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目前石油和化工行業的境外投資狀況如何?投資中又該注意哪些問題?記者就此走訪了有關專家和業內人士。
能源資源仍是主角
中國貿促會化工行業分會原會長孫東梁說:“石油和化工行業的性質決定了它是以資源性投資為主。”據記者了解,化工行業的海外投資,目前最大的兩個領域就是石油和天然膠。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經濟學博士后王習農對化工行業有一定了解。他認為,目前我們國家在石油化工方面都是由幾家大型國企控制,境外投資更多地以國家意志為轉移。目前原油價格又出現了恢復性的上漲,投資境外原油開采利弊參半,但有利于國家經濟的長遠發展。
對于石油領域的境外投資,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跨國經營研究部主任邢厚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資源、能源方面,我們已經吃過虧,前兩年原油價格從每桶30美元漲到近150美元,給國內企業帶來很大壓力和虧損。因此當原油價格下跌以后,對能源需求量大的企業就會傾向自己掌握資源。”
在油氣上游領域,中石油的境外投資呈加速趨勢。中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公司1月8日披露,2008年該公司海外原油作業產量突破6220萬噸,天然氣作業產量超過67億立方米,再創歷史新高。這意味著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中石油“走出去”步伐仍在加快。整個2008年,中石油海外項目實現原油產量持續增長,比上年增加209萬噸。而中哈原油管道二期工程、中亞天然氣管道和阿姆河天然氣項目、蘇丹3/7區二期產能建設等海外重點工程建設項目也正在按計劃推進。
目前,中石化、中國化工集團公司有關負責人也都表示將選擇適當時機,繼續進行海外投資和并購。
在天然膠方面,中國天然橡膠協會會長朱秀巖認為,應該利用當前國內外天然橡膠市場走向低迷,國外投資談判籌碼有可能降低的機遇,加快國際合作步伐,加大企業“走出去”發展天然橡膠的工作力度。
廣東省廣墾橡膠集團已經先后在泰國、馬來西亞、越南等國家建設了天然橡膠加工廠和種植基地,形成了年產干膠20萬噸的生產能力。該公司董事長呂林漢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金融危機對海外橡膠種植以及天然膠市場都有一點影響,但是影響不大。廣東省廣墾橡膠集團仍有繼續擴大海外橡膠種植的計劃,發展境外橡膠資源,而且計劃不會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據介紹,到“十二五”規劃期末,廣東省廣墾橡膠集團在海外天然橡膠基地的生產能力將達到60萬噸,爭取80萬噸,大部分產品返銷國內,爭取滿足國內天然橡膠需求量的30%左右,可以掌控的膠園面積達到150萬畝。
據了解,自2008年末至今,國內多個省市都出現了境外投資熱潮。對于《境外投資管理辦法》中的“放權”會不會造成審批秩序混亂?邢厚媛說:“不會造成秩序混亂。商務部在幾年前就開始試點工作,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后都及時地進行了完善,因此目前將審批權力下放依然能保證不會出現混亂的局面。我們需要注意,一些敏感地區或敏感產業領域的投資仍由國家商務部審核。”
機遇風險相互依存
新加坡《海峽時報》在3月17日的報道中稱:“中國今年的海外大采購或許將導致中國對國外的投資30年來首次超過國外對中國的投資。”渣打銀行經濟學家王志浩對媒體表示,僅今年2月份一個月,中國企業就達成了總價值約為650億美元的協議。他預計,中國今年的對外直接投資總額將高達1800億美元,而中國吸引到的外商直接投資只有區區800億美元。
大量的投資涌往境外,那么世界金融危機的背景是石油和化工行業對外投資的好時機嗎?是否存在風險?
