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戰略勾勒石化大手筆
海西戰略的概念是在2004年福建省十屆人大二次會議首次提出的。2006年全國兩會期間,“支持海峽西岸經濟發展”的字樣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和“十一五”規劃綱要中。2007年,“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被寫入中共十七大報告。今年,支持海峽西岸經濟區再次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
海峽西岸經濟區以福建為主體,面對臺灣,鄰近港澳,北承長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西連內陸,涵蓋周邊。截至去年底,福建省已與原交通部、國開行、中石化等50多個國家部委及大型央企簽訂了共建海西經濟區的協議書、紀要或備忘錄。許多省市特別是與福建接壤的周邊地區主動融入對接。核電、石化、機械、裝備制造等產業都有投資過億元或數十億元、數百億元的大項目落戶八閩。與此同時,臺港澳僑對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也是熱切關注。其中臺灣百家大企業在閩投資已增加至40多家,2008年閩臺貿易突破70億美元。5 年來,為了打造海峽西岸經濟區,福建省先后規劃、開工、完成了“三縱八橫”高速公路網、“兩縱三橫”快速鐵路網、“八縱九橫”省級干線公路網及3個億噸級大港和25個萬噸級深水泊位的全方位基礎設施建設。僅這5年的交通項目投資就超過前50年總和。在未來的兩年內,福建還將再安排省級以上財政性資金700 億元以上支持項目建設,并實現帶動全省重點項目完成投資3400億元以上。
在海西戰略的實施過程中,石化產業從一開始就肩負起了支柱產業的重任。
海西戰略提出后,福建省委、省政府就將關聯度大、帶動性強的石化產業列為福建省重點培育的三大支柱產業之首。2004年,福建省委、省政府在《關于加快產業集聚、培育產業集群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石化產業要成為拉動福建省經濟發展的引擎。2007年5月,福建省出臺了“十一五”加快產業集聚培育產業集群專項規劃,要重點形成若干個具有區域競爭優勢的石化工業基地和園區。同年9月出臺的《福建省湄洲灣石化基地發展規劃》將泉港石化工業區確立為湄洲灣石化基地先導區。
去年海峽兩岸實現“三通”以來,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驟然升溫。福建省石化產業的發展也正在加速。今年以來,泉州的石化產業大項目不斷。先是在石化產業調整振興規劃中,泉州被納入我國九大煉油基地,福建煉化1200萬噸煉油擴建和80萬噸乙烯工程、福建煉化70萬噸對二甲苯、福建石獅60萬噸精對苯二甲酸等3個項目,被列入規劃要抓好的20項重大工程;而后又傳出福建煉化一體化1200萬噸煉油改擴建項目有望今年5月投產的消息。
臺灣力推CECA石化打頭陣
就在海西經濟區如火如荼建設的同時,海東——臺灣地區謀求合作的意愿也越來越強烈。
自 1992年臺灣正式開放企業赴大陸投資以來,兩岸經貿關系日益密切。新領導人馬英九上臺之后,兩岸緊張的關系得到緩和。而全球金融危機也成為促使兩岸經貿關系加強的重要催化劑。2008年6月,臺灣領導人馬英九在接受海外媒體采訪時首次提到兩岸應有一個“綜合性經濟合作協定(CECA)”,其基本內容包括消除兩岸之間在關稅、經貿往來、雙向投資、爭端協調等議題中存在的障礙,并通過一系列相關協議的構建,逐步推動兩岸要素資源的自由流動,從而使兩岸之間形成更加緊密的經貿往來,共同提升經濟交往的層次,增強國際競爭力與抵御風險的能力,以實現經濟合作中的雙贏。
一時間,CECA成了迄今為止海東對海西戰略最熱烈的回應。
