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來,中國國民生產總值以年均近10%的增長率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發展業績,然而,剛趨于平息的非典危機多少暴露了中國實質上脆弱的經濟與政治根基。面對流行病蔓延、國營企業倒閉、下崗率上升及貧富差距擴大等諸多社會問題,人們不禁懷疑中國經濟迅猛增長的勢頭是否依舊能保持下去。美國國會伍德羅.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日前發表特別報告,收集美國學者各家之言,從西方視角明確指出中國所具備的經濟增長潛力及其經濟發展道路中正在或者將會遭受的巨大挫折。盡管美國學者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前景各持己見,但有一點已達到共識,即他們都認為中國經濟不會在短期內走向崩潰。
在這一特別報告中,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資深經濟學顧問查爾斯.沃夫(Charles Wolf)強調了中國經濟發展進程中的八大障礙:(1)高失業率、貧窮和社會不穩定;(2)貪污所引起的負面經濟影響;(3)艾滋病等流行疾病危機;(4)水資源缺乏與污染;(5)能源消費量與價格持續上升;(6)金融機制與國有企業體制的脆弱性;(7)可能會減少的外商直接投資;(8)可能會發生的臺海軍事沖突。根據查爾斯的研究,上述任何一項危機都可能導致中國年均國民生產總值下降0.3到2.2個百分點。而且,這些因素彼此相關,任何一個情況的發生都有可能引起其他方面也隨之惡化。查爾斯認為,以上若干種情形同時在中國發生的可能性還是相當大的。
匹茲堡大學(University of Pittsburgh)經濟學教授托馬斯.諾斯基(Thomas G. Rawski)指出,盡管中國經濟起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的經濟對外開放,但起到主導作用的仍是國內因素。中國經濟將來能否持續快速增長的希望取決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和私有企業的進一步發展,但中國政府在這些方面做得還不夠,現階段的中國經濟政策依舊帶有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鮮明痕跡,例如私有企業受到不公平待遇,“政企分開”仍接近于一句空洞的口號等。
諾斯基還認為,中國政府一些不明智的投資決策和對固定資產的濫用將導致中國經濟在未來幾年內發展緩慢。在他看來,中國與日本的經濟機制有不少相似之處:它們趨向于盲目地進行大規模投資卻不夠關心投資利潤;銀行家投入大量資本時經常都只注重規模和市場份額而忽略風險和回報;在經濟景氣時,它們的體制結構看似健康,但一到經濟蕭條時則漏洞百出。中國應以日本的經歷為鑒,切忌過分自信。托馬斯更對中國的統計數據提出了懷疑,他指出從1998年到2001年的中國經濟增長數據可能有所夸大,統計數據含有“水份”的主要原因是地方上往往抬高經濟增長情況以滿足中央政府預定的發展目標。
報告中也不乏呈現樂觀態度。耶魯大學社會學系的中國研究專家戴慧思教授(Deborah S. Davis) 就認為中國經濟在短時期內大有增長潛力。她指出,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贏家是少數擁有高學歷的人,特別是那些在政府部門任較高職位、或在沿海城市私營及合資企業管理層就職的人物,輸家則是農民以及城鄉企業的手工業勞動者。
然而,盡管中國面臨著貧富差距懸殊等嚴峻挑戰,戴慧思教授相信中國經濟在短時期內仍舊會持續增長,其中首要原因是中國人力資源中的“軟件優勢”將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勞動力人口已超過總人口的70%,人均壽命明顯增加,更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文盲率大幅度減少,九年基礎教育日漸普及,高等學校入學率迅速上升,而且全國性的公共健康系統基本能保證大眾教育的普及化及相對健康的青少年人群,這些“人力軟件”優勢將有效促進中國經濟在未來五至十年中快速增長。換言之,中國要持續發展,就必須致力于開發人力資本,人才優勢是真正保證中國在全球經濟競爭中站穩腳跟的關鍵因素。
據《華盛頓觀察周刊》
在這一特別報告中,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資深經濟學顧問查爾斯.沃夫(Charles Wolf)強調了中國經濟發展進程中的八大障礙:(1)高失業率、貧窮和社會不穩定;(2)貪污所引起的負面經濟影響;(3)艾滋病等流行疾病危機;(4)水資源缺乏與污染;(5)能源消費量與價格持續上升;(6)金融機制與國有企業體制的脆弱性;(7)可能會減少的外商直接投資;(8)可能會發生的臺海軍事沖突。根據查爾斯的研究,上述任何一項危機都可能導致中國年均國民生產總值下降0.3到2.2個百分點。而且,這些因素彼此相關,任何一個情況的發生都有可能引起其他方面也隨之惡化。查爾斯認為,以上若干種情形同時在中國發生的可能性還是相當大的。
匹茲堡大學(University of Pittsburgh)經濟學教授托馬斯.諾斯基(Thomas G. Rawski)指出,盡管中國經濟起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的經濟對外開放,但起到主導作用的仍是國內因素。中國經濟將來能否持續快速增長的希望取決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和私有企業的進一步發展,但中國政府在這些方面做得還不夠,現階段的中國經濟政策依舊帶有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鮮明痕跡,例如私有企業受到不公平待遇,“政企分開”仍接近于一句空洞的口號等。
諾斯基還認為,中國政府一些不明智的投資決策和對固定資產的濫用將導致中國經濟在未來幾年內發展緩慢。在他看來,中國與日本的經濟機制有不少相似之處:它們趨向于盲目地進行大規模投資卻不夠關心投資利潤;銀行家投入大量資本時經常都只注重規模和市場份額而忽略風險和回報;在經濟景氣時,它們的體制結構看似健康,但一到經濟蕭條時則漏洞百出。中國應以日本的經歷為鑒,切忌過分自信。托馬斯更對中國的統計數據提出了懷疑,他指出從1998年到2001年的中國經濟增長數據可能有所夸大,統計數據含有“水份”的主要原因是地方上往往抬高經濟增長情況以滿足中央政府預定的發展目標。
報告中也不乏呈現樂觀態度。耶魯大學社會學系的中國研究專家戴慧思教授(Deborah S. Davis) 就認為中國經濟在短時期內大有增長潛力。她指出,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贏家是少數擁有高學歷的人,特別是那些在政府部門任較高職位、或在沿海城市私營及合資企業管理層就職的人物,輸家則是農民以及城鄉企業的手工業勞動者。
然而,盡管中國面臨著貧富差距懸殊等嚴峻挑戰,戴慧思教授相信中國經濟在短時期內仍舊會持續增長,其中首要原因是中國人力資源中的“軟件優勢”將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勞動力人口已超過總人口的70%,人均壽命明顯增加,更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文盲率大幅度減少,九年基礎教育日漸普及,高等學校入學率迅速上升,而且全國性的公共健康系統基本能保證大眾教育的普及化及相對健康的青少年人群,這些“人力軟件”優勢將有效促進中國經濟在未來五至十年中快速增長。換言之,中國要持續發展,就必須致力于開發人力資本,人才優勢是真正保證中國在全球經濟競爭中站穩腳跟的關鍵因素。
據《華盛頓觀察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