邢厚媛從兩個方面向記者分析了目前的境外投資環境。一方面,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世界經濟衰退仍在繼續,世界市場的需求仍以下行為主,市場風險也呈加大趨勢,因此,企業境外投資一定要謹慎。在投資之前一定要做好風險評估,最大限度地掌控風險。另外,在這種經濟形勢下,我國企業也面臨一些新的機會。比如,一些國家正在努力通過財政手段刺激經濟回暖,特別是資金緊張的國家非常需要來自國外的投資。還有些國外企業資金鏈出現問題、面臨破產,而恰好我們國家的這類產業鏈完整,或者正面臨著升級的需要,就可以借這個機會進行收購,同時也可能獲得進入某些新市場的機會。
不過,邢厚媛提醒石油和化工企業,雖然目前一些管制性的政策可能會松動,對外投資門檻降低,同時現在各國股市、地產都在縮水,不排除低價收購的可能性,但是,企業在投資海外項目時,一定要準確地評估風險,不要僅僅圖便宜。決定要不要、能不能投資要考慮兩個問題,第一,企業有無需要;第二,企業有沒有項目駕馭能力。她說:“我們要以利用資源為目的,而不是以占用資源為目的。所以,即使目前企業有境外購買的沖動,我認為還是要以市場經濟為準則,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利益為核心,爭取在更大范圍內更高層次上整合、利用資源,爭取經濟效益最大化。”
孫東梁對此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他說:“受金融危機的沖擊,目前在國際市場上抄底可能會有些價格上的優勢,但是,石油和化工企業一定要慎重,必須考慮到東西方的文化差異。東西方的思維方式不同,管理文化存在差異或沖突,文化的融合很重要。特別是在一些工會力量比較強的國家,我們投資作為資方,可能會面臨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
王習農也表示,石油化工都屬于資源性比較強的行業,而且大多規模很大,往往牽扯到政治問題,所以可能面臨的情況更復雜。
對此觀點,邢厚媛表示認同。她以2005年中海油收購優尼科失敗為例,提醒企業境外投資要謹慎對待,以防大量的前期投資打水漂。當年優尼科對中海油示好,但后來美國眾議院高票通過兩項議案,反對中海油收購美國第九大石油公司優尼科,美國國會議員在此前甚至要求總統布什評估這項交易對美國經濟和國家安全的潛在影響,理由是中海油這樣的企業有政府背景。
從商務部頒布的《境外投資管理辦法》以及已經實施的一些相關政策的情況看,國有企業,特別是那些具有壟斷地位的國有企業,無疑是政策扶持的重點。但國有企業在國外市場上遭閉門羹并不少。因為國有企業“走出去”的致命障礙就在其國有身份。除中海油收購優尼科失敗一事以外,2002年,中石油在斯拉夫石油公司競拍中遭遇封殺,俄羅斯下院國家杜馬以 255票對63票通過一項決議,不允許任何外國政府控股的實體參與競拍斯拉夫石油的股權。除此之外,從放棄北里海合作開采協議到安大線下馬,中國石油企業在海外屢屢受挫,都與這些企業的國企身份有關。
就國有企業海外收購失利的問題,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經濟局局長李連仲曾表示,中海油這樣的國有企業進行海外石油企業收購,美國會以能源安全為由進行阻撓。但如果是民營企業參加海外資產競購,他們遭外國政府排斥的機會將相對較小。
孫東梁也表示:“我認為,民營企業的性質更加符合市場經濟的規律,政府應大力扶植民營企業。當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到一定程度,自然就會考慮走向國際市場。只要民營企業實力有了,在國際市場上一樣可以站穩腳跟。而且,民營資本少了政府背景和政治色彩,在境外投資中遇到的貿易障礙自然也會少一些。”
但也有能源專家分析,盡管民營企業與國外合作時更容易有認同感,但是民營資本走出去的道路上也有兩只“攔路虎”:資金和政策。石油等能源項目所需資金量極大,動輒數億、數十億美元,民營企業很難有這樣的資金實力去參與國際石油市場競爭。而在具體的貸款問題上,又往往存在很多困難。而且目前國外石油開采權依然控制在中石油、中石化等國有企業手中。民營企業即使在國外采了油,但將油運進國內又成了大問題,仍要通過兩大石油集團。
于是,中國企業走出去就面臨著這樣兩種尷尬:壟斷企業走出去,遇到的阻力來自國外;而民營企業走出去,更多的阻力來自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