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當前國民經濟運行出現了若干新變化,反映了國民經濟積極向好的趨勢,但有的則需要密切關注。
1.去年末以來,主要價格指數陸續止跌回升,國民經濟已走出通貨緊縮陰影。
居民消費價格由降轉升。雖然2002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下降0.8%,但降幅在去年4月達到-1.3%的最低點后,月度降幅開始減少,到12月份只下降了0.4%,比4月份提高了0.9個百分點。今年扭轉了13個月的下降勢頭,前三個月居民消費價格分別增長了0.4%、0.2%和0.9 %,平均上漲0.5%。零售價格在3月份也上漲了0.2%,結束了20個月的連續下滑勢頭。
工業品出廠價格止跌回升。雖然去年工業品出廠價格下降2.2%,但降幅逐月縮小,從去年1月初的下降4.2%逐月減少到11月份的下降0.4%,到12月份轉為上升0.5%,比年初提高了4.7個百分點,今年1、2月又分別上漲了2.4%和3.9%。原材料、燃料和動力購進價格也從去年1月份的下降4.8%轉為11、12月份的上漲0.5%和1.3%。
基礎原材料價格上漲過快。去年煤炭出廠價格上漲13.2%;油價由去年初的急劇下降轉為年末的急劇上漲,至12月份,原油價格同比上漲24.4%,汽油和柴油分別上漲26%和17.3%,到今年3月份石油價格同比又上升了50.4%,成品油價格同比上升29.5%;受油價影響,今年一季度不少化工產品價格漲幅達40-60%;鋼材價格自去年10月份開始上漲,12月份上漲2.5%,到今年一季度,價格上漲了14%,其中加工用中板上漲35%,達到幾年來的最高水平。4月初棉花價格達13600元/噸,比年初上漲22.6%,已大大高于國際價格。
房地產交易價格漲幅較高。去年全年房地產銷售價格同比上漲了3.7%,土地交易價格上漲了6.9%,房屋租賃價格上漲0.8%。其中,第三、四季度的房價仍在高位運行,房地產銷售價格同比分別上漲了 4%和3.5%,東部地區的寧波、南昌、青島和上海等城市漲幅在10-18%左右;土地交易價格分別上漲了6.3%和7.8%,沈陽、太原、南昌、杭州等城市的漲幅高達25-33%。
固定資產投資價格也在回升,由去年上半年的零增長轉為去年全年的上漲0.2%。其中占固定資產投資額60%以上的建筑安裝工程投資價格上漲了1%,水泥、化工材料、木材和人工費的漲幅在0.7%4.1%之間。今年一季度,投資品價格同比上升了2.7%。
2.不少地區出現拉閘限電,多年未見的能源和運輸緊張狀況在部分地區開始顯現。
去年發電量增長明顯加快,全年共發電1.6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了11.7%,且呈逐季增高之勢,一、二、三、四季度分別增長6.5%、11.5%、14.4%和16%。今年一季度,發電量增長仍高達16.02%,預計今年發電量即將達到1.8萬億千瓦時,提前兩年達到“十五”規劃目標。從國民經濟對電力需求的彈性系數來看,也呈不斷增高之勢,去年發電量增長率與GDP增長率之比達到1.5,而1999-2001年這一比率分別為0.9、1.1和1.2。
盡管電力供應增長很快,但部分地區仍然出現了用電緊張。去年7、8月份廣東、江蘇、浙江、上海、北京等省市出現了錯峰填谷、計劃限電甚至拉閘限電的情況;今年以來,反映電力緊張的有山西、河南、陜西、廣東、重慶、四川、河南、貴州、甘肅、青海、寧夏等14個省(區、市),拉閘限電的省份比去年明顯增加。用電緊張激發了一些地區的建設熱情,主要發電設備生產企業承接的訂貨量大幅度上升,哈電、上電和東電等企業訂貨量增長高達50%以上,主要輸變電和電機生產企業訂貨量增幅也在20%以上。由于任務飽滿以及用戶要求的交貨期縮短,生產企業壓力太重,不能按時交貨現象增加。
今年由于電煤漲價幅度過高,致使電煤定貨會上供需分歧比較大,60%左右的合同未能簽定。據估計,今年夏季9個主要電網將缺裝機容量1000萬千瓦。發電用煤增加及煤炭增產,加之鋼鐵、有色金屬、建材行業的快速增長,一些地區不同程度地存在鐵路運輸緊張的情況。
3.工業生產持續快速增長,投資持續升高。
