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貨緊縮以及SARS的氣氛還沒有完全褪去,滿世界都已是工業機器的轟鳴聲。局部行業的投資高漲是否意味著中國經濟開始過熱?在這個問題沒有被決策層確認之前,經濟增長目前正處在一個微妙時刻。 中國經濟目前正處在一個難以預測的微妙時刻。通貨緊縮以及SARS的氣氛還沒有完全褪去,正當很多人都在為盡快重振經濟,恢復甚至創造更大的景氣而準備大干一場的時候,近期,一場關于中國經濟是否已經出現過熱的討論卻引起了眾多人士的關注。
“經濟過熱”預警
經濟出現“過熱”的主要依據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是貨幣供應。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至7月底,廣義貨幣的余額為20.62萬億元,同比增長20.7%,明顯處于偏高水平,顯示貨幣供應增長偏快。二是貸款增加。1-7月,金融機構各項貸款同比增長了23.2%,達到1.78萬億元,已接近2002年全年新增1.85萬億元的水平,是1996年8月以來最高的。具體到行業,這種投資偏熱的情形也得到了印證:
目前,在鋼鐵業,許多民營企業正在大興投資建廠風,形成了一股投資熱。唐山建龍集團和上海復星集團共同投資的一個寧波鋼鐵項目已進入籌建階段。該項目投資總額約130億元,產能500萬噸。在唐山,除了唐鋼在擴產之外,還將形成另一個500萬噸規模的民營企業;陜西也提出利用3年時間建設渭北、陜南、關中三大鋼鐵基地。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信息中心預測,到2004-2005年,鋼鐵的價格就會下跌,理由是一般鋼鐵項目都需要一到兩年的建設期,屆時新建、擴建的產能將釋放出來。
與鋼鐵業類似的是建材業的圈地擴能。水泥的產能在2003年登上了“十五”期間新型干法水泥項目投產的高峰期;而玻璃行業2003年新增的產能將超過以前歷次產能擴張之和。
在汽車行業,國家信息中心的最新報告稱,全國汽車產能已達550萬輛以上,轎車產能已達250萬輛以上,已大大高于市場容量。這份報告指出,從目前投資勢頭看,未來幾年生產能力還將大幅上漲,到2005年整個中國的汽車產能可能達到1000萬輛。一旦市場需求增長速度減緩,相當多的產能將被閑置,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
從FDI(外國直接投資)角度看,大量外國貨幣進入中國市場,使得人民幣在國際匯率市場上面臨巨大升值壓力。為維護人民幣幣值穩定,央行需要買進美元,售出人民幣。5月末,中國的外匯儲備已經達到了3450億美元。貨幣投放量的持續增加,也加大了控制經濟過熱苗頭的難度。在這種內憂外患、雙重打壓的背景下,央行又必須在人民幣不升值,不觸及匯率的前提下解決貨幣供應量的問題,無疑這對央行是又一個前所未有的難題。
在這種情況下,有部分經濟學家發出了預防過熱的警告。第一個明確提出警惕經濟過熱的經濟學家是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他的觀點算是比較溫和。樊綱認為,現在當然不是已經經濟過熱了,但是出現了經濟過熱的苗頭,開始過熱。如果等到通貨膨脹20%的時候談過熱就什么都晚了,那時候不是談過熱而是談衰退的問題了。現在宏觀經濟的一切目的是實現微調,不要大浮大起。隨后,趙曉、梁小民等專家也表達了相類似的觀點。
爭論聲鵲起
在學術觀點見仁見智的經濟學界,這一聲音很快便引來了反對之聲。最早指出中國經濟已經處于通貨緊縮狀態的經濟學家宋國青,就旗幟鮮明地反對經濟過熱說。他認為,中國的經濟還沒有徹底走出通貨緊縮,如果采取“急剎車”的措施,對中國經濟來說成本和代價將更大——陷入更嚴重的通貨緊縮,而同樣日趨嚴重的就業問題更將雪上加霜。國家信息中心發展部主任徐宏源、天則經濟研究所理事長張曙光等人基本上支持宋國青的看法。隨著爭論的延伸,各方觀點也日趨激烈,7月下旬,在天則經濟研究所舉行的宏觀經濟論壇上,出現了經濟學家群情激昂的場面,少數學者直指央行貨幣政策的錯誤,甚至出現侮辱性的言辭。有專家透露,對通過怎樣的手段穩定人民幣幣值、中國經濟目前是冷是熱、是否應該收縮信貸等一系列問題,央行內部意見也不一致。
