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控股火速退出旗下兩家上市公司——明天科技和西水股份,起因是兩家公司投資的內蒙古海吉氯堿化工欠的一筆電費,讓這個計劃投資100億元的化工項目走上了破產重整程序。
9月20日,內蒙古海吉氯堿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海氯)因欠債權人3063萬元電費債務被法院裁定重整。僅僅5日之后,明天科技和西水股份的大股東迅速轉讓公司股權,而這兩家企業分別持有海氯41.9%和4.33%股權,矛頭直接指向海氯的非正常死亡。
一位觀察人士表示,事情鬧成這樣很可能是投資人和當地政府關系出了問題,盡管明天控股否認這一點。“目前,青鳥已經進入接盤,表示管理層一年之內不會有任何變動,以保證順利過渡,高院已經進入協調電費的問題,企業還會發展,需要當地政府支持,不希望把關系搞得太僵。”一位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
電業局送海氯進破產程序
“電業局這么做簡直是莫名其妙!”海氯一位財務負責人痛陳。“9月5日是周五,我已經給他們賬上打了300萬了,加上之前的200萬,一共500萬。離總數的1140萬還差640萬,是因為當時回款出了一些問題,所以打算10日之前付給他們。”
提出重整要求的債權人是烏海市電業局,而據此前媒體報道,海吉氯堿的債務包括電費2504.7萬元,電費違約金558.1萬元,共計3062.8萬元。
當日,電業局當即對海氯實行停電制裁。“手段非常過分,企業差點出事故,還有一點非常可笑,我們一筆貸款的擔保是內蒙古電網,電業局告電網豈不是兒子告老子,滑天下之大稽?”該人士對記者尖銳指出。
造成海氯遲遲不繳費的原因,是對于電業局開出電費單的不認可。“不合理。我們自己的賬上顯示的應付款是1140萬,就算加上滯納金,那也不會超過1500萬。兩筆賬不一致,電業局3000多萬的電費就不應付!”
3000萬的電費導致了這家計劃總投資100億元、建設規模為年產電石100萬噸的大型企業直接進入破產重整程序。對此滬上資深并購人尹中余認為:“雖然聽起來有些不合情理,但程序上也沒什么大問題。并不是企業非要資不抵債了才能破產,目前很明顯是政府的干預在起作用。”
但眼前海氯卻不得不補齊這筆巨額電費。“沒辦法,我們其實從前期開始到現在,就一直在和電業局溝通,現在就是希望他們取消起訴。因為企業冬天前必須要開工,人員會流失,還有設備冬天如果不開可能就凍壞了,目前希望將已經造成的損失降到最小。”
對于為何電業局要將海氯送入破產程序,企業負責人卻并未給予過多解釋,只是表示與當地政府關系良好。
自9月5日到10月10日,海氯的生產設備一直處于停產狀態。事實上,自5月24日起,海氯的部分設備已開始停產檢修。
“行情不好,而并非外界普遍猜測的資金問題。”海氯一位劉姓負責人表示。由于PVC產品原料的大幅上漲,產品成本大幅增加,而售價上漲程度不高出現虧損。因此公司迫不得已根據市場情況進行限產,甚至階段性停產。
鐵路運輸不暢也使得公司擠壓了大批產品。“當時拿不到車皮,都用于救災還有其他事情,我積了4000萬的PVC都運不出去。”
外界的種種傳言嚴重損害了客戶信心,對海氯的經營也產生不小的影響。“目前我們采購都是現金采購,并且對于客戶的預收款現在都減半。大的行情如此,現在我們只希望可以撐住,期待行情好轉。”
明天系可能轉向金融
資本市場的眼光始終落在明天系的全面退出和北大青鳥系火速接盤背后的故事。
9月25日,明天科技大股東包頭北普以其持有的3365.3萬股全部轉讓給正元投資有限公司。同日,西水股份也以相似方式轉讓了4674.7萬股,接盤的也是正元投資。
正元投資為何方神圣?明天科技公告的詳式權益收購報告顯示,正元投資背后的實際控制人為北大青鳥,而北大青鳥的實際控制人為教育部,作為民營企業的明天控股全盤退出明天科技和西水股份兩家上市公司的控制權,也退出了海吉氯堿這個項目,兩家公司同是海氯股東分別持有41.90%和4.33%的股權;而正元投資成立于今年3月份,實際控制人是北大青鳥,目前尚未產生利潤。
明天系為何退出?“可能是明天系的一個戰略性調整,產業上實現收縮。”尹中余認為,與海氯這個事情掛鉤,很可能就是與政府關系出現裂痕,而且還不是一般的問題。
