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從在廣西南寧舉辦的“環北部灣經濟圈”論壇獲悉,隨著北部灣經濟加快發展,沿灣各地以產業布局吸引重大項目落戶,海南構建“西部工業走廊”、廣西建設“北部灣經濟區”、廣東打造“粵西重化能源基地”……各大企業紛紛搶灘此地,這個位于中國最南端的海灣正成為重化工業的新集聚地。隨著“環北部灣經濟圈”建設的不斷升溫,一批大型煉油、造紙、能源項目已經陸續在沿灣的海南、廣西、廣東3省區落戶。這些項目的建成投產,將極大地改變環北部灣地區產業基礎薄弱,缺乏重大產業支撐的落后狀況,同時也使這一地區的環境面臨考驗。
重化產業呈現“三足鼎立”之勢
定位為“新興工業省”的海南,將工業重心布局在面向北部灣的海島西部,提出依托洋浦港、八所港,建設“西部工業走廊”。規劃的重點項目中,年產100萬噸的紙漿廠已經建成,正在續建160萬噸造紙項目;800萬噸洋浦煉油廠、年產量達140萬噸的國內最大氨肥生產基地也已竣工;中海油60萬噸甲醇項目、8萬噸苯乙烯、24萬噸聚酯切片等項目今年將投產。按照海南省的規劃,“十一五”期間,海南將實施大企業進入、大項目帶動戰略,建成包括石油加工、石油化工、石油商業儲備等一批大型項目,基本完成林漿紙一體化產業。廣西將北部灣定為“十一五”加快發展的重點,提出加快重大產業布局和重大產業項目建設,培育發展沿海石化、林槳紙、能源、鋼鐵及其延伸產業,打造“北部灣經濟圈”,投入60億元為沿海工業鋪路的一期基礎設施工程已經完成,二期工程也已啟動。目前中石油在欽州投資的800萬噸煉油廠已經正式動工,中石化則在著手進行60萬噸北海煉油廠的搬遷擴容,一個千萬噸的大型鋼廠正在緊鑼密鼓籌備。此外,分別由世界造紙業知名企業金光集團和斯道拉恩索投資的林槳紙一體化項目已分別在欽州、北海啟動。“粵西重鎮”湛江市明確提出建設重化能源基地。去年以來相繼建成的20萬噸鐵礦石碼頭、30萬噸油碼頭和30萬噸級航道工程,使60年代就以“北有青島,南有湛江”聞名的湛江港吞吐能力大大增強,湛江成為國內惟一直接靠泊30萬噸油輪的港口,吸引了眾多大企業的目光。目前三大石油公司均涉足湛江:中石化收購東興煉油廠,將其加工能力擴大至500萬噸,已經投產;中石油在湛江已建成儲量近百萬噸的奧里油庫區,興建發電廠;中海油通過收購,在湛江建造300萬噸燃料油庫。湛江市不僅成為華南地區的石油加工基地,同時還成為油品集散地和期貨交貨地。
重化項目搶灘北部灣,有其現實原因。包括北部灣在內的南海蘊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北部灣已探明石油儲量2256萬噸,天然氣350億立方米,對我國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近年來,利用北部灣油氣資源的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間建成樂東氣田和東方1—1氣田二期工程后,海南年產天然氣增加28億立方米。在北部灣建設重化基地,對直接利用油氣資源創造了條件;其次,我國目前煉油產業布局上,西南地區幾乎空白,在北部灣上馬重化項目,能就近供應市場,輻射周邊地區,極大降低運輸成本。特別是隨著世界航運船舶的越來越大型化,前港后廠(庫)的模式越來越受到業界青睞。據了解,欽州在建的千萬噸煉油廠建成后,比在大連加工產品供應西南,每年運輸成本節省20億元。鋼鐵、能源等企業轉移北部灣,也是出于同樣的原因。
以“統籌分工”和“容量控制”守住環境門檻
一些環境人士認為,污染嚴重的重化工業項目在北部灣沿海上馬,不可忽視其對環境的影響。北部灣是個半封閉海灣,環境容量有限,如果不加節制或無序競爭上馬重化項目,將造成水質下降,使環境陷入難以恢復的惡化狀況中。北部灣不斷升溫的開發和經濟發展態勢,引起學者和專家的關注。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遲福林認為,北部灣開發對于啟動、拉動南海開發,作用不可低估,沿灣地區的開發,應在北部灣和南海的格局下進行。要從戰略上加強對北部灣的研究,特別是區域合作協調機制的研究,做到合理分工,統籌安排,以科學的產業布局奠定環境保護的基礎。廣西已經在開始這種嘗試。
2006年3月,廣西成立北部灣(廣西)經濟區規劃建設管理委員會,統籌、組織、協調區內北部灣沿海的基礎設施建設、重大產業布局、資源整合及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簡稱“南北欽防”)城市群總體規劃管理。廣西對沿海4個城市產業明確了定位:南寧為商貿、制造、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北海重點發展旅游、高新技術、農副水產品加工產業,欽州大力發展石化、林漿紙一體化等臨海工業,防城港則以物流、鋼鐵等產業為骨干。遲福林認為,北部灣作為一個跨國、跨省區的海灣,應該在更高層面上進行統籌、協調,才能健康有序發展。
一些專家提出,對北部灣產業布局的統籌應把握兩點,一是從各地方的資源實情出發,適宜發展什么產業就布局什么產業,港口優勢明顯,就定位港口經濟,旅游資源豐富,就安排旅游項目,各得其所,保護和突出城市特色;二要打破行政格局,促進要素流動,資源共享,不搞“大而全”、“小而全”。在合理布局的前提下,哪個地方對環境有影響就不讓其上項目。守住環境門檻的另一重點是容量控制。有關部門北部灣開發的統籌規劃中,應把測定海灣環境容量作為重中之重,以協調發展作為進行容量分配的原則,避免能耗越大、排污越多的地方分配容量越多,以環境容量統籌項目布局,避免北部灣成為渤海灣,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傳統工業化老路。