反對經濟過熱論的經濟學家,其論據主要集中在物價和消費指數等方面。我們知道,當經濟過熱一波波地到來的時候,通貨膨脹將不可避免地發生,這才是真正可怕的。近日,國家統計局公布,7月份,居民的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了0.5%,是連續第7個月上漲。7個月之前,CPI指針曾持續下跌14個月。分類別看,在CPI中,消費品價格比去年同期下降0.1%;服務項目價格上漲2.5%——服務價格漲幅略有回落,但仍是拉動CPI向上的核心動力,而一般消費品整體上繼續呈現跌幅微縮的趨勢。幾乎與此同時,中國商業聯合會、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對下半年600種商品市場供求情況調查顯示,2003年下半年,供過于求的商品471種,占排隊商品總數的78.5%,并且沒有供不應求的商品。以上述兩組數據來看,尚看不出通貨膨脹的跡象。
正是在兩種觀點誰也說服不了誰的情況下,有經濟學家又提出了折衷的觀點—目前中國出現的過熱與過去的過熱不同,與世界多數國家的過熱也不同,而是一種無通脹的經濟過熱。這種經濟過熱之所以沒有體現在物價上,首先是由于中國的消費物價指數中,食品占有相當大的比重。這種結構對于反映占經濟80%的城市經濟活動則顯得不夠敏感。汽車、房地產的熱賣也許抵不上一個糧食價格。最新一期《望》雜志刊文認為,未來中國經濟運行中面對的主要風險不是通貨膨脹,而是新的生產過剩。
民企的重工業機會
如果從投資增長角度考量當前的重工業,的確存在產生生產過剩的可能性,但是,我國重工業當前最大的問題并非是過度投資,而是資本結構不合理——國有資本的行業比重大,特別是民資比重低——資本結構不合理的結果是產品結構趨同,表面上看有時顯得競爭慘烈,其實是競爭不足。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副主任魏加寧特別強調,中國經濟目前主要是結構問題,而不是增長速度的問題。“即便是某些地區某些行業出現過熱,也要把泡沫區和過熱區分開來,把風險區與過熱區分開來。” 近一年來,中國經濟的一大特點是原材料價格持續走高,與輕工業品、一般消費品的價格走勢明顯背離。國有資本在原材料行業中尚居主導地位,并受益匪淺。有實力的民營資本開始像對待一次經濟大發現一樣對待重工業,由于種種原因,汽車行業里只擠進了李書福,但在鋼鐵行業或電解鋁等行業,民營資本氣勢逼人。唐山建龍集團與上海復星集團共同投資的寧波鋼鐵項目就是例證。民資進入重工業,一般是選擇中低端產品切入,顯然是一種很現實的想法,原因是技術、人力資源可以在國內輕易找到,但是,這些民資也因此被定性為重復建設。
面對目前這種民資大舉進入重工業領域的趨勢,一位經濟學者說,由市場帶動的、民資參與的重工業結構調整正在大規模展開。“很顯然,民企的進入,是瞄準國企的高成本劣勢去的,國企的現實之道,是依靠資本實力向高端發展”。該學者甚至認為這是重工業本身的一次重要結構調整,最重要的是,“完全靠市場的力量來完成調整,千萬別丟掉這個機遇”。從各國經濟發展過程來看,民資進入重工業本身就是一個長期過程,原因是,重工業往往投資巨大,資本回收期長,除了要求民資本身完成積累之外,金融資本必須參與進來。“這些民資要求有一個穩定的政策環境,在控制經濟過熱過程中,切不可一刀切,否則就會將難得的機遇喪失掉。”一位觀察人士如是說。
其實,除了重工業機會之外,對于投資者而言,由于是否經濟過熱的宏觀現象與切身利益相關,所以應該對其有充分的關注。一方面,這涉及到投資大環境的問題,應該做到相時而動;另一方面,在選擇投資項目時,切不可見到某領域資金流向大,或者別人投資得到了利益就一擁而上,如果這是一個已經或開始過熱的行業,那么進入后可能忍受薄利的煎熬尚且不說,如果引起了決策者的注意并采取了控制措施,那可真是欲哭無淚了。尤其在目前這個經濟增長微妙的時刻。