工業生產達到自亞洲金融危機以來的最高點。去年工業增加值增長了10.2%,比1998-2001年分別加快了1.3、1.7、0.3和1.3個百分點。工業生產呈現逐月加快之勢,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率自去年4月份以來連續12個月保持在12%以上的高位,今年一季度更是高達17.2%,同比加快了6.3個百分點。而且重工業增長19.2%,比輕工業高5.1個百分點,這也預示著經濟建設步伐將進一步加速。
特別是受房地產及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增長快的影響,去年我國鋼材產量高達1.92億噸,增長了18.9%,而且鋼材進口即使在保障措施的控制下,仍高達2400多萬噸,增長了46%。也即是說,去年我國鋼材消費比2001年增加了3600多萬噸。今年一季度,成品鋼材產量已達5056萬噸,同比增長了16.6%,進口858萬噸,增長了74.7%,一季度國內鋼材表觀消費量增加了1000萬噸。去年水泥和平板玻璃產量也分別增長了13.7%和 11.5%,今年一季度又分別增長了11.8%的6.1%,快速增長勢頭不減。
盡管去年12月份國有及其它經濟類型固定資產投資下降了1.2%,這主要是由于100億元國債投資未下達及銀行加強房地產信貸業務檢查等原因造成的,全年投資增速仍然明顯高于前幾年。去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了16.1%,比前三年分別提高了11、5.8和4個百分點。去年投資方面的一個明顯亮點是民間投資步伐加快,城鄉集體和個體投資增長了13.8%,同比加快1.2個百分點,以外資為主的其它經濟類型投資近年來持續出現高速增長,達25%以上。今年一季度,全社會固定資產增長更是高達27.8%,同比提高8.2個百分點,是近年來最高的。而且,鋼材、電解鋁、汽車等行業盲目投資、重復建設的現象開始抬頭。
盡管去年以來投資高速增長反映了我國深化改革帶來的自主投資力量的增強,但投資需求一旦超過投資物品的供給,投資品價格必然上漲,這是不以人的意志和體制類型為轉移的。去年下半年以來固定資產投資價格的上升和鋼材等建筑物品生產的超高速增長,預示著投資增長速度有可能正在從綠燈區向黃燈區轉變,需要密切監測和關注。
4.房地產市場出現了局部過熱,如不繼續加以正確引導和得力調控,可能危害國民經濟健康發展。
去年部分地區出現了房地產投資增幅過大、土地供應過量、價格上漲過快的現象。主要表現在:一是一些城市不顧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實際需要,盲目攀比,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如有的貧困縣建設了6萬平方米的大廣場;有的城市不顧市場需求,熱衷于建設商業步行街,造成大量商業用房空置。二是一些地區將規劃、土地管理權限下放到開發區、大學城、科技園區和旅游度假區等,導致土地供應失控和房地產開發無序擴張。據統計,去年1-11月有7個省市房地產投資增幅超過40%;有8個省市新開工面積增幅超過40%;個別省市房地產開發新購土地投資同比增長150%。相當一部分城市的房地產開發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達到30%左右,個別城市甚至接近60%,造成城市經濟對房地產的過度依賴。三是一些地區房地產價格上漲過快,商品房售價連續幾年大幅上漲,再加上“炒樓花”、“炒認購號”等投機行為的誤導,導致不同程度的“過熱”。四是一些城市住房供求結構失衡,空置量增加。有的城市片面強調以地生財,減少甚至取消經濟適用住房建設,追求大戶型、高層和高檔等高利潤項目,造成這些項目嚴重積壓。個別地區還背離國情建“豪宅”,單棟住宅占地幾十畝、幾百畝,單棟住宅標價上千萬元、甚至近億元。上述情況顯示,當前我國房地產建設確實出現了局部過熱和結構性問題,存在較大的市場風險。不過,自銀行部門根據國務院領導指示,對2001年6月以后的房地產信貸業務加強檢查后,去年11、12月份房地產投資增速從10月份前的30%以上,先后回落到16.1%和1.4%,全年房地產投資增幅也由上半年的33%回落到21.9%。但今年一季度,房地產投資在去年高基數的基礎上,增幅仍高達34.9%,比去年全年高13個百分點。
綜合上述情況,既要看到隨著城鎮化加速、城鎮居民住房需求增加、住房市場化及二級市場的發展,我國房地產投資在較長的時間內仍會保持較快增長的實際情況。又要充分吸取我國90年代初,以及日本、香港、東南亞等地房地產泡沫危害整個國民經濟的教訓,時刻注意因勢利導,加強對房地產市場的宏觀調控,防止房地產市場整體出現泡沫。
