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投資25億元、年產1000兆瓦的太陽能單晶硅生產項目在呼和浩特開工建設。
天津市環歐半導體材料技術有限公司和上海航天汽車機電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決定在呼和浩特組建內蒙古中環光伏材料有限公司,建設年產1000兆瓦的太陽能單晶硅、硅片生產基地,一期工程預計于今年11月試生產。我國是世界生產太陽能電池的大國,但長期以來,我國的太陽能電池原材料主要依靠國外供應,2008年我國光伏產業需要硅材料約為2萬噸,國內只生產約4000噸。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預計2009年制約我國光伏產業瓶頸的硅材料將大幅度增產,價格下降,國內市場也將逐步開拓。
相關報道
光伏產業的“平民化”路線
今年3月20日,FirstSolar宣布其自從2002年創立以來,已經生產了1GW太陽能電池。今年年底,公司將擁有每年1GW的生產能力。
無疑,這樣的生產規模將迅速降低全球光伏發電的成本,利于太陽能早日變身“平民能源”。聯系到美國總統奧巴馬“綠色能源規劃”中對光伏產業的補貼政策支持,有樂觀者預期光伏產業進入平民化時代已漸行漸近。
2008年,光伏發電成本約0.38美元/千瓦時,今年平均成本約0.34美元/千瓦時(約2.3元人民幣)。可見,相比傳統化石能源甚至是風電、核電等新能源,光伏發電成本都高出很多,而化解高成本的唯一出路是技術。也正因為技術弱勢,在光伏產業風靡西歐的時候,我國的光伏產業規模總體而言還很小。
在去年年初高油價的刺激下,不少國家推出光伏產業鼓勵政策,去年上半年太陽能電池的需求同比增加56%。作為光伏產業的上游原料,多晶硅2008年的國內產量約4100噸,由于擴產效應,預計今年可達10000噸。量升自然價跌,目前現貨市場上多晶硅每公斤報價在100美元上下,而此前多晶硅價格曾高達每公斤500美元。
多晶硅成本下降消除了光伏發電的最大制約因素,作為終端產品的太陽能電池平均價格預計也將同比下滑25%。很大程度上,太陽能電池價格下滑幅度越大,刺激的需求就越高。因此,盡管遭遇經濟危機,分析人士仍預計今年全球太陽能電池需求增幅將達30%。
目前,主要的光伏消費國家德、法、意、西、葡、希等的補貼政策是固定上網電價法,在太陽能電池組件價格下滑25%的情形下,光伏安裝成本約降低15%左右;光伏用戶的投資收益率將大幅上升,這意味著“龐大的需求啟動”。
目前,光伏發電前沿技術已經達到了1-1.5元/千瓦時,而我國平均水平約為2-2.5元/千瓦時,雖然部分技術先進的公司能夠實現發電成本與國際水平接軌,但從光伏發電的產業鏈來看,低成本的規模發電還尚待時日。
近日,“敦煌10MW并網光伏發電項目”特許權招標項目標志著我國正式進入大規模光伏發電的時代。日前,該項目報出了0.69元/千瓦時的“超低”投標價,該價格是國投電力和天威英利的控股公司組成的競標聯合體報出的。
行業人士稱,天威英利的光伏發電成本為0.3美元/千瓦時,因此,以0.69元/千瓦時的投標價生產肯定會虧損。但企業之所以愿意犧牲短期利益,積累具有經營大規模并網發電項目承包運營商的項目經驗,主要原因是,國內光伏企業已經看到,中期來看,我國大規模推進光伏并網發電已經是大勢所趨,而且,出臺正式的光伏并網發電補貼政策也已在國家有關部門的考慮范圍內。
從光伏產業整體發展來講,由政府主導開展光伏并網項目的招標,盡管短期存在競爭壓價的現象,但能夠有效促進太陽能發電成本降低。樂觀的預測顯示,三年之內,我國光伏發電成本有望與傳統化石能源發電成本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