據《科學投資》
“經濟過熱”預警
經濟出現“過熱”的主要依據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是貨幣供應。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至7月底,廣義貨幣的余額為20.62萬億元,同比增長20.7%,明顯處于偏高水平,顯示貨幣供應增長偏快。二是貸款增加。1-7月,金融機構各項貸款同比增長了23.2%,達到1.78萬億元,已接近2002年全年新增1.85萬億元的水平,是1996年8月以來最高的。具體到行業,這種投資偏熱的情形也得到了印證:
目前,在鋼鐵業,許多民營企業正在大興投資建廠風,形成了一股投資熱。唐山建龍集團和上海復星集團共同投資的一個寧波鋼鐵項目已進入籌建階段。該項目投資總額約130億元,產能500萬噸。在唐山,除了唐鋼在擴產之外,還將形成另一個500萬噸規模的民營企業;陜西也提出利用3年時間建設渭北、陜南、關中三大鋼鐵基地。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信息中心預測,到2004-2005年,鋼鐵的價格就會下跌,理由是一般鋼鐵項目都需要一到兩年的建設期,屆時新建、擴建的產能將釋放出來。
與鋼鐵業類似的是建材業的圈地擴能。水泥的產能在2003年登上了“十五”期間新型干法水泥項目投產的高峰期;而玻璃行業2003年新增的產能將超過以前歷次產能擴張之和。
在汽車行業,國家信息中心的最新報告稱,全國汽車產能已達550萬輛以上,轎車產能已達250萬輛以上,已大大高于市場容量。這份報告指出,從目前投資勢頭看,未來幾年生產能力還將大幅上漲,到2005年整個中國的汽車產能可能達到1000萬輛。一旦市場需求增長速度減緩,相當多的產能將被閑置,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
從FDI(外國直接投資)角度看,大量外國貨幣進入中國市場,使得人民幣在國際匯率市場上面臨巨大升值壓力。為維護人民幣幣值穩定,央行需要買進美元,售出人民幣。5月末,中國的外匯儲備已經達到了3450億美元。貨幣投放量的持續增加,也加大了控制經濟過熱苗頭的難度。在這種內憂外患、雙重打壓的背景下,央行又必須在人民幣不升值,不觸及匯率的前提下解決貨幣供應量的問題,無疑這對央行是又一個前所未有的難題。
在這種情況下,有部分經濟學家發出了預防過熱的警告。第一個明確提出警惕經濟過熱的經濟學家是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他的觀點算是比較溫和。樊綱認為,現在當然不是已經經濟過熱了,但是出現了經濟過熱的苗頭,開始過熱。如果等到通貨膨脹20%的時候談過熱就什么都晚了,那時候不是談過熱而是談衰退的問題了。現在宏觀經濟的一切目的是實現微調,不要大浮大起。隨后,趙曉、梁小民等專家也表達了相類似的觀點。
爭論聲鵲起
在學術觀點見仁見智的經濟學界,這一聲音很快便引來了反對之聲。最早指出中國經濟已經處于通貨緊縮狀態的經濟學家宋國青,就旗幟鮮明地反對經濟過熱說。他認為,中國的經濟還沒有徹底走出通貨緊縮,如果采取“急剎車”的措施,對中國經濟來說成本和代價將更大——陷入更嚴重的通貨緊縮,而同樣日趨嚴重的就業問題更將雪上加霜。國家信息中心發展部主任徐宏源、天則經濟研究所理事長張曙光等人基本上支持宋國青的看法。隨著爭論的延伸,各方觀點也日趨激烈,7月下旬,在天則經濟研究所舉行的宏觀經濟論壇上,出現了經濟學家群情激昂的場面,少數學者直指央行貨幣政策的錯誤,甚至出現侮辱性的言辭。有專家透露,對通過怎樣的手段穩定人民幣幣值、中國經濟目前是冷是熱、是否應該收縮信貸等一系列問題,央行內部意見也不一致。