5.貨幣供應量、進口等其它經濟指標明顯高于往年。
去年貨幣供應量逐月加快,年末狹義貨幣供應量(M1)、廣義貨幣供應量(M2)都比上年末增長16.8%,分別比年初提高了7.3和3.7個百分點,為近幾年的較高水平;今年一季度貨幣供應量進一步增大,3月末M1、M2分別增長了20.1%和18.5%,同比增速分別提高了10和4.1個百分點。銀行貸款在去年增加18000億元的基礎上又增加了8082億元,接近去年上半年的新增貸款量。
進口增勢迅猛,在去年增長21.2%的基礎上,今年一季度我國進口增幅高達52.4%,出現貿易逆差10.3億美元,其中一般貿易逆差52億美元,這是自1996年以來我國首次出現季度貿易逆差。進口猛漲、出現逆差意味著國內供給已不能滿足國內需求的高速增長,需較多的國外資源來實現供求平衡。
二、對當前經濟形勢的基本判斷
2002年和今年一季度國民經濟運行的基本情況和出現的新變化表明:
1.去年底我國開始擺脫通貨緊縮陰影,今年將繼續鞏固這一良好勢頭。
自2001年下半年零售物價指數出現下降以來,各項價格指數先后出現下滑,并持續了一年以上,國民經濟出現了通貨緊縮的隱憂。2002年由于各項價格指數降幅大大縮小,特別是上年末一些重要產品價格開始上漲,今年一季度漲勢更加明顯,這表明我國經濟已于去年底開始走出通貨緊縮的陰影。這是繼續實施科學的宏觀政策、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我國進一步融入世界經濟等綜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說明黨中央、國務院去年來所采取的各項經濟工作方針是完全正確的。只要我們堅持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穩定宏觀經濟政策”、“穩定經濟增長速度”的方針,并對經濟運行中出現的傾向性苗頭特別是非典型肺炎對國民經濟增長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在密切關注、科學分析基礎上,及時加強調控,這一經濟發展的良好勢頭就會繼續得到保持和鞏固。
2.既要保護國民經濟增長的積極因素,又要對逐漸顯現的局部“過熱”苗頭適時、適度地微調,保持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增長,切實防止經濟運行出現大的反復。
當前的物價上升、電力趨緊、生產加快、投資較高、房地產局部過熱、進口猛增等現象,某種程度上都似乎是總需求超過總供給的先兆。我國GDP去年增長高達8%,比上年提高了0.7個百分點,今年一季度更是高達9.9%,為1997年以來的首季最高增幅。今年又是政府換屆之年,經濟生活的“政治周期”可能將繼續推動地方爭上項目、盲目投資,如果不適時予以引導并進行靈活的微調,今年下半年不排除出現累積為某種程度過熱的可能。
我們既要看到企業活力增強、自主增長機制的顯現、新的產業群的形成,確實都對經濟增長提供了新的動力,尤其是會產生新的需求,改善供給能力,但目前更應看到上述積極變化并不會改變總需求一旦超過總供給就會導致物價上漲和經濟過熱這一基本經濟規律。換言之,上述積極變化會提高中國經濟增長的可能性邊界,但一旦經濟增長持續超過這個邊界,國民經濟中的平衡就會被打破,某種程度的“過熱”就會出現,這是必須正視的問題。
三、適度、靈活調控國民經濟的政策建議
1.及早考慮適當和逐步調整“積極財政政策”的力度。
1998年以來實施的積極財政政策,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保持國民經濟平穩健康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2003年是實行以發行長期建設國債為標志性內容的積極財政政策的第六個年頭,將累計發行長期建設國債8000億元(今年按1400億元計)。假如今后幾年沒有意想不到的大的外部沖擊,國民經濟能自主平穩增長,以發行長期建設國債為主要內容的積極財政政策似應逐步調整。假若每年減少國債發行300億元,仍還需要4年即到2008年才能停止發行長期國債。連續10年發行長期建設國債來擴張經濟,使短期的經濟擴張政策趨于長期化,這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因此,根據目前經濟發展很快的實際,開始考慮適當降低積極財政政策的力度、加強財政風險防范,是很有必要的。
