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c360慧聰網化工行業報道:2004年1~10月全國化纖產銷運行基本情況可以概況為:產量同比繼續大幅度增加;全國累計進口化纖數量與去年持平;產銷率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庫存水平較上年同期略有上升;主要品種銷售價格高于去年同期;銷售流向地區格局略有變化。
10月份化纖產量與9月份增加,進口數量比9月增加,10月份產銷率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與9月份相比上升2個百分點,庫存水平比9月末略有增加,產品銷售價格與9月份相比漲跌互現,月度銷售流向地區格局變化不大。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1~10月全國累計生產化學纖維1177.38萬噸,同比增產23.85%。其中:粘膠纖維78.93萬噸,同比增產17.12%;合成纖維1087.01萬噸,同比增產24.62%。10月份全國化纖產量123.18萬噸,比9月份產量增加1.08%。
據海關統計,1~10月全國累計進口化學纖維145.89萬噸,同比增加0.22%。其中:粘膠纖維進口5.59萬噸,同比增加1.10萬噸,增長幅度為24.49%;合成纖維進口140.30萬噸,同比減少1.05萬噸。
據對全國165家化纖生產企業的產銷存統計匯總分析,1-10月各類化學纖維綜合產銷率為100.73%,而去年同期為100.39%,基本持平。10月份產銷率為100.57%,比9月份上升2.25個百分點,同比減少0.04個百分點。
據對全國165家化纖生產企業的產銷存統計匯總分析,10月末庫存水平(庫存與當月產量的百分比)為31.44%,同比增加8.04個百分點,比9月末增加2.73個百分點。
據對全國165家化纖生產企業的化纖銷售流向匯總分析,可以看出:
一、1~10月合計銷售化纖產品877.47萬噸,同比增加131.05萬噸,增加幅度為17.56%。10月當月銷售88.52萬噸,比9月減少1.80萬噸,同比增加0.53萬噸。
二、1~10月化纖主要銷售地區占全國總銷量的比重為:浙江占27.19%、江蘇占26.73%、廣東占9.23%、上海占4.79%、山東占4.32%、福建占4.19%、湖北占2.38%、遼寧占2.20%、河南占1.88%、河北占1.74%、四川占1.58%、黑龍江占1.46%、湖南占1.04%、安徽占1.27%、江西占1.25%。
三、1~10月化纖主要銷售地區占全國總銷量的比重變化較大的主要是江蘇、浙江、廣東和山東,分別下降1.59、0.94、0.94和0.73個百分點;上海、安徽、福建、江西、湖南等地區則有小幅增加。
四、10月與9月相比,銷售流向變化的地區是浙江、上海、廣東等省比重上升,黑龍江、福建、江蘇、河南、湖南等地區比重下降。
10月份化纖產量與9月份增加,進口數量比9月增加,10月份產銷率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與9月份相比上升2個百分點,庫存水平比9月末略有增加,產品銷售價格與9月份相比漲跌互現,月度銷售流向地區格局變化不大。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1~10月全國累計生產化學纖維1177.38萬噸,同比增產23.85%。其中:粘膠纖維78.93萬噸,同比增產17.12%;合成纖維1087.01萬噸,同比增產24.62%。10月份全國化纖產量123.18萬噸,比9月份產量增加1.08%。
據海關統計,1~10月全國累計進口化學纖維145.89萬噸,同比增加0.22%。其中:粘膠纖維進口5.59萬噸,同比增加1.10萬噸,增長幅度為24.49%;合成纖維進口140.30萬噸,同比減少1.05萬噸。
據對全國165家化纖生產企業的產銷存統計匯總分析,1-10月各類化學纖維綜合產銷率為100.73%,而去年同期為100.39%,基本持平。10月份產銷率為100.57%,比9月份上升2.25個百分點,同比減少0.04個百分點。
據對全國165家化纖生產企業的產銷存統計匯總分析,10月末庫存水平(庫存與當月產量的百分比)為31.44%,同比增加8.04個百分點,比9月末增加2.73個百分點。
據對全國165家化纖生產企業的化纖銷售流向匯總分析,可以看出:
一、1~10月合計銷售化纖產品877.47萬噸,同比增加131.05萬噸,增加幅度為17.56%。10月當月銷售88.52萬噸,比9月減少1.80萬噸,同比增加0.53萬噸。
二、1~10月化纖主要銷售地區占全國總銷量的比重為:浙江占27.19%、江蘇占26.73%、廣東占9.23%、上海占4.79%、山東占4.32%、福建占4.19%、湖北占2.38%、遼寧占2.20%、河南占1.88%、河北占1.74%、四川占1.58%、黑龍江占1.46%、湖南占1.04%、安徽占1.27%、江西占1.25%。
三、1~10月化纖主要銷售地區占全國總銷量的比重變化較大的主要是江蘇、浙江、廣東和山東,分別下降1.59、0.94、0.94和0.73個百分點;上海、安徽、福建、江西、湖南等地區則有小幅增加。
四、10月與9月相比,銷售流向變化的地區是浙江、上海、廣東等省比重上升,黑龍江、福建、江蘇、河南、湖南等地區比重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