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和《經濟》雜志推出——2003中國31省市區新經濟實力排行榜,省市區新經濟詳細評點由北京大學中國區域經濟研究中心完成。
北京
需克服兩方面弱點,迫切鞏固龍頭地位
新經濟指數位居第一。在我國新經濟發展中獨占鰲頭、獨霸頂級,各項指標中,知識就業、向數字經濟轉型、創新能力的強勢尤其突出。這種格局是由北京作為全國政治中心、特別是全國的科技中心、教育中心、文化中心地位以及總部相對集中、人口受教育水平高來決定的。
然而,北京新經濟發展主要面臨兩個方面的弱點。首先,由于北京地處沿海地區的“內地”和作為全國政治中心的地位,相對上海、天津、廣東等省市來講,改革開放處于后衛,全球化和經濟動態則相對較弱。其次,與上海周邊地區新經濟相對發達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北京周邊地區新經濟發展差異巨大,緊鄰的河北省新經濟薄弱,形成京畿地區新經濟的低谷。
未來北京發展新經濟應從戰略上重視幾個方面。首先,從國家到地方、從政府到民間都要注意發揮北京在全國新經濟發展中的龍頭作用,注意把這個龍頭進一步做大做強,提升我國新經濟在全球中的地位。北京2000年人均專利擁有量僅為美國1997年各個州中最高水平的1/25。單從這一點來看,鞏固和加強北京新經濟龍頭地位是十分必要和緊迫的。其次,從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戰略定位出發,高度重視和應對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外地區之間展開的以知識為基礎的激烈競爭,進一步突破行政隸屬關系,堅決從屬地關系出發,抓住我國深度融入WTO和2008年北京奧運的戰略機遇,進一步鞏固和拓展政治中心、特別是科技中心、教育中心、文化中心和對外交往中心功能,大力發展首都高科技經濟、首都教育經濟、首都文化經濟以及具有全球影響的總部經濟、金融和廠商服務經濟,做大做強中關村科技園區、朝外CBD以及金融街,使之成為中國新經濟連接全球新經濟的CBD體系;第三,樹立發展周邊地區就是發展自身的戰略思想,實施首都新經濟圈戰略,按照優勢互補、發揮整體優勢的原則,積極開展與周邊地區的交流與合作。
上海
與北京相比,創新能力、知識就業處于劣勢,但區域條件優越
上海僅次于北京,獨霸我國新經濟發展第二級。各項新經濟指標中,與北京相比,上海全球化、信息網絡建設相對突出,但創新能力、知識就業相對處于弱勢。這種格局反映了上海作為一個地理位置適中的沿海港口城市,其在我國經濟和貿易對外交流與合作的重要門戶和中心地位;另一方面反映了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上海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市場化進程超前,經濟競爭和新陳代謝相對激烈。上海的另一特點是周邊地區新經濟相對發達,其中浙江、江蘇在新經濟指數排名中分別位于第6和第7位。特別是,如果將長江三角洲地區作為一個單獨的統計單元,這種地位會更加突出。它表明上海新經濟發展具有相對優越的區域條件。
未來上海新經濟發展應當發揮優勢,從戰略上首先要在進一步發揮全球化優勢的同時,大力提高區域的創新能力;其次要積極響應周邊地區融入上海的戰略思維和行動,從建設東亞國際經濟、貿易、金融中心的戰略高度合理地確定上海在周邊地區分工中的角色,形成區域性的協同發展新經濟群落的格局。
廣東
教育相對落后,成為新經濟發展最大障礙
廣東新經濟位居全國第三。其中全球化和高科技產業優勢突出,但是相對于北京、上海而言,創新能力以及知識就業處于弱勢。這種格局反映了廣東作為我國改革開放前沿和九十年代以來全球高科技制造業基地發展的態勢。同時也反映了廣東與北京和上海相比教育相對落后、科技人才相對稀少的現實。但是應該看到的是,廣東內部新經濟發展極不平衡,新經濟各種要素相對集聚在珠江三角洲,若把珠江三角洲作為一個獨立的統計單元,其新經濟地位將更加突出。
