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科技的創新,特別是以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工程為代表的“三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工業化的生產模式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傳統的以大量消耗物質資源和惡化環境為代價的粗放式的生產模式,正逐漸向著以物質閉環流動為特征,運用生態學規律把經濟活動重構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和“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環利用模式,使得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從而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的生態工業模式轉變。
循環經濟是全人類都要共同面對的戰略選擇
面對工業發展和資源環境保護的雙重需求和壓力,利用高新技術和綠色技術發展工業經濟體系,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走最有效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為基礎的循環經濟之路,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社會效益的多贏格局,是全人類都要共同面對的戰略選擇。
從國際經濟發展的趨勢看,隨著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普遍采納,循環經濟正成為一股潮流和趨勢。在許多經濟發達的國家,譬如德國、日本正在把發展循環經濟、建立循環經濟型社會作為實現環境與經濟協調的途徑。
實際上,在我國部分較為發達的農村地區,循環經濟的初級模式早已興起。譬如,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珠江三角洲地區興起的“三基魚塘”和我國很多農村地區的沼氣應用工程就具備循環經濟的雛形。
魯北生態工業是我國循環經濟的典范
魯北集團通過技術創新,已經形成了結構緊密的、共享共生的生態工業模式,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具有多年成功運行經驗的生態工業系統,堪稱我國循環經濟的典范。魯北的生態工業系統迄今已形成三條生態工業鏈。
一是磷銨、硫酸、水泥聯合生產線。用生產磷銨排放的廢渣磷石膏(每生產一噸磷銨排放3-4噸磷石膏),制造硫酸并聯產水泥,硫酸再返回用于生產磷銨,使上一道產品的廢棄物成為下一道產品的原料。整個過程沒有廢物排出,資源在生產全過程得到高效循環利用;
二是以海洋灘涂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主要是利用海水逐級蒸發、凈化原理,構建了“初級鹵水養殖,中度鹵水提溴,飽和鹵水曬鹽、鹽堿聯產,高級鹵提取鉀、鎂”的海水“一水多用”生態產業鏈,“海水取寶、滴水不漏”。這種思路與化工企業的廢水提取和綜合利用有些類似;
三是清潔發電。以煤矸石為原料,海水冷卻,鍋爐爐渣用于做水泥的輔材,同時與離子膜燒堿裝置結合,形成“鹽、堿、電”聯產特色工藝。
通過多年的實踐,魯北生態工業所產生的巨大的綜合經濟效能正在逐步發揮出來。魯北集團已經發展成為擁有50億元資產、52個成員企業、5300名員工、占地400平方公里,橫跨化工、建材、輕工、電力等10個行業的綠色化工企業。形成了年產96萬噸硫酸、46萬噸磷酸二銨、72萬噸水泥、100萬噸磷復肥、6萬熱電、100萬噸原鹽、1萬噸溴素、6萬噸氯堿的生產經營規模,躋身全國化工5強和全國100家最大采鹽業企業行列,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磷銨硫酸水泥聯產企業,全國最大的磷復肥基地和全國化肥行業經濟效益最好的集團企業。20多年來,企業連續保持持續增長,2002年實現銷售收入22億元、利稅3.9億元,同比增長22.3%和18%。
更為可喜的是,魯北沿海地區昔日那片沉寂的鹽堿灘,如今變成了碧海藍天、候鳥投棲,到處充滿勃勃生機的人間勝景!
魯北化工建造世界知名生態工業園區
在2003年2月25日國家環保總局組織召開的“中國魯北生態工業模式研究課題鑒定暨魯北國家生態工業園區建設規劃論證會”上,魯北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建設規劃已通過專家論證。魯北集團以循環經濟和生態工業理論為指導,既要環境安全又要經濟效益,以穩定農業化工,優化海洋化工,擴充氯堿化工,延伸煤化工,培植石油化工為產業發展方向,加強清潔生產審計、IS014001體系建設、工業生態支持中心、綠色園區工程等綠色管理和現代管理基礎建設。以合成氨工程、二甲醚清潔燃料、重油催化裂解生產乙烯丙烯及后續關聯吃氯項目,海水利用鏈條擴建、造紙原料林基地建設為工程建設切入點,2005年前,將投資33億元,建設結構協調耦合工程、系統優化網絡工程、總量擴張強化工程等3大類11個項目,強化系統物種之間相互關聯,延伸工業代謝流程,豐富輸入輸出物質通道,優化系統結構,提高系統穩定度,使魯北現有生態工業系統網化、強化、柔化、多樣化,形成各系統之間中間產品、廢物、能量的循環利用、緊密共生的工業生態鏈網,最終將魯北生態工業園區建設成為包括磷銨硫酸水泥綜合聯產、海水一水多用、熱電聯產、煤化工、石油化工、林紙一體化在內的6大系統。至2005年,初步建成以大型化工基地為表征、復合共生、企業類型國家生態工業園區,新增銷售收入47億元,新增利稅18.5億元。2015年前后,生態工業系統規模效益凸現,園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把園區建設成為技術先進、知識密集、管理文明、環境友好、結構和諧、系統網化的世界知名生態工業園區,創造具有廣泛國際影響的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和循環經濟實踐的示范,探索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道路,引導全社會循環經濟的實現。
