫能領域專家、企業代表及科研機構負責人,圍繞海上制氫關鍵技術、裝備集成、標準制定、示范項目分享等議題展開深度研討。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油化工精神,宣傳國家石油化工政策,展示國家石油化工產業形象,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推廣石油化工企業品牌和產品,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