未來廣東新經濟發展應該一方面要進一步轉變觀念,把教育、人才和知識創新放到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上來,吸引國內外教育、科研和開發機構,大力提高人口的教育水平和知識生產、傳播及應用的能力;另一方面,為了充分發揮集聚優勢,發展新經濟要進一步強化珠江三角洲在全省新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推動粵港澳以珠江三角洲為結合部的新經濟圈的形成和提升。
天津
未來發展首先要處理好與北京的分工協作關系,合理定位
天津緊隨廣東之后。首先作為首都圈的門戶,天津各項新經濟指標中全球化相對突出。同時,知識就業以及科學家和工程師、專利等反映創新能力的指標也很是突出,排在廣東的前面。但經濟數字化處于相對弱勢地位。
未來天津新經濟的發展,首先要處理好與北京的分工協作關系,合理定位,發揮在首都圈中的全球化優勢,同時積極爭取加入中關村科技園區創新網絡,培育和推動京津高科技產業帶和首都新經濟圈。其次應該推動經濟的數字化。
福建
生產服務、專業技術服務以及人口受教育水平低下導致在新經濟中處于劣勢
位居全國第5位,全球化、數字化、創新能力水平相對較高,而知識職業相對薄弱。福建省的國外直接投資比例全國第一,出口指標位居前五,高科技產業和民間研發投入處于相對強勢地位,體現了福建作為國際高科技制造基地的優勢。但是生產服務、專業技術服務以及人口受教育水平的低下導致在新經濟中福建在知識職業方面處于劣勢。同時,福建省的創新能力水平盡管較高,但是其中人均擁有的科學家與工程師以及專利數量卻拜于下風,因此其產業有待進一步提升,向高附加值產業鏈努力。
浙江
人口受教育水平與上海和江蘇相距甚遠,科學家與工程師數量及民間研發投資亦遠遠落后
浙江居于全國第6位。其知識就業、向數字化經濟轉型方面均居國內第五,成為浙江的優勢所在。其中,浙江在生產服務以及專業服務方面優勢顯著,美中不足的是人口受教育水平與上海和江蘇相距甚遠。另外,在數字化方面,信息網絡建設是相對弱項。
浙江省的全球化水平排第七位,創新能力相對較低。在創新能力方面,僅有高科技產業比例略高于上海和江蘇,專利數量水平略高于江蘇,而科學家與工程師數量以及民間研發投資都是遠遠落后這二者。
江蘇
信息網絡建設、專利比例及信息技術的普及應用尚需加強,生產服務業及從業人員專業技術化水平相對過低
江蘇在新經濟中排名第7。該省的全球化、創新能力以及經濟數字化方面相對來講具有一定優勢。其中江蘇省外國直接投資較浙江省還高;科學家和工程師比例占有很大優勢,民間研發投資也不弱。但是在信息網絡建設,專利比例以及信息技術的普及應用方面需要加強。
同時,盡管江蘇省的人口受教育水平很高,但是省內生產服務業以及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術化水平相對過低。
陜西
新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是知識和人才“東南飛”
陜西2000年人均GDP排在全國第29位,但新經濟指數卻排在全國第8位。這種格局反映了陜西關中地區長期作為我國大西北科技教育和經濟中心以及我國軍工科技基地的地位。事實上,如果我們把關中地區看作獨立單元進行考察,這種地位將會更加突出。目前陜西新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是知識和人才“東南飛”。
陜西新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首先要以關中地區為依托,努力創造有利于人才保持和知識創新的區域環境,創造軍民結合的、中央和地方相結合的、扎根當地的、開放的區域創新網絡和高科技產業。其次,大力推進經濟向數字化轉型,把經貿活動最大可能的轉移到數字空間上來,規避由深處內地造成的對外交流與合作的高昂的空間交易成本,促進經濟全球化。第三,要立足大西北與中部地帶的結合部,大力發展廠商服務以及文化產業等區域性高級服務經濟。
