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產油國在乙烯產能領域內擴張已有一段時間。
1998年阿聯酋阿布扎比國家石油公司(ADNOC)與北歐化工合資成立石化企業博祿集團。ADNOC擁有全球10%的石油資源儲量,并已建成140萬噸/年聚乙烯產能,博祿集團由此被視為阿聯酋伸向國際化工市場的巨大觸角。
金融風暴后,博祿集團在上海啟動主要針對汽車廠商的5萬噸工程塑料生產基地建設。逆勢投資,使博祿集團有了新的發言角度。
2009年3月9日,負責上海項目的博祿香港有限公司副總裁劉威接受本報記者采訪,談及了石化業的時與勢。
《21世紀》:博祿集團逆勢投資中國的信心是什么?
劉威:我覺得談不上什么逆勢投資中國,這個計劃開始籌劃始于2006年,并進行了大量可行性論證,現在它終于啟動了,這很正常;也許大家奇怪的原因在于經歷金融風暴后我們為什么還會投資呢?我認為這是公司對中國市場長遠發展有信心,因此投資策略也就沒有受到干擾。
中國的汽車市場潛力還很大,美洲人均汽車保有量達到800輛/千人,而中國才30-40輛/千人。就算考慮到生活習慣等因素,我們認為中國汽車市場仍會有很好的發展空間。既然有機會,那么趁現在各種基建原材料價格都很低的時候建廠,反而更利于降低成本。
這個項目70%的原料來自阿聯酋,其他30%就在中國市場采購,最終專用型產品也將主要供應中國市場。
其實博祿集團在全球的投資計劃始終沒有停頓:2月23日ADNOC宣布斥資23億美元收購加拿大石化集團諾瓦化學公司,這個價格較該公司目前市值溢價348%;在新加坡我們的中轉庫也即將動工……這是公司的發展戰略,不會因一時的經濟波動而發生改變,當然這也與ADNOC的實力有關。
《21世紀》:產油國石化企業的產能釋放,似乎已經被各方視為重大威脅?
劉威:首先要聲明的是,博祿集團不會主動發起價格戰。
阿聯酋是中東最開放的國家,對外來文化和新經濟模式的包容度很高,就像香港一樣。由于它是富油國,因此也希望能在新經濟領域開拓,以形成多個經濟增長點,從而擺脫對資源出口的過度依賴,這是ADNOC的長期發展戰略。
因為有資源優勢,所以ADNOC發展石化產業有先天優勢,但這并不代表它會以價格戰的方式絞殺競爭對手,這對公司自身并無益處。事實上在阿聯酋,輿論界也一直在討論可持續發展,探討后資源時代阿聯酋的發展戰略,并形成了一致的意見——阿聯酋的石化產業應逐漸擺脫低附加值、大宗石化產品的生產,轉而向專用性、功能性產品發展。
ADNOC十分認同這種意見,和北歐化工合資成立博祿集團也正是基于這種思路。
我認為,產油國石化公司不會輕易采用廉價傾銷的市場策略,這除了政治方面的考慮外,更因為全球化工市場巨大,并不是哪家能夠壟斷的,因此大家都會追求利益最大化。
地區型企業的競爭力不如全國資源整合的企業,全國資源整合的企業不如全球資源整合的企業。整合范圍越大,可調控的成本空間也就越大,對于石化這種傳統產業來說,尤其如此。我認同這種觀點。
因為石化業競爭的關鍵就在于對全球資源的整合能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