重化產業呈現“三足鼎立”之勢
定位為“新興工業省”的海南,將工業重心布局在面向北部灣的海島西部,提出依托洋浦港、八所港,建設“西部工業走廊”。規劃的重點項目中,年產100萬噸的紙漿廠已經建成,正在續建160萬噸造紙項目;800萬噸洋浦煉油廠、年產量達140萬噸的國內最大氨肥生產基地也已竣工;中海油60萬噸甲醇項目、8萬噸苯乙烯、24萬噸聚酯切片等項目今年將投產。按照海南省的規劃,“十一五”期間,海南將實施大企業進入、大項目帶動戰略,建成包括石油加工、石油化工、石油商業儲備等一批大型項目,基本完成林漿紙一體化產業。廣西將北部灣定為“十一五”加快發展的重點,提出加快重大產業布局和重大產業項目建設,培育發展沿海石化、林槳紙、能源、鋼鐵及其延伸產業,打造“北部灣經濟圈”,投入60億元為沿海工業鋪路的一期基礎設施工程已經完成,二期工程也已啟動。目前中石油在欽州投資的800萬噸煉油廠已經正式動工,中石化則在著手進行60萬噸北海煉油廠的搬遷擴容,一個千萬噸的大型鋼廠正在緊鑼密鼓籌備。此外,分別由世界造紙業知名企業金光集團和斯道拉恩索投資的林槳紙一體化項目已分別在欽州、北海啟動。“粵西重鎮”湛江市明確提出建設重化能源基地。去年以來相繼建成的20萬噸鐵礦石碼頭、30萬噸油碼頭和30萬噸級航道工程,使60年代就以“北有青島,南有湛江”聞名的湛江港吞吐能力大大增強,湛江成為國內惟一直接靠泊30萬噸油輪的港口,吸引了眾多大企業的目光。目前三大石油公司均涉足湛江:中石化收購東興煉油廠,將其加工能力擴大至500萬噸,已經投產;中石油在湛江已建成儲量近百萬噸的奧里油庫區,興建發電廠;中海油通過收購,在湛江建造300萬噸燃料油庫。湛江市不僅成為華南地區的石油加工基地,同時還成為油品集散地和期貨交貨地。
重化項目搶灘北部灣,有其現實原因。包括北部灣在內的南海蘊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北部灣已探明石油儲量2256萬噸,天然氣350億立方米,對我國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近年來,利用北部灣油氣資源的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間建成樂東氣田和東方1—1氣田二期工程后,海南年產天然氣增加28億立方米。在北部灣建設重化基地,對直接利用油氣資源創造了條件;其次,我國目前煉油產業布局上,西南地區幾乎空白,在北部灣上馬重化項目,能就近供應市場,輻射周邊地區,極大降低運輸成本。特別是隨著世界航運船舶的越來越大型化,前港后廠(庫)的模式越來越受到業界青睞。據了解,欽州在建的千萬噸煉油廠建成后,比在大連加工產品供應西南,每年運輸成本節省20億元。鋼鐵、能源等企業轉移北部灣,也是出于同樣的原因。
以“統籌分工”和“容量控制”守住環境門檻
一些環境人士認為,污染嚴重的重化工業項目在北部灣沿海上馬,不可忽視其對環境的影響。北部灣是個半封閉海灣,環境容量有限,如果不加節制或無序競爭上馬重化項目,將造成水質下降,使環境陷入難以恢復的惡化狀況中。北部灣不斷升溫的開發和經濟發展態勢,引起學者和專家的關注。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遲福林認為,北部灣開發對于啟動、拉動南海開發,作用不可低估,沿灣地區的開發,應在北部灣和南海的格局下進行。要從戰略上加強對北部灣的研究,特別是區域合作協調機制的研究,做到合理分工,統籌安排,以科學的產業布局奠定環境保護的基礎。廣西已經在開始這種嘗試。
2006年3月,廣西成立北部灣(廣西)經濟區規劃建設管理委員會,統籌、組織、協調區內北部灣沿海的基礎設施建設、重大產業布局、資源整合及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簡稱“南北欽防”)城市群總體規劃管理。廣西對沿海4個城市產業明確了定位:南寧為商貿、制造、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北海重點發展旅游、高新技術、農副水產品加工產業,欽州大力發展石化、林漿紙一體化等臨海工業,防城港則以物流、鋼鐵等產業為骨干。遲福林認為,北部灣作為一個跨國、跨省區的海灣,應該在更高層面上進行統籌、協調,才能健康有序發展。
一些專家提出,對北部灣產業布局的統籌應把握兩點,一是從各地方的資源實情出發,適宜發展什么產業就布局什么產業,港口優勢明顯,就定位港口經濟,旅游資源豐富,就安排旅游項目,各得其所,保護和突出城市特色;二要打破行政格局,促進要素流動,資源共享,不搞“大而全”、“小而全”。在合理布局的前提下,哪個地方對環境有影響就不讓其上項目。守住環境門檻的另一重點是容量控制。有關部門北部灣開發的統籌規劃中,應把測定海灣環境容量作為重中之重,以協調發展作為進行容量分配的原則,避免能耗越大、排污越多的地方分配容量越多,以環境容量統籌項目布局,避免北部灣成為渤海灣,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傳統工業化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