遼寧
沒有形成專業素質較高的比較龐大的生產服務隊伍,這種狀況持續下去不利于新經濟的發展
遼寧位居全國第9。創新能力、數字化和全球化均具有一定優勢。遼寧省無論在科研創新還是互聯網絡的應用以及信息網絡建設上都具有較強優勢,而且作為東北三省的臨海門戶,進出口聯系較為旺盛。
但是要看到,盡管遼寧省的人口受教育水平較高,但是在知識就業方面,并沒有形成專業素質較高的比較龐大的生產服務隊伍,這種狀況持續下去不利于新經濟的發展。在未來新經濟的發展中,應該在對外開放的同時,主動融入大首都新經濟圈。
山東
高科技就業比例、辦公室職業在國內的位次甚低,反映出高科技產業及廠商服務業是新經濟發展的最薄弱環節
山東位居全國第10。山東作為環渤海地區的人口大省,處于以北京為首的大首都圈中。該省的新經濟指標特點是在全球化、數字經濟、創新能力以及知識就業四個方面中均有一個高點出現,從而提升了整體新經濟態勢。這四個高點均在國內第6名上下,分別為:專業技術人員,國外直接投資,商業網站數量,科學家和工程師。也就是說山東省的從業人員的專業化水平較高,國際經濟聯系相對較多,同時重視對互聯網的利用,而且知識專家較多。
不過山東的高科技就業比例、辦公室職業在國內的位次甚低,反映出高科技產業及廠商服務業是山東省在新經濟發展中的最薄弱環節。同時山東省的信息網絡建設和人口受教育水平也比較落后。其中網絡建設近年來有所改善,而其他各項如人口受教育水平等則需要長期努力才能見效。
山東省的內部差距很大,未來一段時間新經濟的發展需要采取點簇式集聚發展戰略,提升維護和提升重點地區在全省和全國新經濟發展中的地位。
川渝
未來這一省一市要重點圍繞著成渝地區密切分工協作,努力使該地區成為中國內地新經濟增長的重要核心
四川、重慶分別居全國新經濟排序的第14和第11位,比其同年人均GDP的位次分別上移了12和9個位次。這種格局反映了成渝地區長期作為我國西南大后方科技教育和經濟中心以及我國軍工科技基地的地位。事實上,如果我們把成渝地區作為單獨地區進行考察,這種地位將會更加突出。
未來這一省一市要重點圍繞著成渝地區密切分工協作,努力使該地區成為中國內地新經濟增長的重要核心。首先,進一步促進軍民合作,大力營建軍民結合的、包括大學、科研機構、企業、教育培訓機構、中介機構在內的區域創新體系,進一步強化該地區的創新能力;其次,進一步推進經濟向數字化轉型,把經貿活動最大可能地轉移到數字空間上來,規避由深處內地造成的對外交流與合作的高昂的空間交易成本,促進經濟全球化;第三,要立足大西南,面向全球,大力發展高級服務,特別是其中的廠商服務和區域性總部經濟。
吉林
新經濟產業和職業轉型尚未開始,信息網絡建設及互聯網的商用是經濟向數字化轉型的薄弱環節
吉林位于全國第12位,是東北三省惟一一個比同年人均GDP位次提前的。吉林在知識職業方面較為突出,在全球化方面的表現相對其他指標也較好。其中,人口受教育水平較高是東北三省的普遍特點,吉林省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具有一定優勢,不過生產服務業比例偏低表明其新經濟產業和職業轉型尚未開始。
信息網絡的建設以及互聯網在商業中的應用是吉林省經濟向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的薄弱環節,在這方面進行一定的投資勢在必行。同時出口、高科技產業都是吉林的相對弱勢。
黑龍江
落后原因是農業和工業優勢可能會產生“鎖定效應”,阻礙了服務經濟發展和網絡化
黑龍江2000年人均GDP居全國第10位,但新經濟指數卻排在全國第30位,整整后移了20個位次。這反映了黑龍江省在現階段我國區域分工中扮演的主要是農業和工業經濟的角色,傳統的經濟技術占優勢,并可能產生一種“鎖定效應”,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服務經濟發展和網絡化,這可以從經濟數字化、特別是知識就業偏低比較清楚地反映出來。