同時,在我國經濟自主增長機制有所增強、民間投資增長加快、消費出現新的熱點的情況下,2003年適度、靈活地減弱積極財政政策力度,也是可行的。據前幾年的經驗數據測算,發行1500億國債拉動經濟增長1.5個百分點左右,減少300億國債發行最多使經濟增長減慢0.3個百分點。假若民間投資和外商投資能保持去年的增速,國民經濟仍可保持7.5%左右的較高增長速度。
而且,這種逐步減少長期建設國債發行的調整,只是靈活微調積極財政政策的內容和方式,并不意味著不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積極財政政策可以在其它方面繼續加強,如增加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以鼓勵消費,增加國有企業改革重組成本支出,促進國民經濟的戰略性調整,實施增值稅轉型以鼓勵企業自主投資等。
2.適時提高住房貸款利率。
去年8月出臺《關于加強房地產宏觀調控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后,對房地產的宏觀調控已初見成效。但個別地方的房地產過熱還沒有消除。建議適當提高住房貸款利率,對于投資增幅過大、土地供應過量、價格上漲過快、商品房空置率較高、市場風險較大的城市或地區,金融部門更要嚴格控制對房地產項目的貸款。同時,中央銀行要繼續通過國債市場,適度調控貨幣供應量。
3.對一些浮夸類投資從緊控制。
針對部分城市搞勞民傷財的所謂“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大搞開發區、大學城、科技園區和旅游度假區,背離國情建“豪宅”,不顧實際開發大戶型、高檔公寓等現象,要采取切實措施加以制止。包括采取組織、行政手段減少“大干快上”的思想動機;加強對征地的控制和減少房地產征地;提高高檔房地產項目的土地成本;加強金融風險防范、減少對不合實際的房地產項目的貨款支持等等。
據《中國石油商務網》
1.去年末以來,主要價格指數陸續止跌回升,國民經濟已走出通貨緊縮陰影。
居民消費價格由降轉升。雖然2002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下降0.8%,但降幅在去年4月達到-1.3%的最低點后,月度降幅開始減少,到12月份只下降了0.4%,比4月份提高了0.9個百分點。今年扭轉了13個月的下降勢頭,前三個月居民消費價格分別增長了0.4%、0.2%和0.9 %,平均上漲0.5%。零售價格在3月份也上漲了0.2%,結束了20個月的連續下滑勢頭。
工業品出廠價格止跌回升。雖然去年工業品出廠價格下降2.2%,但降幅逐月縮小,從去年1月初的下降4.2%逐月減少到11月份的下降0.4%,到12月份轉為上升0.5%,比年初提高了4.7個百分點,今年1、2月又分別上漲了2.4%和3.9%。原材料、燃料和動力購進價格也從去年1月份的下降4.8%轉為11、12月份的上漲0.5%和1.3%。
基礎原材料價格上漲過快。去年煤炭出廠價格上漲13.2%;油價由去年初的急劇下降轉為年末的急劇上漲,至12月份,原油價格同比上漲24.4%,汽油和柴油分別上漲26%和17.3%,到今年3月份石油價格同比又上升了50.4%,成品油價格同比上升29.5%;受油價影響,今年一季度不少化工產品價格漲幅達40-60%;鋼材價格自去年10月份開始上漲,12月份上漲2.5%,到今年一季度,價格上漲了14%,其中加工用中板上漲35%,達到幾年來的最高水平。4月初棉花價格達13600元/噸,比年初上漲22.6%,已大大高于國際價格。
房地產交易價格漲幅較高。去年全年房地產銷售價格同比上漲了3.7%,土地交易價格上漲了6.9%,房屋租賃價格上漲0.8%。其中,第三、四季度的房價仍在高位運行,房地產銷售價格同比分別上漲了 4%和3.5%,東部地區的寧波、南昌、青島和上海等城市漲幅在10-18%左右;土地交易價格分別上漲了6.3%和7.8%,沈陽、太原、南昌、杭州等城市的漲幅高達25-33%。
