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萬家基金舉辦的“2009年春季宏觀經濟形勢報告會”上,多位專家指出,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格局不會改變。萬家基金指出,未來的經濟必須依靠新的引擎才可以實現可持續增長,而以新能源、新傳媒、新通訊和新服務為代表的四大領域,將可能成為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經濟三季度開始上行
“未來30年,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基本格局不會改變”,在報告會上,原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劉福垣、著名經濟學家易憲容均表達了上述觀點。
劉福垣在會上指出,以總量指標為控制手段的西方經濟學理論體系,并不適用于中國目前這樣一個“城鄉二元經濟,東、中、西部發展失衡”的社會結構。他說:“現在這樣一個結構下,中國根本沒有所謂的西方的經濟周期。按照我們經濟體的生命周期,他正處于青少年階段,處于青春期,正是發芽成長的階段。每年10%以上的GDP增長速度,3%-5%的物價漲幅是正常的,不是高速度。”劉福垣指出,要判斷未來的經濟形勢,必須正視農民工。農民工是中國問題所在,是中國動力所在,是未來40年保持10%以上高增長的真正動力。
易憲容在會上表示,中國經濟和美國經濟最根本的差別在于,美國經濟是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經濟,金融市場是美國服務業的核心。而中國以實體經濟為主,因而面對金融危機的時候,受到的影響就會比較小。
易憲容表示,中國經濟在今年上半年仍然面臨增長放緩的風險,但下半年基本上就會好轉。而政府擴大內需的投入,這種轉變可能比外界想象和分析得都要快、要好。中國經濟會從今年三季度開始出現一個增長上行,全年GDP在8%-9%甚至更高。中國的經濟不僅不會崩潰,而且未來30年的快速成長誰也阻擋不了。
尋找增長新引擎
“世界經濟每一次大蕭條都是伴隨著新經濟的興起而結束的,比如說20世紀30年代,美國羅斯福新政下興起的電子制造業;90年代美國的經濟衰退中,又是網絡經濟拉開了復蘇的號角。”萬家基金策略分析師在會上指出。萬家基金認為,未來的經濟必須依靠新的引擎才可以實現可持續增長,而以清潔能源和清潔技術為核心的產業規劃,會再次催生經濟革命。中國政府推出產業振興規劃,就是當前投資的產業選擇邏輯。
萬家基金表示,新經濟的本質是資本知識化,只有資本高度密集型的產業才可以孕育新經濟引擎,新能源、新通訊、新傳媒和新服務最有可能擔當重任:新能源是中國發展的突破口,通訊會帶來新的生活方式的改變,文化會催生新傳媒,而服務經濟是未來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方向。萬家基金認為,在引擎產業當中,擁有優勢的企業,很可能就是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