展望未來新經濟的發展,黑龍江應首先以哈爾濱等中心城市為依托,發展廠商服務;其次,發揮人口受教育程度較高以及高科技產業有一定基礎的優勢,重點推進用新技術改造傳統經濟,大力推動向數字化的轉型,實施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戰略;第三,要加強對高級人才競爭,鼓勵民間研發投入,提升區域創新系統的能力。
新疆
知識就業、數字化和創新能力較弱。其中,創新能力居全國最后一位
新疆人均GDP雖然居全國第12位,但新經濟位居第29位,后退了17個位次。在五類指標中,全球化、經濟動態為相對強項,而知識就業、數字化和創新能力為相對弱項,其中,創新能力居最后一位。新疆全球化地位較高的原因是,新疆地處我國西北邊陲,對西聯系便捷,出口相對突出。較高的經濟動態主要有企業創建和倒閉數量占總注冊企業數量的比例較高(居全國第六位),而可能是因為總的注冊數量少的緣故。知識就業相對弱主要是因為辦公室就業地位低(居全國第30位),其次是專業人員(居全國第19位)和勞動者受教育的程度(居第13位)。較弱的數字化主要是因為在線人口、www站點比例和網絡建設水平較低。
其他省區
寧夏:居第14位。由于注冊企業總數和GDP規模較小,經濟動態指數居第五位。全球化、創新能力、知識就業排在全國中間位置,數字化指數居全國后位。
湖南:居第17位。知識就業指數居全國第10位,數字化、創新能力、經濟動態居全國中間水平,但全球化指數排在全國第25位。
廣西:居第17位。由于從業人員中專業技術人員比例較高,知識就業指數排在全國第6位。同時,由于地處沿海沿邊,全球化也居全國中間靠前位置。經濟動態、數字化和創新能力均在全國比較靠后的位置。
青海:居第18位。全球化、數字化指數分別居全國倒數第1位和第2位。創新能力指數居全國中間靠后位置。知識就業居全國中間位置。然而,由于注冊企業總數和GDP規模小,經濟動態指標反倒居全國第一。
河北:居第19位,是沿海地區新經濟的低谷。創新能力指數居于全國第23位,知識就業、全球化以及經濟動態居于全國中間地位。河北所以形成沿海新經濟低谷,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位于其中的“飛地”———京津兩市的“虹吸效應”。
山西:在全國排在第20位。知識就業、全球化、創新能力均在全國靠后的位置,但經濟動態和數字化指標比較靠前。
海南:居全國第21位。知識就業居全國倒數第3位,數字化在全國居中間靠后位置,全球化、經濟動態和創新能力指標則排在全國比較靠前位置。
湖北:居全國第22位。數字化、創新能力分別排在全國第10和第13位,是其相對強項。知識就業、全球化和經濟動態排在全國靠后的位置,這與湖北武漢市華中地區中心城市的定位極不相稱。
河南:排在第23位。經濟動態指標排位比較靠前,數字化指標排位大致居中,知識就業、全球化、創新能力指標均居于全國后十位之列。
云南:排在第24位。由于從業人員中專業技術人員比例較高,知識就業指數排在全國第11位。全球化、經濟動態、數字化和創新能力均在全國比較靠后的位置。
江西:居第25位。除經濟動態居于中間位置外,知識就業、全球化、數字化和創新能力排在比較靠后的位置。
內蒙古:居第26位。數字化、創新能力居全國后位。知識就業、全球化排在中間位置。
安徽:居第27位。除全球化排在中位外,其他各項均居后位。
貴州:居第28位。而且,各類指標均居全國后位。
甘肅:居第29位。在五類指標中,知識就業、全球化、數字化和創新能力均排在全國后位。
西藏:居第31位。相對人均GDP位序來講,后退了3個位次。在五組指標中,知識就業、數字化均居全國末尾。應該特別指出的是,西藏經濟動態指標居全國第四位是因為西藏注冊企業總數和GDP規模小。
應該指出的是,由于我國省、市、自治區人口、面積以及經濟規模相差很大,加之我國經濟體制尚處于轉型期,上述個別指標可能不能很好地說明某些地區新經濟某個方面的特征。如,我國許多相對不發達地區經濟動態指數排位都很靠前,而在經濟比較發達、相對充滿活力的沿海地區反而較低,顯然這并不完全是其經濟競爭程度高的反映。但是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這一指標的意義將逐漸凸顯出來。