反對經濟過熱論的經濟學家,其論據主要集中在物價和消費指數等方面。我們知道,當經濟過熱一波波地到來的時候,通貨膨脹將不可避免地發生,這才是真正可怕的。近日,國家統計局公布,7月份,居民的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了0.5%,是連續第7個月上漲。7個月之前,CPI指針曾持續下跌14個月。分類別看,在CPI中,消費品價格比去年同期下降0.1%;服務項目價格上漲2.5%——服務價格漲幅略有回落,但仍是拉動CPI向上的核心動力,而一般消費品整體上繼續呈現跌幅微縮的趨勢。幾乎與此同時,中國商業聯合會、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對下半年600種商品市場供求情況調查顯示,2003年下半年,供過于求的商品471種,占排隊商品總數的78.5%,并且沒有供不應求的商品。以上述兩組數據來看,尚看不出通貨膨脹的跡象。
正是在兩種觀點誰也說服不了誰的情況下,有經濟學家又提出了折衷的觀點—目前中國出現的過熱與過去的過熱不同,與世界多數國家的過熱也不同,而是一種無通脹的經濟過熱。這種經濟過熱之所以沒有體現在物價上,首先是由于中國的消費物價指數中,食品占有相當大的比重。這種結構對于反映占經濟80%的城市經濟活動則顯得不夠敏感。汽車、房地產的熱賣也許抵不上一個糧食價格。最新一期《望》雜志刊文認為,未來中國經濟運行中面對的主要風險不是通貨膨脹,而是新的生產過剩。
民企的重工業機會
如果從投資增長角度考量當前的重工業,的確存在產生生產過剩的可能性,但是,我國重工業當前最大的問題并非是過度投資,而是資本結構不合理——國有資本的行業比重大,特別是民資比重低——資本結構不合理的結果是產品結構趨同,表面上看有時顯得競爭慘烈,其實是競爭不足。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副主任魏加寧特別強調,中國經濟目前主要是結構問題,而不是增長速度的問題。“即便是某些地區某些行業出現過熱,也要把泡沫區和過熱區分開來,把風險區與過熱區分開來。” 近一年來,中國經濟的一大特點是原材料價格持續走高,與輕工業品、一般消費品的價格走勢明顯背離。國有資本在原材料行業中尚居主導地位,并受益匪淺。有實力的民營資本開始像對待一次經濟大發現一樣對待重工業,由于種種原因,汽車行業里只擠進了李書福,但在鋼鐵行業或電解鋁等行業,民營資本氣勢逼人。唐山建龍集團與上海復星集團共同投資的寧波鋼鐵項目就是例證。民資進入重工業,一般是選擇中低端產品切入,顯然是一種很現實的想法,原因是技術、人力資源可以在國內輕易找到,但是,這些民資也因此被定性為重復建設。
面對目前這種民資大舉進入重工業領域的趨勢,一位經濟學者說,由市場帶動的、民資參與的重工業結構調整正在大規模展開。“很顯然,民企的進入,是瞄準國企的高成本劣勢去的,國企的現實之道,是依靠資本實力向高端發展”。該學者甚至認為這是重工業本身的一次重要結構調整,最重要的是,“完全靠市場的力量來完成調整,千萬別丟掉這個機遇”。從各國經濟發展過程來看,民資進入重工業本身就是一個長期過程,原因是,重工業往往投資巨大,資本回收期長,除了要求民資本身完成積累之外,金融資本必須參與進來。“這些民資要求有一個穩定的政策環境,在控制經濟過熱過程中,切不可一刀切,否則就會將難得的機遇喪失掉。”一位觀察人士如是說。
其實,除了重工業機會之外,對于投資者而言,由于是否經濟過熱的宏觀現象與切身利益相關,所以應該對其有充分的關注。一方面,這涉及到投資大環境的問題,應該做到相時而動;另一方面,在選擇投資項目時,切不可見到某領域資金流向大,或者別人投資得到了利益就一擁而上,如果這是一個已經或開始過熱的行業,那么進入后可能忍受薄利的煎熬尚且不說,如果引起了決策者的注意并采取了控制措施,那可真是欲哭無淚了。尤其在目前這個經濟增長微妙的時刻。
據《科學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