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航拍的中化泉州石化項目新廠區回填工程現場 (張九強 攝)
“轟!”重達24噸多的夯錘從強夯機前面高高的龍門架上重重地砸向地面,泥土隨之沖天濺起,站在幾十米外的人也能感受到它所帶來的震動……4月底,位于惠安輞川、東橋的中化新廠區回填項目主體工程如期完工,70多臺強夯機正抓緊夯實地面。
一年前,這里還是一片汪洋;如今,這里已被回填,整理成一片廣闊而堅實的陸地;不久的將來,這里將矗立起座座廠房,為當地帶來滾滾財源——中化泉州1200萬噸/年煉油項目總投資287億元,計劃2013年年底投產,預計年銷售收入514億元,每年能實現稅收115億元。
一年施工
回填1355萬立方米
中化新廠區回填工程于去年5月開工,總投資約6.3億元,回填面積217萬平方米,回填砂土1355萬立方米,分兩期建設。該工程主要包括三方面任務。一是圍堤建設。在回填之初,除了南面陸地外,先在回填區域東、西、北三個邊上壘起總長約4.5公里的護坡,框出架子,防止回填的沙土溜方。護坡由一個個長約60米的沖灌沙袋壘成,底層寬50米,往上逐步縮小,十分穩固。二是地基處理。回填中,為了加快淤泥的固結,穩固基礎,打下地里的排水板總長1366萬米,其中最深處打到17.5米。就像做豆干一樣,重壓之下,地下的水會沿排水板內的水槽往上排出。三是場地回填。投入絞吸船、土方車、插板機、鏟車、推土機等總值5億元左右的設備,陸域回填和海上吹填齊頭并進,每天回填量10萬多立方米,回填的平均高度5米,最高的近8米。工程繁忙時,各類設備一天的柴油消耗量達40多噸。
一天運輸
來回有上萬車次
當記者問起回填工程施工中最大的困難是什么時,泉惠石化園區總經理陳朝陽脫口而出:“當然是交通壓力了。”據了解,回填工程投入土方車400多輛,一般每天每車運12—15趟,一天就有上萬車次來回,交通壓力可想而知。為此,園區在沿線16個重點路口配備了30多名交通協管員,交警部門派出10多名協管員指揮交通,同時組建交通巡查組,檢查施工土方車是否有超速、違章超車、滴灑漏等違法違規行為。此外,園區還組織5部灑水車、22名保潔員,減少施工道路揚塵,盡量避免影響周邊群眾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
一個調整
少拆民宅近4500戶
其實,中化回填項目本不用如此緊張的。按照原來的設計,相關的回填任務2007年就已完成了。但是,綜合考慮群眾利益,惠安縣委縣政府結合各方意見,對該項目用地進行優化,除了生活、辦公等附屬設施用地不變外,廠區建設由橫向變成縱向,向海里延伸了1.5公里。這一調整,避免拆遷民宅近4500戶、面積近100萬平方米。同時,廠區與居民之間的衛生防護距離進一步擴大,遠超國家環評標準。而調整的代價就是回填任務大大增加,工期一下子趨緊,中化項目投產也因此延期了近一年。
“這是黨委政府為群眾辦的最大一件實事。”談起中化項目建設優化一事,泉惠石化園區技術顧問陳長才的贊許之情溢于言表。
“明年這個時候,這里會有更多的東西讓你們看。”中化項目的工程師老賈充滿自信地說。他透露,中化項目已訂購好價值70多億元的設備,部分設備已到位。6月份將全面打樁,中化項目建設正式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