北京
需克服兩方面弱點,迫切鞏固龍頭地位
新經濟指數位居第一。在我國新經濟發展中獨占鰲頭、獨霸頂級,各項指標中,知識就業、向數字經濟轉型、創新能力的強勢尤其突出。這種格局是由北京作為全國政治中心、特別是全國的科技中心、教育中心、文化中心地位以及總部相對集中、人口受教育水平高來決定的。
然而,北京新經濟發展主要面臨兩個方面的弱點。首先,由于北京地處沿海地區的“內地”和作為全國政治中心的地位,相對上海、天津、廣東等省市來講,改革開放處于后衛,全球化和經濟動態則相對較弱。其次,與上海周邊地區新經濟相對發達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北京周邊地區新經濟發展差異巨大,緊鄰的河北省新經濟薄弱,形成京畿地區新經濟的低谷。
未來北京發展新經濟應從戰略上重視幾個方面。首先,從國家到地方、從政府到民間都要注意發揮北京在全國新經濟發展中的龍頭作用,注意把這個龍頭進一步做大做強,提升我國新經濟在全球中的地位。北京2000年人均專利擁有量僅為美國1997年各個州中最高水平的1/25。單從這一點來看,鞏固和加強北京新經濟龍頭地位是十分必要和緊迫的。其次,從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戰略定位出發,高度重視和應對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外地區之間展開的以知識為基礎的激烈競爭,進一步突破行政隸屬關系,堅決從屬地關系出發,抓住我國深度融入WTO和2008年北京奧運的戰略機遇,進一步鞏固和拓展政治中心、特別是科技中心、教育中心、文化中心和對外交往中心功能,大力發展首都高科技經濟、首都教育經濟、首都文化經濟以及具有全球影響的總部經濟、金融和廠商服務經濟,做大做強中關村科技園區、朝外CBD以及金融街,使之成為中國新經濟連接全球新經濟的CBD體系;第三,樹立發展周邊地區就是發展自身的戰略思想,實施首都新經濟圈戰略,按照優勢互補、發揮整體優勢的原則,積極開展與周邊地區的交流與合作。
上海
與北京相比,創新能力、知識就業處于劣勢,但區域條件優越
上海僅次于北京,獨霸我國新經濟發展第二級。各項新經濟指標中,與北京相比,上海全球化、信息網絡建設相對突出,但創新能力、知識就業相對處于弱勢。這種格局反映了上海作為一個地理位置適中的沿海港口城市,其在我國經濟和貿易對外交流與合作的重要門戶和中心地位;另一方面反映了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上海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市場化進程超前,經濟競爭和新陳代謝相對激烈。上海的另一特點是周邊地區新經濟相對發達,其中浙江、江蘇在新經濟指數排名中分別位于第6和第7位。特別是,如果將長江三角洲地區作為一個單獨的統計單元,這種地位會更加突出。它表明上海新經濟發展具有相對優越的區域條件。
未來上海新經濟發展應當發揮優勢,從戰略上首先要在進一步發揮全球化優勢的同時,大力提高區域的創新能力;其次要積極響應周邊地區融入上海的戰略思維和行動,從建設東亞國際經濟、貿易、金融中心的戰略高度合理地確定上海在周邊地區分工中的角色,形成區域性的協同發展新經濟群落的格局。
廣東
教育相對落后,成為新經濟發展最大障礙
廣東新經濟位居全國第三。其中全球化和高科技產業優勢突出,但是相對于北京、上海而言,創新能力以及知識就業處于弱勢。這種格局反映了廣東作為我國改革開放前沿和九十年代以來全球高科技制造業基地發展的態勢。同時也反映了廣東與北京和上海相比教育相對落后、科技人才相對稀少的現實。但是應該看到的是,廣東內部新經濟發展極不平衡,新經濟各種要素相對集聚在珠江三角洲,若把珠江三角洲作為一個獨立的統計單元,其新經濟地位將更加突出。
