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發展外向型農業,使農產品爭取走出國門,是農業生產的新的經濟增長點,是增加農民收入和財政收入的一條重要途徑。但我國的部分農產品因農藥殘留和其它有毒有害物質含量超標所造成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正日漸成為農產品實現效益的桎梏,它不僅阻礙我國農業產業結構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而且也成為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農產品面臨激烈國際市場競爭的一個嚴重隱患。若不切實加以解決,我國農產品不但不能進入國際市場,還會受國際無公害農產品的沖擊,而且逐漸降低國內市場的占有份額。我們必須抓緊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積極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標準化進程,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開發無公害農產品,要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為核心,以食用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為重點,以“菜籃子”產品為突破口,從產地和市場兩個環節入手,抓好五個方面的管理,健全六大保障體系,實現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質量控制。
無公害農產品開發的管理
產地環境管理。要從源頭上嚴格把關,重點解決化肥、農藥等農業投入品對環境及農產品的污染。制訂相關農產品產地環境標準,開展生產基地環境監測,采取切實有效的農業生態環境凈化措施,保證農產品產地環境符合無公害要求。
農業生產資料管理。應按照《農藥管理條件》、《化肥管理條例》等有關規定,健全農業生產資料市場準入制度,同時加強生產資料市場監督管理,打擊制售和使用假冒偽劣農資行為,建立農資禁用、限用制度。
生產過程管理。指導農產品生產和經營者嚴格按照標準組織生產和加工,科學合理使用化肥、農藥等農業投入品,禁止污水灌溉。推廣先進的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新技術,提倡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積極采用測土配方平衡施肥技術和科學應用有機肥、復混專用肥。
包裝標識管理。根據不同農產品特點,逐步推行產品分級包裝上市,并張貼無公害農產品標識。對包裝上市的無公害農產品,要標明產地和生產單位,建立質量安全追溯制度。
市場準入管理。生產基地和批發市場要逐步建立農產品檢測制度,產品經檢測合格后方可投放市場或進入無公害農產品專營區銷售。
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的保障體系
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加快農產品生產環境、生產技術規范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的制定及完善配套,并要積極引進和采用國際標準,逐步與國際接軌。當務之急是要制訂農產品中農藥殘留以及其它有毒有害物質限量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努力實現按標準組織農產品生產。
檢測檢驗體系。加強農產品、生產資料和農業生態環境質檢中心建設,突出農藥殘留和有毒有害物質的監測。加大投入力度,充實儀器設備,完善監測手段,提高監測能力和技術水平。
認證體系。全面推行農產品生產過程質量安全控制,對產地環境、生產資料、農產品質量安全情況進行認證,并實行認證和標識管理。大力培育具有市場前景的名牌農產品,提高無公害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執法監督體系。依靠農業部門現有的技術執法隊伍,充實力量,開展農產品產地環境定點監測,農業生產資料監督檢查,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抽查工作,重點對禁用、限用農資實施監督管理,對查出的有毒有害物質超標的農產品依法及時處理。同時抓緊制訂無公害農產品管理有關法規。
科技推廣體系。加強對生產者的宣傳和技術指導,依照各類農產品的生產環境標準、技術操作規程、質量安全標準等對生產者進行教育培訓,建立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引導農民按標準化要求組織無公害農產品生產。
銷售及信息服務體系。積極培育和拓展無公害農產品銷售市場,完善銷售體系。同時加強無公害農產品信息網絡建設,及時向生產、加工、經營和使用者提供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品牌等方面的信息,提高無公害農產品的經濟效益。
據《中國縣域經濟報》
無公害農產品開發的管理
產地環境管理。要從源頭上嚴格把關,重點解決化肥、農藥等農業投入品對環境及農產品的污染。制訂相關農產品產地環境標準,開展生產基地環境監測,采取切實有效的農業生態環境凈化措施,保證農產品產地環境符合無公害要求。
農業生產資料管理。應按照《農藥管理條件》、《化肥管理條例》等有關規定,健全農業生產資料市場準入制度,同時加強生產資料市場監督管理,打擊制售和使用假冒偽劣農資行為,建立農資禁用、限用制度。
生產過程管理。指導農產品生產和經營者嚴格按照標準組織生產和加工,科學合理使用化肥、農藥等農業投入品,禁止污水灌溉。推廣先進的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新技術,提倡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積極采用測土配方平衡施肥技術和科學應用有機肥、復混專用肥。
包裝標識管理。根據不同農產品特點,逐步推行產品分級包裝上市,并張貼無公害農產品標識。對包裝上市的無公害農產品,要標明產地和生產單位,建立質量安全追溯制度。
市場準入管理。生產基地和批發市場要逐步建立農產品檢測制度,產品經檢測合格后方可投放市場或進入無公害農產品專營區銷售。
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的保障體系
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加快農產品生產環境、生產技術規范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的制定及完善配套,并要積極引進和采用國際標準,逐步與國際接軌。當務之急是要制訂農產品中農藥殘留以及其它有毒有害物質限量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努力實現按標準組織農產品生產。
檢測檢驗體系。加強農產品、生產資料和農業生態環境質檢中心建設,突出農藥殘留和有毒有害物質的監測。加大投入力度,充實儀器設備,完善監測手段,提高監測能力和技術水平。
認證體系。全面推行農產品生產過程質量安全控制,對產地環境、生產資料、農產品質量安全情況進行認證,并實行認證和標識管理。大力培育具有市場前景的名牌農產品,提高無公害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執法監督體系。依靠農業部門現有的技術執法隊伍,充實力量,開展農產品產地環境定點監測,農業生產資料監督檢查,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抽查工作,重點對禁用、限用農資實施監督管理,對查出的有毒有害物質超標的農產品依法及時處理。同時抓緊制訂無公害農產品管理有關法規。
科技推廣體系。加強對生產者的宣傳和技術指導,依照各類農產品的生產環境標準、技術操作規程、質量安全標準等對生產者進行教育培訓,建立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引導農民按標準化要求組織無公害農產品生產。
銷售及信息服務體系。積極培育和拓展無公害農產品銷售市場,完善銷售體系。同時加強無公害農產品信息網絡建設,及時向生產、加工、經營和使用者提供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品牌等方面的信息,提高無公害農產品的經濟效益。
據《中國縣域經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