尷尬: 20條生產線全進口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30年來,尤其是最近8年,我國PTA生產能力在以令人驚嘆的速度增長。2000年以前,我國PTA年產量不足150萬噸;從2000 年到2005年,產量迅速從221萬噸猛增至565萬噸,年均增幅高達28%,一舉超越了韓國、日本及美國;此后3年,中國PTA產能擴張呈加速度上升,到2008年達到歷史性的1220萬~1230萬噸,占全球PTA產能的1/4,亞洲PTA產能的1/3,穩穩占據了全球第一生產大國的地位。
巨大的市場、高額的利潤,吸引了許多國際PTA制造商紛紛將投資意愿轉向中國,國內民營企業也躍躍欲試,從而掀起了一輪PTA建設的熱潮,也揭開了中國企業大量向國外公司購買專利技術及生產線的帷幕。
據統計,從1978年引進第一套裝置開始,中國企業包括中石化、中石油旗下公司在內,迄今已累計向外國公司購買了共20套PTA生產線,僅近8年內新增生產線就達10條之多。這些生產線不僅囊括了杜邦、BP、三井化學、伊斯曼等國際主流公司的工藝,還包括了這些公司不同年代和產能規模(3.6萬噸至60萬噸不等)的裝置。當然,這購進的每一條生產線,中國企業都要向對方支付從1500萬美元至2000萬美元不等的專利轉讓費、技術服務費。
根據業內專家的粗略測算,由于缺乏成熟的國產技術,我國僅購買PTA專利技術及生產線一項,就已經向國外公司支付了總計不少于3億美元的高昂學費。
困惑:誰為國產化買單
事實上,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PTA產業還剛剛起步時,如何在對引進技術進行消化吸收的基礎上實現PTA國產化的目標,就已經提上了相關企業及科研部門的議事日程。只是由于種種原因,這條路從一開始就走得斷斷續續、坎坎坷坷,令人扼腕。
1987年,當時還在中科院工作的浙江大學化學工程系博士生導師李希教授,應浙江大學著名化學工程學家陳甘棠教授的邀請,加盟浙江大學從事PTA的研發工作。PTA生產主要采用對二甲苯(PX)空氣氧化法,其反應機理十分復雜,同時又具有高溫、高壓、腐蝕、易爆的特點,因而對氧化反應器的性能要求極高,這也是國內技術一直無法突破的瓶頸所在。懷著一種勇于面對挑戰的激情,李希和他的同伴們一頭扎入了PTA研發之中,一干就是10年。
從1998年到2000年,李希課題組用了3年時間,建立起一套開發PTA過程的有效的技術手段,能夠透徹地剖析各種PTA工藝特點。浙江大學在PTA實驗技術上取得的重要進展,不僅為中石化儀征化纖公司、上海石化等企業的PTA生產裝置擴產增容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大大提高了浙江大學在PTA產業的影響力。
2000年,中石化將浙江大學納入合作體系,與揚子石化、華東理工大學、北京與上海的工程設計院一起,共同承擔當時被稱作“中石化10條龍”之一的揚子 PTA裝置國產化攻關項目。從當時來看,由中石化這樣有實力的國有企業來承擔PTA國產化開發的主體,顯然是最合適的。畢竟一項新開發的技術要從實驗室走向工業化,僅僅依靠研發單位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必然需要有實力的企業參與并牽頭組織。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作為用戶方的揚子石化并沒將這項工作持續下去,而是選擇了從國外購買成套技術,以求盡快建成投產。如此一來,PTA國產化進程被暫時擱置。