未來廣東新經濟發展應該一方面要進一步轉變觀念,把教育、人才和知識創新放到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上來,吸引國內外教育、科研和開發機構,大力提高人口的教育水平和知識生產、傳播及應用的能力;另一方面,為了充分發揮集聚優勢,發展新經濟要進一步強化珠江三角洲在全省新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推動粵港澳以珠江三角洲為結合部的新經濟圈的形成和提升。
天津
未來發展首先要處理好與北京的分工協作關系,合理定位
天津緊隨廣東之后。首先作為首都圈的門戶,天津各項新經濟指標中全球化相對突出。同時,知識就業以及科學家和工程師、專利等反映創新能力的指標也很是突出,排在廣東的前面。但經濟數字化處于相對弱勢地位。
未來天津新經濟的發展,首先要處理好與北京的分工協作關系,合理定位,發揮在首都圈中的全球化優勢,同時積極爭取加入中關村科技園區創新網絡,培育和推動京津高科技產業帶和首都新經濟圈。其次應該推動經濟的數字化。
福建
生產服務、專業技術服務以及人口受教育水平低下導致在新經濟中處于劣勢
位居全國第5位,全球化、數字化、創新能力水平相對較高,而知識職業相對薄弱。福建省的國外直接投資比例全國第一,出口指標位居前五,高科技產業和民間研發投入處于相對強勢地位,體現了福建作為國際高科技制造基地的優勢。但是生產服務、專業技術服務以及人口受教育水平的低下導致在新經濟中福建在知識職業方面處于劣勢。同時,福建省的創新能力水平盡管較高,但是其中人均擁有的科學家與工程師以及專利數量卻拜于下風,因此其產業有待進一步提升,向高附加值產業鏈努力。
浙江
人口受教育水平與上海和江蘇相距甚遠,科學家與工程師數量及民間研發投資亦遠遠落后
浙江居于全國第6位。其知識就業、向數字化經濟轉型方面均居國內第五,成為浙江的優勢所在。其中,浙江在生產服務以及專業服務方面優勢顯著,美中不足的是人口受教育水平與上海和江蘇相距甚遠。另外,在數字化方面,信息網絡建設是相對弱項。
浙江省的全球化水平排第七位,創新能力相對較低。在創新能力方面,僅有高科技產業比例略高于上海和江蘇,專利數量水平略高于江蘇,而科學家與工程師數量以及民間研發投資都是遠遠落后這二者。
江蘇
信息網絡建設、專利比例及信息技術的普及應用尚需加強,生產服務業及從業人員專業技術化水平相對過低
江蘇在新經濟中排名第7。該省的全球化、創新能力以及經濟數字化方面相對來講具有一定優勢。其中江蘇省外國直接投資較浙江省還高;科學家和工程師比例占有很大優勢,民間研發投資也不弱。但是在信息網絡建設,專利比例以及信息技術的普及應用方面需要加強。
同時,盡管江蘇省的人口受教育水平很高,但是省內生產服務業以及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術化水平相對過低。
陜西
新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是知識和人才“東南飛”
陜西2000年人均GDP排在全國第29位,但新經濟指數卻排在全國第8位。這種格局反映了陜西關中地區長期作為我國大西北科技教育和經濟中心以及我國軍工科技基地的地位。事實上,如果我們把關中地區看作獨立單元進行考察,這種地位將會更加突出。目前陜西新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是知識和人才“東南飛”。
陜西新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首先要以關中地區為依托,努力創造有利于人才保持和知識創新的區域環境,創造軍民結合的、中央和地方相結合的、扎根當地的、開放的區域創新網絡和高科技產業。其次,大力推進經濟向數字化轉型,把經貿活動最大可能的轉移到數字空間上來,規避由深處內地造成的對外交流與合作的高昂的空間交易成本,促進經濟全球化。第三,要立足大西北與中部地帶的結合部,大力發展廠商服務以及文化產業等區域性高級服務經濟。
遼寧
沒有形成專業素質較高的比較龐大的生產服務隊伍,這種狀況持續下去不利于新經濟的發展