固定資產投資價格也在回升,由去年上半年的零增長轉為去年全年的上漲0.2%。其中占固定資產投資額60%以上的建筑安裝工程投資價格上漲了1%,水泥、化工材料、木材和人工費的漲幅在0.7%4.1%之間。今年一季度,投資品價格同比上升了2.7%。
2.不少地區出現拉閘限電,多年未見的能源和運輸緊張狀況在部分地區開始顯現。
去年發電量增長明顯加快,全年共發電1.6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了11.7%,且呈逐季增高之勢,一、二、三、四季度分別增長6.5%、11.5%、14.4%和16%。今年一季度,發電量增長仍高達16.02%,預計今年發電量即將達到1.8萬億千瓦時,提前兩年達到“十五”規劃目標。從國民經濟對電力需求的彈性系數來看,也呈不斷增高之勢,去年發電量增長率與GDP增長率之比達到1.5,而1999-2001年這一比率分別為0.9、1.1和1.2。
盡管電力供應增長很快,但部分地區仍然出現了用電緊張。去年7、8月份廣東、江蘇、浙江、上海、北京等省市出現了錯峰填谷、計劃限電甚至拉閘限電的情況;今年以來,反映電力緊張的有山西、河南、陜西、廣東、重慶、四川、河南、貴州、甘肅、青海、寧夏等14個省(區、市),拉閘限電的省份比去年明顯增加。用電緊張激發了一些地區的建設熱情,主要發電設備生產企業承接的訂貨量大幅度上升,哈電、上電和東電等企業訂貨量增長高達50%以上,主要輸變電和電機生產企業訂貨量增幅也在20%以上。由于任務飽滿以及用戶要求的交貨期縮短,生產企業壓力太重,不能按時交貨現象增加。
今年由于電煤漲價幅度過高,致使電煤定貨會上供需分歧比較大,60%左右的合同未能簽定。據估計,今年夏季9個主要電網將缺裝機容量1000萬千瓦。發電用煤增加及煤炭增產,加之鋼鐵、有色金屬、建材行業的快速增長,一些地區不同程度地存在鐵路運輸緊張的情況。
3.工業生產持續快速增長,投資持續升高。
工業生產達到自亞洲金融危機以來的最高點。去年工業增加值增長了10.2%,比1998-2001年分別加快了1.3、1.7、0.3和1.3個百分點。工業生產呈現逐月加快之勢,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率自去年4月份以來連續12個月保持在12%以上的高位,今年一季度更是高達17.2%,同比加快了6.3個百分點。而且重工業增長19.2%,比輕工業高5.1個百分點,這也預示著經濟建設步伐將進一步加速。
特別是受房地產及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增長快的影響,去年我國鋼材產量高達1.92億噸,增長了18.9%,而且鋼材進口即使在保障措施的控制下,仍高達2400多萬噸,增長了46%。也即是說,去年我國鋼材消費比2001年增加了3600多萬噸。今年一季度,成品鋼材產量已達5056萬噸,同比增長了16.6%,進口858萬噸,增長了74.7%,一季度國內鋼材表觀消費量增加了1000萬噸。去年水泥和平板玻璃產量也分別增長了13.7%和 11.5%,今年一季度又分別增長了11.8%的6.1%,快速增長勢頭不減。
盡管去年12月份國有及其它經濟類型固定資產投資下降了1.2%,這主要是由于100億元國債投資未下達及銀行加強房地產信貸業務檢查等原因造成的,全年投資增速仍然明顯高于前幾年。去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了16.1%,比前三年分別提高了11、5.8和4個百分點。去年投資方面的一個明顯亮點是民間投資步伐加快,城鄉集體和個體投資增長了13.8%,同比加快1.2個百分點,以外資為主的其它經濟類型投資近年來持續出現高速增長,達25%以上。今年一季度,全社會固定資產增長更是高達27.8%,同比提高8.2個百分點,是近年來最高的。而且,鋼材、電解鋁、汽車等行業盲目投資、重復建設的現象開始抬頭。
盡管去年以來投資高速增長反映了我國深化改革帶來的自主投資力量的增強,但投資需求一旦超過投資物品的供給,投資品價格必然上漲,這是不以人的意志和體制類型為轉移的。去年下半年以來固定資產投資價格的上升和鋼材等建筑物品生產的超高速增長,預示著投資增長速度有可能正在從綠燈區向黃燈區轉變,需要密切監測和關注。
4.房地產市場出現了局部過熱,如不繼續加以正確引導和得力調控,可能危害國民經濟健康發展。
