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金融市場動蕩加劇,近期國際油價呈現大起大落,走勢撲朔迷離。國際油價大起大落后能否回到一個相對穩定的區間?國際油價波動將對我國經濟產生什么影響?記者就這些問題采訪了有關專家。
國際油價在理性回歸中探索新的平衡點
本月15日,紐約商品交易所10月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收盤價自今年2月以來首次跌破每桶100美元,大幅下挫至每桶95.71美元,并在16日以每桶91.15美元報收。此后國際油價強勁反彈,并于19日上漲6.67美元,收于每桶104.55美元。
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周大地指出,當前國際油價在每桶100美元上下波動實屬正常。近期對世界經濟的悲觀預期導致全球石油需求預期下降,但石油供應商對生產能力的控制是近期油價不會繼續大幅下挫的主要原因。在全球經濟走勢不確定性增強的背景下,國際石油市場供需雙方正在博弈中探索新的價格平衡點。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陳鳳英認為,油價短期大幅波動仍將持續,但在對全球經濟增長預期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國際油價將由“非理性向理性回歸”。當前世界主要經濟體已由6月至7月對通脹的擔憂轉為對增長逆轉的擔憂。次貸危機進一步惡化,美國政府保持美元相對穩定和逐步回調的政策導向明確,這些都無助于油價上升。
她強調,目前,大宗商品期貨市場尚不存在由牛市轉向熊市的基礎。同以往幾次石油危機不同的是,以前,油價高漲主要由供應中斷引起,而此輪油價上漲主要緣于全球石油需求迅速增加,其推動力量包括新興市場經濟體。如果支撐世界經濟增長的新興市場及資源出口國經濟能夠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大宗商品價格不會大幅下降步入熊市。
根據亞洲開發銀行的預測,國際油價將呈現持續下行的趨勢,但仍將在每桶90美元左右高位徘徊。
但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經濟師牛犁認為,如果美國金融和房地產領域的危機進一步向實體經濟蔓延,作為全球第一大石油消費國的美國經濟出現大幅衰退,油價會有較大的下跌空間。
油價走勢對我國經濟有何影響
油價在高位徘徊對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它將使我國工農業生產成本居高不下,侵蝕企業和農民的利潤空間。
以汽車業為例,今年以來,由于汽油的暴漲和節能減排措施的實施,消費者購買和使用汽車的積極性下降,汽車銷售大不如前。
目前,我國農業生產和運輸大量使用柴油、化肥、塑料薄膜等以石油為原料的產品。近年來,油價的飆升使蔬菜和部分糧食價格翻番,也抬高了肉蛋等其他農產品的生產成本。食物價格持續過快上漲,成為我國通貨膨脹壓力加大的“罪魁禍首”。
當然,就中長期而言,高價能源將促使企業和消費者節能降耗,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經濟生產方式的轉變,降低經濟發展對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依賴。
油價回歸理性固然利好宏觀經濟。陳鳳英預計,隨著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下跌,世界經濟面臨的通脹壓力下半年將會減少。“這對今年以來輸入型通脹壓力巨大的中國經濟無疑是個有利信號”。
8月份我國工業品出廠價格(PPI)同比上漲10.1%,漲幅是過去10多年來最高的。其中,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15.3%。1至8月,我國PPI累計同比上漲8.2%。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認為,此輪PPI漲幅提高雖然不會很快向衡量通脹的主要指標——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傳導,但會給企業帶來成本增加、利潤擠壓的壓力。
國際油價回落對我國經濟最直接的影響是進口支付的減少。根據海關總署數據計算,由于國際油價高漲,國內石油需求旺盛,今年前8個月我國凈進口原油和成品油造成的貿易逆差達1000多億美元。
國有石油企業將是油價回落最直接的受益者。盡管油價下行將帶來上游石油開采生產利潤的減少,但由此帶來的石油特別收益金的減少,特別是煉油虧損的減少將有助于石油企業經營狀況的改善。
上半年,我國最大煉油企業中石化在獲得334億元財政補貼后,僅獲得凈利潤82.6億元,同比大幅下滑77.3%。中石油上半年凈利潤下降34.5%,達536.2億元。由于經營業績下滑,中石油、中石化相繼表示將縮減開支。
中石化有關人士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國際油價的回落,中石化煉油板塊虧損將減少。如果油價能夠在當前的水平繼續回落并穩定下來,中石化將有望平虧。
隨著煉油虧損逐漸減少,近期我國地方煉油企業已相繼復產,國內成品油市場供應充足,今年曾困擾我國部分地區的排隊加油現象消失。
不過,如果當前油價大幅波動的狀況長期持續,將不利于石油企業安排生產經營,更不利于國家制定和落實相關政策。此外,如果油價回落是全球經濟大幅衰退的結果,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的中國經濟也難逃衰退的影響,而石油公司也將面臨需求和價格雙雙下降的困境。
專家呼吁早日出臺成品油價格改革措施
我國早已明確了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的目標和方向,有關部門多次表示將擇機出臺燃油稅,促進能源的合理消費。如果國際油價適度回落,是否將為我國推動相關價格和財稅政策的出臺,并進一步加快能源市場改革提供條件?
牛犁表示,目前我國一步到位放開成品油價格的條件還不成熟,仍應根據國內宏觀經濟走勢,逐步地實現國內成品油價格和國際接軌。
亞洲開發銀行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認為,資源價格的調整,短期對控制物價過快上漲構成一定壓力,但就長期而言,適時理順資源產品價格,不僅有利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推進節能減排,推動企業通過科技進步和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經濟效益,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不是繼續依賴資源能源的投入,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
他表示,隨著CPI和PPI步入下行軌道,中國出臺資源價格改革等措施將有比較大的空間。事實上,今年6月,我國已經上調成品油價格,并兩次上調電價。
國家統計局數字顯示,8月份我國CPI同比上漲4.9%,自去年7月以來CPI漲幅首次回落到5%以內。1至8月累計,我國CPI同比上漲7.3%,漲幅比1至7月回落0.4個百分點,但仍比去年同期高出3.4個百分點。
周大地強調,不管國際油價走勢如何,建立中國石油價格的國際化和實時變動機制是必然趨勢。如果我國通脹壓力降低,無疑將為這一機制的及早出臺提供條件。他同時表示,燃油稅等財稅政策也應及早出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