遼寧位居全國第9。創新能力、數字化和全球化均具有一定優勢。遼寧省無論在科研創新還是互聯網絡的應用以及信息網絡建設上都具有較強優勢,而且作為東北三省的臨海門戶,進出口聯系較為旺盛。
但是要看到,盡管遼寧省的人口受教育水平較高,但是在知識就業方面,并沒有形成專業素質較高的比較龐大的生產服務隊伍,這種狀況持續下去不利于新經濟的發展。在未來新經濟的發展中,應該在對外開放的同時,主動融入大首都新經濟圈。
山東
高科技就業比例、辦公室職業在國內的位次甚低,反映出高科技產業及廠商服務業是新經濟發展的最薄弱環節
山東位居全國第10。山東作為環渤海地區的人口大省,處于以北京為首的大首都圈中。該省的新經濟指標特點是在全球化、數字經濟、創新能力以及知識就業四個方面中均有一個高點出現,從而提升了整體新經濟態勢。這四個高點均在國內第6名上下,分別為:專業技術人員,國外直接投資,商業網站數量,科學家和工程師。也就是說山東省的從業人員的專業化水平較高,國際經濟聯系相對較多,同時重視對互聯網的利用,而且知識專家較多。
不過山東的高科技就業比例、辦公室職業在國內的位次甚低,反映出高科技產業及廠商服務業是山東省在新經濟發展中的最薄弱環節。同時山東省的信息網絡建設和人口受教育水平也比較落后。其中網絡建設近年來有所改善,而其他各項如人口受教育水平等則需要長期努力才能見效。
山東省的內部差距很大,未來一段時間新經濟的發展需要采取點簇式集聚發展戰略,提升維護和提升重點地區在全省和全國新經濟發展中的地位。
川渝
未來這一省一市要重點圍繞著成渝地區密切分工協作,努力使該地區成為中國內地新經濟增長的重要核心
四川、重慶分別居全國新經濟排序的第14和第11位,比其同年人均GDP的位次分別上移了12和9個位次。這種格局反映了成渝地區長期作為我國西南大后方科技教育和經濟中心以及我國軍工科技基地的地位。事實上,如果我們把成渝地區作為單獨地區進行考察,這種地位將會更加突出。
未來這一省一市要重點圍繞著成渝地區密切分工協作,努力使該地區成為中國內地新經濟增長的重要核心。首先,進一步促進軍民合作,大力營建軍民結合的、包括大學、科研機構、企業、教育培訓機構、中介機構在內的區域創新體系,進一步強化該地區的創新能力;其次,進一步推進經濟向數字化轉型,把經貿活動最大可能地轉移到數字空間上來,規避由深處內地造成的對外交流與合作的高昂的空間交易成本,促進經濟全球化;第三,要立足大西南,面向全球,大力發展高級服務,特別是其中的廠商服務和區域性總部經濟。
吉林
新經濟產業和職業轉型尚未開始,信息網絡建設及互聯網的商用是經濟向數字化轉型的薄弱環節
吉林位于全國第12位,是東北三省惟一一個比同年人均GDP位次提前的。吉林在知識職業方面較為突出,在全球化方面的表現相對其他指標也較好。其中,人口受教育水平較高是東北三省的普遍特點,吉林省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具有一定優勢,不過生產服務業比例偏低表明其新經濟產業和職業轉型尚未開始。
信息網絡的建設以及互聯網在商業中的應用是吉林省經濟向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的薄弱環節,在這方面進行一定的投資勢在必行。同時出口、高科技產業都是吉林的相對弱勢。
黑龍江
落后原因是農業和工業優勢可能會產生“鎖定效應”,阻礙了服務經濟發展和網絡化
黑龍江2000年人均GDP居全國第10位,但新經濟指數卻排在全國第30位,整整后移了20個位次。這反映了黑龍江省在現階段我國區域分工中扮演的主要是農業和工業經濟的角色,傳統的經濟技術占優勢,并可能產生一種“鎖定效應”,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服務經濟發展和網絡化,這可以從經濟數字化、特別是知識就業偏低比較清楚地反映出來。
展望未來新經濟的發展,黑龍江應首先以哈爾濱等中心城市為依托,發展廠商服務;其次,發揮人口受教育程度較高以及高科技產業有一定基礎的優勢,重點推進用新技術改造傳統經濟,大力推動向數字化的轉型,實施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戰略;第三,要加強對高級人才競爭,鼓勵民間研發投入,提升區域創新系統的能力。