去年部分地區出現了房地產投資增幅過大、土地供應過量、價格上漲過快的現象。主要表現在:一是一些城市不顧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實際需要,盲目攀比,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如有的貧困縣建設了6萬平方米的大廣場;有的城市不顧市場需求,熱衷于建設商業步行街,造成大量商業用房空置。二是一些地區將規劃、土地管理權限下放到開發區、大學城、科技園區和旅游度假區等,導致土地供應失控和房地產開發無序擴張。據統計,去年1-11月有7個省市房地產投資增幅超過40%;有8個省市新開工面積增幅超過40%;個別省市房地產開發新購土地投資同比增長150%。相當一部分城市的房地產開發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達到30%左右,個別城市甚至接近60%,造成城市經濟對房地產的過度依賴。三是一些地區房地產價格上漲過快,商品房售價連續幾年大幅上漲,再加上“炒樓花”、“炒認購號”等投機行為的誤導,導致不同程度的“過熱”。四是一些城市住房供求結構失衡,空置量增加。有的城市片面強調以地生財,減少甚至取消經濟適用住房建設,追求大戶型、高層和高檔等高利潤項目,造成這些項目嚴重積壓。個別地區還背離國情建“豪宅”,單棟住宅占地幾十畝、幾百畝,單棟住宅標價上千萬元、甚至近億元。上述情況顯示,當前我國房地產建設確實出現了局部過熱和結構性問題,存在較大的市場風險。不過,自銀行部門根據國務院領導指示,對2001年6月以后的房地產信貸業務加強檢查后,去年11、12月份房地產投資增速從10月份前的30%以上,先后回落到16.1%和1.4%,全年房地產投資增幅也由上半年的33%回落到21.9%。但今年一季度,房地產投資在去年高基數的基礎上,增幅仍高達34.9%,比去年全年高13個百分點。
綜合上述情況,既要看到隨著城鎮化加速、城鎮居民住房需求增加、住房市場化及二級市場的發展,我國房地產投資在較長的時間內仍會保持較快增長的實際情況。又要充分吸取我國90年代初,以及日本、香港、東南亞等地房地產泡沫危害整個國民經濟的教訓,時刻注意因勢利導,加強對房地產市場的宏觀調控,防止房地產市場整體出現泡沫。
5.貨幣供應量、進口等其它經濟指標明顯高于往年。
去年貨幣供應量逐月加快,年末狹義貨幣供應量(M1)、廣義貨幣供應量(M2)都比上年末增長16.8%,分別比年初提高了7.3和3.7個百分點,為近幾年的較高水平;今年一季度貨幣供應量進一步增大,3月末M1、M2分別增長了20.1%和18.5%,同比增速分別提高了10和4.1個百分點。銀行貸款在去年增加18000億元的基礎上又增加了8082億元,接近去年上半年的新增貸款量。
進口增勢迅猛,在去年增長21.2%的基礎上,今年一季度我國進口增幅高達52.4%,出現貿易逆差10.3億美元,其中一般貿易逆差52億美元,這是自1996年以來我國首次出現季度貿易逆差。進口猛漲、出現逆差意味著國內供給已不能滿足國內需求的高速增長,需較多的國外資源來實現供求平衡。
二、對當前經濟形勢的基本判斷
2002年和今年一季度國民經濟運行的基本情況和出現的新變化表明:
1.去年底我國開始擺脫通貨緊縮陰影,今年將繼續鞏固這一良好勢頭。
自2001年下半年零售物價指數出現下降以來,各項價格指數先后出現下滑,并持續了一年以上,國民經濟出現了通貨緊縮的隱憂。2002年由于各項價格指數降幅大大縮小,特別是上年末一些重要產品價格開始上漲,今年一季度漲勢更加明顯,這表明我國經濟已于去年底開始走出通貨緊縮的陰影。這是繼續實施科學的宏觀政策、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我國進一步融入世界經濟等綜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說明黨中央、國務院去年來所采取的各項經濟工作方針是完全正確的。只要我們堅持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穩定宏觀經濟政策”、“穩定經濟增長速度”的方針,并對經濟運行中出現的傾向性苗頭特別是非典型肺炎對國民經濟增長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在密切關注、科學分析基礎上,及時加強調控,這一經濟發展的良好勢頭就會繼續得到保持和鞏固。
