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下旬,昆明陽宗海砷含量超標造成水體嚴重污染的事件,引起云南省委、省政府密切關注。當記者介入調查采訪時,對陽宗海負有管理責任的昆明市宜良縣、玉溪市澄江縣分管環保的官員,要么表示對污染原因不知情,要么表示不方便說,保持緘默。
一起直接影響了26000多人飲水安全的嚴重污染事件,當地官員居然保持沉默,真是咄咄怪事!由此,我們看到當前環保工作存在的一大弊病:地方政府的“三不查”,造成了污染企業的“三不怕”。
何謂地方政府的“三不查”?就是對環境污染事件,老百姓不上訪不查、媒體不揭露不查、高層領導不批示不查。當前,一些地方出于拉項目、發展經濟等考慮,對污染企業采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縱容態度。如上面提到的陽宗海砷污染事件,早在一年前宜良縣就已經發覺陽宗海污染問題日漸嚴重,磷肥廠磷石膏已成為陽宗海主要污染源之一,但這一情況并沒有引起的當地有關部門的重視,最終釀成嚴重污染事故。這說明,在一些地方經濟的發展中,環保成了“軟杠桿”和掛在嘴上的口號。基層環保部門成了地方政府養的貓,貓能不能捉耗子、捉幾只耗子得由政府部門說了算,環保部門喪失了應有的獨立職能。凡是污染嚴重的地方,往往都伴隨著當地政府的不作為。
政府的“三不查”自然造成了污染企業的“三不怕”。何為“三不怕”?就是不怕環境監察、不怕環境處罰、不怕給老百姓造成禍害。據悉,從2002年至 2008年,導致陽宗海砷污染的錦業公司因環境違法已連續6次被處罰,其中幾次都是按最高限10萬元來罰的,然而該企業一直沒有按要求整改落實。污染企業為何如此“強悍”?從下面的數字可以看出端倪:錦業公司2006年的產值為4889萬元,2007年為1.5億元,今年上半年的產值已達到了1.6億元。顯然,10萬元的處罰簡直就是“毛毛雨”,企業何必費錢費力搞整改呢。
要解決污染企業“不怕”的問題,首先要根治地方政府“不管”的問題。因此,如何進一步加大對地方官員的環保問責力度,同時建立科學的地方政績考評機制,讓地方官員不敢不查、不愿不查,應當是擺在首位的問題。其次,要加大對污染企業處罰的力度,消除企業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的不正常現象。
一起直接影響了26000多人飲水安全的嚴重污染事件,當地官員居然保持沉默,真是咄咄怪事!由此,我們看到當前環保工作存在的一大弊病:地方政府的“三不查”,造成了污染企業的“三不怕”。
何謂地方政府的“三不查”?就是對環境污染事件,老百姓不上訪不查、媒體不揭露不查、高層領導不批示不查。當前,一些地方出于拉項目、發展經濟等考慮,對污染企業采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縱容態度。如上面提到的陽宗海砷污染事件,早在一年前宜良縣就已經發覺陽宗海污染問題日漸嚴重,磷肥廠磷石膏已成為陽宗海主要污染源之一,但這一情況并沒有引起的當地有關部門的重視,最終釀成嚴重污染事故。這說明,在一些地方經濟的發展中,環保成了“軟杠桿”和掛在嘴上的口號。基層環保部門成了地方政府養的貓,貓能不能捉耗子、捉幾只耗子得由政府部門說了算,環保部門喪失了應有的獨立職能。凡是污染嚴重的地方,往往都伴隨著當地政府的不作為。
政府的“三不查”自然造成了污染企業的“三不怕”。何為“三不怕”?就是不怕環境監察、不怕環境處罰、不怕給老百姓造成禍害。據悉,從2002年至 2008年,導致陽宗海砷污染的錦業公司因環境違法已連續6次被處罰,其中幾次都是按最高限10萬元來罰的,然而該企業一直沒有按要求整改落實。污染企業為何如此“強悍”?從下面的數字可以看出端倪:錦業公司2006年的產值為4889萬元,2007年為1.5億元,今年上半年的產值已達到了1.6億元。顯然,10萬元的處罰簡直就是“毛毛雨”,企業何必費錢費力搞整改呢。
要解決污染企業“不怕”的問題,首先要根治地方政府“不管”的問題。因此,如何進一步加大對地方官員的環保問責力度,同時建立科學的地方政績考評機制,讓地方官員不敢不查、不愿不查,應當是擺在首位的問題。其次,要加大對污染企業處罰的力度,消除企業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的不正常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