根據先前預計,海氯的三期工程全部建成打產后,可實現年銷售收入近50億元,利稅近20億元,可直接安排5600多人就業,同時帶動地方煤炭、建材、運輸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實現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顯然明天系下的海吉氯堿未能實現承諾中的美好愿景:截止到2008年6月底,海吉氯堿總資產為2.32億元,凈資產1.17億,主營業務收入為1.67億元,凈利潤為-3616萬元。而去年年底,合并期間內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97億元,實現凈利潤-249.29萬元,虧損呈連年擴大態勢。
這也許是雙方產生摩擦的所在。“做慣了資本市場的企業,沒有耐心做實業。”一位行業觀察員表示。而同為資本高手的北大青鳥系的介入讓這個故事更加有趣。除購買股權的1.02億外,10月17日前,正元投資的各股東再增加繳付出資共計7億元,用于完成對包頭北普持有明天科技股權的收購。
這很有可能只是個過渡階段,北大青鳥友情幫忙的可能性大于戰略進入。或者在明天科技出現危難之時,施以援手使其渡過難關。再或者兩家之間存在什么內幕交易,那就難以知道了。
“明天科技和西水股份兩家上市公司,涉及的產業又多又雜,水泥化工行業等行業,明天系一直依靠股權投資收益,很少依靠主業經營帶來的收益,這就是一個資本高手遭遇的產業短板。”一位業內人士說,“明天控股的企業文化是投資銀行文化,聰明的人不愿意下笨工夫,多年的并購并沒有形成自己的產業核心競爭力,明天系一直渴望向投資銀行和金融企業轉型。”
長城證券王剛向記者表示,因為內蒙古地區在政策上提高電石生產企業的電價,是出于節能減排的考慮,而電石就是氯堿生產的上游。上游原材料價格上升,而下游PVC價格業已處在高位,導致企業利潤空間進一步縮減。如果說要規避電石價格上漲,那就要有自己的電廠,還要有煤礦,看是否有向上游擴展的意愿也可以判斷出大股東的誠意如何。
而據海氯負責人表示,海氯有自己的電廠和石灰石資源。2008年4月,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審議通過受讓內蒙古榮聯發展有限公司合計49.4%股權,該企業擁有東勝煤田塔然高勒北部區煤炭地質詳查煤田勘察許可證和東勝庫計溝井田開發權。
9月20日,內蒙古海吉氯堿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海氯)因欠債權人3063萬元電費債務被法院裁定重整。僅僅5日之后,明天科技和西水股份的大股東迅速轉讓公司股權,而這兩家企業分別持有海氯41.9%和4.33%股權,矛頭直接指向海氯的非正常死亡。
一位觀察人士表示,事情鬧成這樣很可能是投資人和當地政府關系出了問題,盡管明天控股否認這一點。“目前,青鳥已經進入接盤,表示管理層一年之內不會有任何變動,以保證順利過渡,高院已經進入協調電費的問題,企業還會發展,需要當地政府支持,不希望把關系搞得太僵。”一位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
電業局送海氯進破產程序
“電業局這么做簡直是莫名其妙!”海氯一位財務負責人痛陳。“9月5日是周五,我已經給他們賬上打了300萬了,加上之前的200萬,一共500萬。離總數的1140萬還差640萬,是因為當時回款出了一些問題,所以打算10日之前付給他們。”
提出重整要求的債權人是烏海市電業局,而據此前媒體報道,海吉氯堿的債務包括電費2504.7萬元,電費違約金558.1萬元,共計3062.8萬元。
當日,電業局當即對海氯實行停電制裁。“手段非常過分,企業差點出事故,還有一點非常可笑,我們一筆貸款的擔保是內蒙古電網,電業局告電網豈不是兒子告老子,滑天下之大稽?”該人士對記者尖銳指出。
造成海氯遲遲不繳費的原因,是對于電業局開出電費單的不認可。“不合理。我們自己的賬上顯示的應付款是1140萬,就算加上滯納金,那也不會超過1500萬。兩筆賬不一致,電業局3000多萬的電費就不應付!”