2003年到2005年,浙江華聯三鑫石化有限公司、寧波逸盛石化有限公司等大量民營企業開始進入PTA產業,產業迎來大發展的黃金時期。越來越多的企業涉足PTA產業,為浙江大學廣泛開展產學研合作、進一步深化技術成果提供了機遇。2005年,經過7年多持續不斷的實驗室研究、數學模擬、工業實驗,浙江大學終于開發出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氧化反應器和更為先進的氧化工藝。這套新工藝的氧化反應器采用了無攪拌鼓泡塔反應器。實驗室研究與工業實驗均表明,該反應器不僅能夠滿足氧化反應的多方面需求,而且造價和操作費用比傳統的攪拌釜反應器低廉。從技術指標上來看,采用浙江大學的國產技術具有多重優越性:可使PTA新建項目總投資比引進裝置節省15%~20%、能量消耗比目前引進的PTA裝置節省10%以上。
浙江大學的成果引來了眾多投資者的關注,不少企業心動過,并且一度十分堅決地想要嘗試過。然而出于風險和時機方面的考慮,最后都選擇了放棄。對此,李希教授表示理解:畢竟如此大的投資項目,不僅需要強有力的技術研發來支撐,還需要設計院大量的工程化設計,以及裝備制造方面的保障,在市場機遇、設計周期、裝備保障幾個方面都需要周密安排,仔細權衡。也就是說,PTA國有技術要真正走向市場,需要大學、設計院、工程公司以及企業四方的密切配合,缺少其中任何一個環節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沒有明確的承擔主體,缺乏共同努力的方向,整個產業一盤散沙。這應該是中國PTA國產化進程步履蹣跚的根本原因。
期待:國產化名至實歸
盡管步履蹣跚,PTA國產化進程仍然以一種迂回曲折的方式繼續向前推進。
浙江大學開發的成套PTA國產化專利技術,在國內未見有人買單,卻引起了國外一些PTA生產巨頭以及工程設計公司的關注。2006年10月,BP公司出資委托浙江大學對PTA結晶方面的有關技術問題進行研究,霍尼韋爾國際公司(Honeywell)也與浙江大學進行了PTA先進控制方面的項目合作。最近,一家國外工程設計公司主動請纓,愿與浙江大學合作開發PTA工藝軟件包,目前正在洽談。
最近有消息傳來,由中國紡織工業設計院提供技術來源、四川東方希望集團投資的重慶蓬威石化有限責任公司PTA項目,進展順利,今年6月有望投產。這條設計產能為80萬噸/年的PTA生產線,是國內目前惟一自主開發、自主設計,被稱為國內同類在建項目中投資最少、進度最快、設備國產化率最高(大于75%)的年產百萬噸級項目,在業界引起的關注自然非同一般。
此外,還有近期被中石化叫停的儀征化纖80萬噸/年PTA項目,其技術來源也是由上海石化提供,上海石化工程公司負責設計工藝軟件包。據說項目原本已經進行到設備訂購階段,由于中石化擔憂投資前景,于去年11月被緊急叫停。
記者了解到,在PTA裝置的國產化方面,目前國內已經形成了幾種技術途徑:一種是浙江大學仍然在堅持的以原創性技術創新為支撐的國產化路線,其特點是技術來源清楚,知識產權明晰,技術發展后勁足,但需要有實力的工程公司的大力協作;一種是以廈門翔鷺石化公司首創的集成創新路線,其特點是關鍵裝置(如氧化反應器)部分引進,由企業進行系統的集成和工業實施;還有一種是在消化吸收引進裝置基礎上的二次開發設計,以蓬威石化和儀征化纖的PTA裝置為代表,相當于引進裝置20世紀90年代后期的技術水平。總體來看,經過多年的引進、開發、設計和生產,國內目前無論是設計院還是企業,都對PTA生產技術有了很好的理解與掌握,國產化的條件已經成熟。
樂觀地說,經過30年的摸索和實踐,事實上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PTA生產技術已經呼之欲出,只不過目前還缺乏一個完整的形態,而這需要更多的企業、科研部門、大學、設計院、工程公司、裝備制造企業等各參與方加強合作,整合資源,共同推進PTA國有化進程。同時也需要國家相關主管部門,對PTA國產化給予充分的關注,出臺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引導企業積極采用國有技術,不斷完善自有技術,最終改變我國PTA生產技術長期落后于人的尷尬現狀,實現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