臺灣之所以希望和大陸簽署CECA,主要是希望臺灣能和東南亞國家協會的成員國一樣,獲得90%貨物出口到大陸的免稅資格,使臺灣經濟在全球金融危機中,免于被國際經濟社會邊緣化。
在今年兩會上,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人民大會堂回答記者關于兩岸經濟合作協議的問題時表示,希望兩岸能夠通過適當的方式抓緊商議和簽署協議,建立有利于兩岸的合作機制,并加強合作,共同應對危機,實現互利共贏。這是大陸方面又一次對CECA發出了積極的信號。
石化產業在臺灣經濟中長期居主導地位,是一個上中下游最完整的工業體系,其產值占制造業總產值的20%左右。臺灣還是世界石化原料與產品重要的供應與制造基地,是世界第七大石化產品生產地。與福建相比,臺灣石化產業屬于高度發展的成熟市場,自下游產品加工、石化中間原料與基本原料生產,到上游原油煉制,形成環環相扣配套齊全的生產體系,其產品、技術、資金等方面明顯強于福建。而且臺灣企業的研發能力強,科技成果轉化效率高,資金充足,對外投資能力強。
但臺灣勞動力短缺,人工成本昂貴,島內市場狹小,這都使得臺灣石化產業的發展越來越受到阻礙。因此,臺灣石化業向祖國大陸轉移產業的愿望與日俱增。隨著福建煉化一體化項目在福建的落地和福建石化產業的快速發展,臺灣一些主要石化企業紛紛來閩參與投資石化項目。目前,湄洲灣南岸的福建煉化公司和廈門海滄臺商投資區已建成閩臺石化合作基地,對集中吸引臺商投資,形成產業集聚效應發揮了重要作用。
“臺灣當局提出CECA是一大進步,未來協議一旦簽署,臺灣對產業轉移條件將放寬,將更利于福建與臺灣石化產業等領域的合作。福建要形成大規模的石化產業,離不開與臺灣的合作。”福建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產業處處長周賽琴說。
共同打造世界級石化基地
在海西戰略與CECA積極推進之時,兩岸石化業的合作已有了實質性的進展。
去年7月,臺灣地區石油化學工業同業公會與福建省簽署投資新臺幣1500億元建設臺灣石化專區備忘錄。臺灣石化公會將組織旗下會員企業在泉港投資建設臺灣石化專區。而泉州正是福建發展石化產業的重要布局地之一。
今年2月底,福建省副省長葉雙瑜率領福建省經貿考察團在臺灣進行了7天的考察交流活動。此行的主要任務是具體落實和深化臺灣石化專區投資協議的有關內容,加強兩岸石化合作,聽取臺灣石化業界對福建泉州的臺灣石化專區的投資建議。考察團拜會了臺灣石化公會理事長陳武雄,并與臺石化產業高層舉行了座談。閩臺經濟合作促進委員會與臺灣石化公會簽署了交流合作備忘錄,以促進福建承接臺灣石化等產業轉移。
未來閩臺石化業合作的主陣地就在泉州市泉港區。有關人士透露,大陸已在泉港保留兩期土地作為臺灣石化投資專區。泉港也正積極規劃肖厝港成為兩岸三通直航后第一個塑料原料廠,未來總吞吐量高達1億噸,規模不亞于臺塑六輕麥寮工業港。位于泉港的臺灣石化專區項目將成為閩臺石化產業合作的新平臺。當前泉港區已有20多個帶動性強、經濟效益高的臺資項目落戶。其中臺企華星石化有限公司投資3000萬美元建設的全國第三家低溫液化氣庫,已占據福建省1/4的液化氣市場。
福建省經貿考察團成員、泉港區委書記游祖勇告訴記者,泉港是海峽西岸經濟區最具發展潛力和后勁的主樞紐港,條件十分優越,被譽為“中國不多,世界少有”的天然良港。臺灣石化專區已規劃好,區內不僅有立體的交通網絡,化工專用碼頭也已成規模,已完全具備承接臺灣石化工業轉移的能力。
據了解,泉港區規劃的臺灣石化專區面積達24.5平方千米,并緊鄰籌建中的海峽石化交易市場,今后可形成集燃料油、成品油、塑料、紡織等化工產品批發、零售、倉儲為一體的大型交易地。未來 3至5年,隨著福建煉化一體化項目一期、二期工程和中化(泉州)重油深加工項目、臺灣石化專區等一批大項目相繼建成投產,泉州將成為令海峽兩岸自豪的當今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大型石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