3000萬的電費導致了這家計劃總投資100億元、建設規模為年產電石100萬噸的大型企業直接進入破產重整程序。對此滬上資深并購人尹中余認為:“雖然聽起來有些不合情理,但程序上也沒什么大問題。并不是企業非要資不抵債了才能破產,目前很明顯是政府的干預在起作用。”
但眼前海氯卻不得不補齊這筆巨額電費。“沒辦法,我們其實從前期開始到現在,就一直在和電業局溝通,現在就是希望他們取消起訴。因為企業冬天前必須要開工,人員會流失,還有設備冬天如果不開可能就凍壞了,目前希望將已經造成的損失降到最小。”
對于為何電業局要將海氯送入破產程序,企業負責人卻并未給予過多解釋,只是表示與當地政府關系良好。
自9月5日到10月10日,海氯的生產設備一直處于停產狀態。事實上,自5月24日起,海氯的部分設備已開始停產檢修。
“行情不好,而并非外界普遍猜測的資金問題。”海氯一位劉姓負責人表示。由于PVC產品原料的大幅上漲,產品成本大幅增加,而售價上漲程度不高出現虧損。因此公司迫不得已根據市場情況進行限產,甚至階段性停產。
鐵路運輸不暢也使得公司擠壓了大批產品。“當時拿不到車皮,都用于救災還有其他事情,我積了4000萬的PVC都運不出去。”
外界的種種傳言嚴重損害了客戶信心,對海氯的經營也產生不小的影響。“目前我們采購都是現金采購,并且對于客戶的預收款現在都減半。大的行情如此,現在我們只希望可以撐住,期待行情好轉。”
明天系可能轉向金融
資本市場的眼光始終落在明天系的全面退出和北大青鳥系火速接盤背后的故事。
9月25日,明天科技大股東包頭北普以其持有的3365.3萬股全部轉讓給正元投資有限公司。同日,西水股份也以相似方式轉讓了4674.7萬股,接盤的也是正元投資。
正元投資為何方神圣?明天科技公告的詳式權益收購報告顯示,正元投資背后的實際控制人為北大青鳥,而北大青鳥的實際控制人為教育部,作為民營企業的明天控股全盤退出明天科技和西水股份兩家上市公司的控制權,也退出了海吉氯堿這個項目,兩家公司同是海氯股東分別持有41.90%和4.33%的股權;而正元投資成立于今年3月份,實際控制人是北大青鳥,目前尚未產生利潤。
明天系為何退出?“可能是明天系的一個戰略性調整,產業上實現收縮。”尹中余認為,與海氯這個事情掛鉤,很可能就是與政府關系出現裂痕,而且還不是一般的問題。
根據先前預計,海氯的三期工程全部建成打產后,可實現年銷售收入近50億元,利稅近20億元,可直接安排5600多人就業,同時帶動地方煤炭、建材、運輸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實現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顯然明天系下的海吉氯堿未能實現承諾中的美好愿景:截止到2008年6月底,海吉氯堿總資產為2.32億元,凈資產1.17億,主營業務收入為1.67億元,凈利潤為-3616萬元。而去年年底,合并期間內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97億元,實現凈利潤-249.29萬元,虧損呈連年擴大態勢。
這也許是雙方產生摩擦的所在。“做慣了資本市場的企業,沒有耐心做實業。”一位行業觀察員表示。而同為資本高手的北大青鳥系的介入讓這個故事更加有趣。除購買股權的1.02億外,10月17日前,正元投資的各股東再增加繳付出資共計7億元,用于完成對包頭北普持有明天科技股權的收購。
這很有可能只是個過渡階段,北大青鳥友情幫忙的可能性大于戰略進入。或者在明天科技出現危難之時,施以援手使其渡過難關。再或者兩家之間存在什么內幕交易,那就難以知道了。
“明天科技和西水股份兩家上市公司,涉及的產業又多又雜,水泥化工行業等行業,明天系一直依靠股權投資收益,很少依靠主業經營帶來的收益,這就是一個資本高手遭遇的產業短板。”一位業內人士說,“明天控股的企業文化是投資銀行文化,聰明的人不愿意下笨工夫,多年的并購并沒有形成自己的產業核心競爭力,明天系一直渴望向投資銀行和金融企業轉型。”
長城證券王剛向記者表示,因為內蒙古地區在政策上提高電石生產企業的電價,是出于節能減排的考慮,而電石就是氯堿生產的上游。上游原材料價格上升,而下游PVC價格業已處在高位,導致企業利潤空間進一步縮減。如果說要規避電石價格上漲,那就要有自己的電廠,還要有煤礦,看是否有向上游擴展的意愿也可以判斷出大股東的誠意如何。
而據海氯負責人表示,海氯有自己的電廠和石灰石資源。2008年4月,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審議通過受讓內蒙古榮聯發展有限公司合計49.4%股權,該企業擁有東勝煤田塔然高勒北部區煤炭地質詳查煤田勘察許可證和東勝庫計溝井田開發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