新疆
知識就業、數字化和創新能力較弱。其中,創新能力居全國最后一位
新疆人均GDP雖然居全國第12位,但新經濟位居第29位,后退了17個位次。在五類指標中,全球化、經濟動態為相對強項,而知識就業、數字化和創新能力為相對弱項,其中,創新能力居最后一位。新疆全球化地位較高的原因是,新疆地處我國西北邊陲,對西聯系便捷,出口相對突出。較高的經濟動態主要有企業創建和倒閉數量占總注冊企業數量的比例較高(居全國第六位),而可能是因為總的注冊數量少的緣故。知識就業相對弱主要是因為辦公室就業地位低(居全國第30位),其次是專業人員(居全國第19位)和勞動者受教育的程度(居第13位)。較弱的數字化主要是因為在線人口、www站點比例和網絡建設水平較低。
其他省區
寧夏:居第14位。由于注冊企業總數和GDP規模較小,經濟動態指數居第五位。全球化、創新能力、知識就業排在全國中間位置,數字化指數居全國后位。
湖南:居第17位。知識就業指數居全國第10位,數字化、創新能力、經濟動態居全國中間水平,但全球化指數排在全國第25位。
廣西:居第17位。由于從業人員中專業技術人員比例較高,知識就業指數排在全國第6位。同時,由于地處沿海沿邊,全球化也居全國中間靠前位置。經濟動態、數字化和創新能力均在全國比較靠后的位置。
青海:居第18位。全球化、數字化指數分別居全國倒數第1位和第2位。創新能力指數居全國中間靠后位置。知識就業居全國中間位置。然而,由于注冊企業總數和GDP規模小,經濟動態指標反倒居全國第一。
河北:居第19位,是沿海地區新經濟的低谷。創新能力指數居于全國第23位,知識就業、全球化以及經濟動態居于全國中間地位。河北所以形成沿海新經濟低谷,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位于其中的“飛地”———京津兩市的“虹吸效應”。
山西:在全國排在第20位。知識就業、全球化、創新能力均在全國靠后的位置,但經濟動態和數字化指標比較靠前。
海南:居全國第21位。知識就業居全國倒數第3位,數字化在全國居中間靠后位置,全球化、經濟動態和創新能力指標則排在全國比較靠前位置。
湖北:居全國第22位。數字化、創新能力分別排在全國第10和第13位,是其相對強項。知識就業、全球化和經濟動態排在全國靠后的位置,這與湖北武漢市華中地區中心城市的定位極不相稱。
河南:排在第23位。經濟動態指標排位比較靠前,數字化指標排位大致居中,知識就業、全球化、創新能力指標均居于全國后十位之列。
云南:排在第24位。由于從業人員中專業技術人員比例較高,知識就業指數排在全國第11位。全球化、經濟動態、數字化和創新能力均在全國比較靠后的位置。
江西:居第25位。除經濟動態居于中間位置外,知識就業、全球化、數字化和創新能力排在比較靠后的位置。
內蒙古:居第26位。數字化、創新能力居全國后位。知識就業、全球化排在中間位置。
安徽:居第27位。除全球化排在中位外,其他各項均居后位。
貴州:居第28位。而且,各類指標均居全國后位。
甘肅:居第29位。在五類指標中,知識就業、全球化、數字化和創新能力均排在全國后位。
西藏:居第31位。相對人均GDP位序來講,后退了3個位次。在五組指標中,知識就業、數字化均居全國末尾。應該特別指出的是,西藏經濟動態指標居全國第四位是因為西藏注冊企業總數和GDP規模小。
應該指出的是,由于我國省、市、自治區人口、面積以及經濟規模相差很大,加之我國經濟體制尚處于轉型期,上述個別指標可能不能很好地說明某些地區新經濟某個方面的特征。如,我國許多相對不發達地區經濟動態指數排位都很靠前,而在經濟比較發達、相對充滿活力的沿海地區反而較低,顯然這并不完全是其經濟競爭程度高的反映。但是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這一指標的意義將逐漸凸顯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