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反思傳統制造業發展方式和工藝技術系統對消耗資源和破壞生態的認識上,人們開始認同這樣的思想,即制造技術應當是一項與環境協調的技術,應該是一項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的技術。事實上,環境協調和滿足個性消費是辯證統一的兩個側面。毋庸置疑,為了使消費者充分享受制造業提供的滿意程度,無論是政府和行業協會,還是制造企業都應該注意個性需求的共性基礎,減少產品生產和使用造成的環境危害。綠色制造的概念由此提出,近年來的研究也非常活躍。一般把綠色制造定義為一種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效率的現代制造方式,其目標是使得產品從設計、制造、包裝、運輸、使用到報廢處理的整個產品生命周期中,對環境的影響(負作用)最小,資源效率最高,并使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協調優化。綠色制造又稱環境意識制造,面向環境的制造等。由于綠色制造的提出和研究歷史較短,其概念和內涵尚處于探索發展階段,因而至今還沒有統一的定義。可見,綠色制造作為制造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生產方式,是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有力支撐。
從上述定義可看出,綠色制造具有非常深刻的內涵,其要點主要有:
(1)綠色制造涉及的問題領域包括三部分:一是制造問題,包括產品生命周期全過程;二是環境影響問題;三是資源優化問題。綠色制造就是這三部分內容的交叉和集成。
(2)綠色制造中的“制造”涉及到產品整個生命周期,是一個“大制造”概念,同計算機集成制造、敏捷制造等概念中的“制造”一樣。綠色制造體現了現代制造科學的“大制造、大過程、學科交叉”的特點。
(3)圍繞制造過程中的環境問題提出了許多與綠色制造相關或相類似的制造概念。綠色制造和環境意識制造等是同一層次的概念,其內涵非常寬廣。包括綠色設計(環境設計)、綠色工藝規劃、清潔生產(清潔技術)、綠色包裝等組成部分,而是綠色設計又有面向環境的產品方案設計、可拆卸設計、可回收性設計等內容。
(4)當前人類社會高度關注在全球化過程中的可持續發展主題,綠色制造實質上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在現代制造業的體現。
近年來,各國政府紛紛通過法律和經濟手段,干預微觀企業的生產制造過程和市場銷售環節,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保護消費者權益。除了立法以外,支撐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要變革傳統制造業使用原材料、能源和生產的方式,將環境保護管理從“事后”轉移為“事前”。為此,世界各國投入大量財力發展“綠色制造技術”,其中的綠色設計技術,突出了在產品設計階段就考慮到產品生命周期全過程的無污染、資源低耗、回收和對環境的適應性等。在綠色制造基本思想的指引下,不可再生材料的替代技術、節能技術、清潔生產工藝、產品可拆卸與回收技術、生態工廠循環制造技術等均得到迅猛發展,并聚集成先進制造技術的新的一族。
顯然,工藝、設備和工廠的可重構性、規模可變和成本經濟性,將成為未來制造業企業裝備的顯著特點。隨著知識成為產品價值的主要成分,領先的制造工藝、可重用的智能軟件和自動化設備,構成未來企業競爭的硬件資源。另一方面,個性需求和不確定市場環境,要求克服設備資源造成的專用性鎖定的風險,制造資源的可重構性也將成為企業裝備的重點要求。
據《經濟日報》
從上述定義可看出,綠色制造具有非常深刻的內涵,其要點主要有:
(1)綠色制造涉及的問題領域包括三部分:一是制造問題,包括產品生命周期全過程;二是環境影響問題;三是資源優化問題。綠色制造就是這三部分內容的交叉和集成。
(2)綠色制造中的“制造”涉及到產品整個生命周期,是一個“大制造”概念,同計算機集成制造、敏捷制造等概念中的“制造”一樣。綠色制造體現了現代制造科學的“大制造、大過程、學科交叉”的特點。
(3)圍繞制造過程中的環境問題提出了許多與綠色制造相關或相類似的制造概念。綠色制造和環境意識制造等是同一層次的概念,其內涵非常寬廣。包括綠色設計(環境設計)、綠色工藝規劃、清潔生產(清潔技術)、綠色包裝等組成部分,而是綠色設計又有面向環境的產品方案設計、可拆卸設計、可回收性設計等內容。
(4)當前人類社會高度關注在全球化過程中的可持續發展主題,綠色制造實質上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在現代制造業的體現。
近年來,各國政府紛紛通過法律和經濟手段,干預微觀企業的生產制造過程和市場銷售環節,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保護消費者權益。除了立法以外,支撐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要變革傳統制造業使用原材料、能源和生產的方式,將環境保護管理從“事后”轉移為“事前”。為此,世界各國投入大量財力發展“綠色制造技術”,其中的綠色設計技術,突出了在產品設計階段就考慮到產品生命周期全過程的無污染、資源低耗、回收和對環境的適應性等。在綠色制造基本思想的指引下,不可再生材料的替代技術、節能技術、清潔生產工藝、產品可拆卸與回收技術、生態工廠循環制造技術等均得到迅猛發展,并聚集成先進制造技術的新的一族。
顯然,工藝、設備和工廠的可重構性、規模可變和成本經濟性,將成為未來制造業企業裝備的顯著特點。隨著知識成為產品價值的主要成分,領先的制造工藝、可重用的智能軟件和自動化設備,構成未來企業競爭的硬件資源。另一方面,個性需求和不確定市場環境,要求克服設備資源造成的專用性鎖定的風險,制造資源的可重構性也將成為企業裝備的重點要求。
據《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