2.既要保護國民經濟增長的積極因素,又要對逐漸顯現的局部“過熱”苗頭適時、適度地微調,保持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增長,切實防止經濟運行出現大的反復。
當前的物價上升、電力趨緊、生產加快、投資較高、房地產局部過熱、進口猛增等現象,某種程度上都似乎是總需求超過總供給的先兆。我國GDP去年增長高達8%,比上年提高了0.7個百分點,今年一季度更是高達9.9%,為1997年以來的首季最高增幅。今年又是政府換屆之年,經濟生活的“政治周期”可能將繼續推動地方爭上項目、盲目投資,如果不適時予以引導并進行靈活的微調,今年下半年不排除出現累積為某種程度過熱的可能。
我們既要看到企業活力增強、自主增長機制的顯現、新的產業群的形成,確實都對經濟增長提供了新的動力,尤其是會產生新的需求,改善供給能力,但目前更應看到上述積極變化并不會改變總需求一旦超過總供給就會導致物價上漲和經濟過熱這一基本經濟規律。換言之,上述積極變化會提高中國經濟增長的可能性邊界,但一旦經濟增長持續超過這個邊界,國民經濟中的平衡就會被打破,某種程度的“過熱”就會出現,這是必須正視的問題。
三、適度、靈活調控國民經濟的政策建議
1.及早考慮適當和逐步調整“積極財政政策”的力度。
1998年以來實施的積極財政政策,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保持國民經濟平穩健康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2003年是實行以發行長期建設國債為標志性內容的積極財政政策的第六個年頭,將累計發行長期建設國債8000億元(今年按1400億元計)。假如今后幾年沒有意想不到的大的外部沖擊,國民經濟能自主平穩增長,以發行長期建設國債為主要內容的積極財政政策似應逐步調整。假若每年減少國債發行300億元,仍還需要4年即到2008年才能停止發行長期國債。連續10年發行長期建設國債來擴張經濟,使短期的經濟擴張政策趨于長期化,這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因此,根據目前經濟發展很快的實際,開始考慮適當降低積極財政政策的力度、加強財政風險防范,是很有必要的。
同時,在我國經濟自主增長機制有所增強、民間投資增長加快、消費出現新的熱點的情況下,2003年適度、靈活地減弱積極財政政策力度,也是可行的。據前幾年的經驗數據測算,發行1500億國債拉動經濟增長1.5個百分點左右,減少300億國債發行最多使經濟增長減慢0.3個百分點。假若民間投資和外商投資能保持去年的增速,國民經濟仍可保持7.5%左右的較高增長速度。
而且,這種逐步減少長期建設國債發行的調整,只是靈活微調積極財政政策的內容和方式,并不意味著不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積極財政政策可以在其它方面繼續加強,如增加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以鼓勵消費,增加國有企業改革重組成本支出,促進國民經濟的戰略性調整,實施增值稅轉型以鼓勵企業自主投資等。
2.適時提高住房貸款利率。
去年8月出臺《關于加強房地產宏觀調控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后,對房地產的宏觀調控已初見成效。但個別地方的房地產過熱還沒有消除。建議適當提高住房貸款利率,對于投資增幅過大、土地供應過量、價格上漲過快、商品房空置率較高、市場風險較大的城市或地區,金融部門更要嚴格控制對房地產項目的貸款。同時,中央銀行要繼續通過國債市場,適度調控貨幣供應量。
3.對一些浮夸類投資從緊控制。
針對部分城市搞勞民傷財的所謂“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大搞開發區、大學城、科技園區和旅游度假區,背離國情建“豪宅”,不顧實際開發大戶型、高檔公寓等現象,要采取切實措施加以制止。包括采取組織、行政手段減少“大干快上”的思想動機;加強對征地的控制和減少房地產征地;提高高檔房地產項目的土地成本;加強金融風險防范、減少對不合實際的房地產項目的貨款支持等等。
據《中國石油商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