據《經濟日報》
循環經濟是全人類都要共同面對的戰略選擇
面對工業發展和資源環境保護的雙重需求和壓力,利用高新技術和綠色技術發展工業經濟體系,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走最有效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為基礎的循環經濟之路,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社會效益的多贏格局,是全人類都要共同面對的戰略選擇。
從國際經濟發展的趨勢看,隨著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普遍采納,循環經濟正成為一股潮流和趨勢。在許多經濟發達的國家,譬如德國、日本正在把發展循環經濟、建立循環經濟型社會作為實現環境與經濟協調的途徑。
實際上,在我國部分較為發達的農村地區,循環經濟的初級模式早已興起。譬如,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珠江三角洲地區興起的“三基魚塘”和我國很多農村地區的沼氣應用工程就具備循環經濟的雛形。
魯北生態工業是我國循環經濟的典范
魯北集團通過技術創新,已經形成了結構緊密的、共享共生的生態工業模式,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具有多年成功運行經驗的生態工業系統,堪稱我國循環經濟的典范。魯北的生態工業系統迄今已形成三條生態工業鏈。
一是磷銨、硫酸、水泥聯合生產線。用生產磷銨排放的廢渣磷石膏(每生產一噸磷銨排放3-4噸磷石膏),制造硫酸并聯產水泥,硫酸再返回用于生產磷銨,使上一道產品的廢棄物成為下一道產品的原料。整個過程沒有廢物排出,資源在生產全過程得到高效循環利用;
二是以海洋灘涂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主要是利用海水逐級蒸發、凈化原理,構建了“初級鹵水養殖,中度鹵水提溴,飽和鹵水曬鹽、鹽堿聯產,高級鹵提取鉀、鎂”的海水“一水多用”生態產業鏈,“海水取寶、滴水不漏”。這種思路與化工企業的廢水提取和綜合利用有些類似;
三是清潔發電。以煤矸石為原料,海水冷卻,鍋爐爐渣用于做水泥的輔材,同時與離子膜燒堿裝置結合,形成“鹽、堿、電”聯產特色工藝。
通過多年的實踐,魯北生態工業所產生的巨大的綜合經濟效能正在逐步發揮出來。魯北集團已經發展成為擁有50億元資產、52個成員企業、5300名員工、占地400平方公里,橫跨化工、建材、輕工、電力等10個行業的綠色化工企業。形成了年產96萬噸硫酸、46萬噸磷酸二銨、72萬噸水泥、100萬噸磷復肥、6萬熱電、100萬噸原鹽、1萬噸溴素、6萬噸氯堿的生產經營規模,躋身全國化工5強和全國100家最大采鹽業企業行列,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磷銨硫酸水泥聯產企業,全國最大的磷復肥基地和全國化肥行業經濟效益最好的集團企業。20多年來,企業連續保持持續增長,2002年實現銷售收入22億元、利稅3.9億元,同比增長22.3%和18%。
更為可喜的是,魯北沿海地區昔日那片沉寂的鹽堿灘,如今變成了碧海藍天、候鳥投棲,到處充滿勃勃生機的人間勝景!
魯北化工建造世界知名生態工業園區
在2003年2月25日國家環保總局組織召開的“中國魯北生態工業模式研究課題鑒定暨魯北國家生態工業園區建設規劃論證會”上,魯北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建設規劃已通過專家論證。魯北集團以循環經濟和生態工業理論為指導,既要環境安全又要經濟效益,以穩定農業化工,優化海洋化工,擴充氯堿化工,延伸煤化工,培植石油化工為產業發展方向,加強清潔生產審計、IS014001體系建設、工業生態支持中心、綠色園區工程等綠色管理和現代管理基礎建設。以合成氨工程、二甲醚清潔燃料、重油催化裂解生產乙烯丙烯及后續關聯吃氯項目,海水利用鏈條擴建、造紙原料林基地建設為工程建設切入點,2005年前,將投資33億元,建設結構協調耦合工程、系統優化網絡工程、總量擴張強化工程等3大類11個項目,強化系統物種之間相互關聯,延伸工業代謝流程,豐富輸入輸出物質通道,優化系統結構,提高系統穩定度,使魯北現有生態工業系統網化、強化、柔化、多樣化,形成各系統之間中間產品、廢物、能量的循環利用、緊密共生的工業生態鏈網,最終將魯北生態工業園區建設成為包括磷銨硫酸水泥綜合聯產、海水一水多用、熱電聯產、煤化工、石油化工、林紙一體化在內的6大系統。至2005年,初步建成以大型化工基地為表征、復合共生、企業類型國家生態工業園區,新增銷售收入47億元,新增利稅18.5億元。2015年前后,生態工業系統規模效益凸現,園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把園區建設成為技術先進、知識密集、管理文明、環境友好、結構和諧、系統網化的世界知名生態工業園區,創造具有廣泛國際影響的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和循環經濟實踐的示范,探索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道路,引導全社會循環經濟的實現。
據《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