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行業正面臨著世界經濟衰退和石化市場周期性調整的雙重壓力。
這不單是來自3月13日結束的“2009中國石化[8.99 1.47%]行業高峰論壇”(下稱論壇)上傳來的聲音。
3月29日,中國石化發布2008年年報,去年銷售成品油1.23億噸,同比增長3%。其中,零售8410萬噸,同比增長9.8%,但直銷和批發量分別下降2.7%和14.8%。
2009年是中國化工產品需求20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的年份。下半年,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化工產品需求大幅下降,特別是四季度境內外化工產品價格驟然下跌。中國石化去年生產乙烯628.9萬噸,同比減少3.7%,銷售化工產品共2821萬噸,同比減少2.8%。
年報顯示,中國石化煉油板塊營業利潤虧損1020.84億元,化工板塊營業虧損133.52億元。
此前發布的中國石油[11.48 1.68%]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石油)年報顯示,2008年中石油實現凈利潤1144.31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22%。中石油的煉油和化工業務均出現虧損。
普遍告虧的情況下,中國石化旗下最大煉廠——鎮海煉化——是進是退?
2009年4月初,本報記者獲悉,鎮海煉化計劃在5月份關閉一加工能力18萬桶/日的原油煉化裝置,進行為期一個月常規維護。
這與3月,本報記者在寧波采訪所獲取的信息并不沖突——鎮海煉化雖然重啟100萬噸/年乙烯項目,但內部意見不夠統一。
“天津石化自9月停工檢修開始,直到今年2月才宣布復工,在此期間企業絕大多數員工都放假回家了。(我們)為什么要急急忙忙上馬這個項目呢?”鎮海煉化的員工張軍對記者說。
去年10月以來,石化裝置開工率正在下降。受金融危機影響,國內乙烯下游市場需求銳減,鎮海煉化100萬噸乙烯項目也在去年10月暫停過。
然而自今年2月石化產業振興規劃出臺后,中石化決定重新啟動這個在建項目的工程,并要求按原計劃于2010年竣工投產。
作為石化行業的基礎原料,2008年以前,乙烯市場一直供不應求,對外依存度維持在50%以上。2008年的金融危機波及下,國內大批塑料、服裝、玩具生產企業倒閉,使得乙烯下游產品聚乙烯、化纖等需求嚴重萎縮,進而導致乙烯需求銳減。
需求萎縮外,對國內乙烯企業更大的潛在威脅,還有沙特、阿聯酋等中東產油國的新增產能釋放。
綜合內外情況,2009年3月9日工信部部長李毅中在兩會的記者招待會上表示,“我國將嚴格審批新建煉化及乙烯項目以避免產能過剩,對新的項目審批將會非常慎重,已有的在建項目要加快建設。對于有意新建大型煉廠的地區,將要求其首先關閉小型低效煉廠。”
內憂外患之下,鎮海煉化正面臨著一個進退抉擇。進,將面對萎縮的市場;退,則需向定向采購的設備商償付高昂違約金。
其個案,不過是這次的連帶沖擊下,中國石化企業現實抉擇的一個縮影。
重啟
2002年,中石化計劃在鎮海煉化現有基礎上投資235億元,新建100萬噸/年的乙烯工程。該項目于2006年獲國家發改委正式批準,并明確要求在2009年12月竣工。
鎮海乙烯項目的誕生,與中國乙烯行業的發展正相關。中國加入WTO后,2002年紡織品、玩具等輕工產品的出口即大量增加,隨之帶動乙烯及下游產品需求的迅速增加。目前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的乙烯市場,也是增速最快的市場。
2001年以來,雖然我國已投產了揚巴、賽科、中海殼牌(中海油與殼牌的合資80萬噸/年乙烯項目)等多個大型乙烯項目,“但2008年乙烯產品的對外依存度仍達50%左右。”中國化工網總編劉心田告訴記者。
為了替代進口,時任的中石化總經理李毅中(任期為1998年—2003年)等人在2000年前后向當時的國務院領導提出建議:依托現有的石化產能,引入國際資源在沿海地區建設三個石化產業集群,即環渤海灣石化產業集群、長三角石化產業集群和珠三角石化產業集群。
得到國務院的肯定和支持后,中石化、中石油及中海油快馬加鞭上馬了多個改擴建大型乙烯項目,如燕山石化72萬噸/年乙烯、齊魯石化72萬噸/年乙烯等,還新建了揚巴、賽科、中海殼牌等多個合資乙烯工程。鎮海煉化乙烯項目屬于第二批擴建項目。
一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中石化高層曾對本報記者指出:“之所以有第二批,是因為中國入世后紡織品服裝、玩具等的對外出口迅速增長,乙烯作為化纖、塑料等產品的原料長期供不應求。為了滿足市場需求,降低對外依存度,2006年國家發改委同意中石化、中石油上馬鎮海煉化、天津石化、大慶石化和獨山子石化等第二批乙烯擴建項目。”
如今,時移世易。
金融危機爆發后,全球大宗化學品需求陡降。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經濟技術研究院首席專家舒朝霞在上述論壇上指出,2008年國內乙烯產量同比減少2.7%,當量消費減少0.3%,多年來首次下降。聚烯烴需求呈現負增長;滌綸需求幾乎沒有增長;丁苯膠、順丁膠和SBS需求減少的幅度雖低于其他合成材料,但她預計2009年其需求將減少4%~9%。
伴隨著需求減少,產品價格開始一路走低。亞太區乙烯價格從當年峰值1900美元/噸暴跌至2008年10月底的500美元/噸以下。
價格的暴跌不但令已經投產的上海賽科(中石化與BP的合資90萬噸/年乙烯項目)、揚巴(中石化與巴斯夫的合資60萬噸/年乙烯項目)等中國乙烯生產企業2008年四季度嚴重虧損,也讓鎮海乙烯投資前景蒙上了陰影。
根據記者掌握的鎮海煉化乙烯項目原有可研報告,該項目2009年12月投產后年回報率將達18%以上,預計8年內可收回全部投資。這意味著鎮海煉化乙烯項目每年必須產生25億元以上的利潤。
中石化內部人士指出:“現在看來,這種預測過于樂觀了。”
去年10月,鎮海煉化相關部門開始斟酌鎮海乙烯項目,暫緩工程進度,并將一些乙烯項目所需主要設備的交貨期延后。
但是,這意味著鎮海煉化將面臨巨額的索賠——早在一年前,鎮海乙烯工程所需的很多大型設備就已向相關裝備生產企業采購了,“延遲交付,當然要賠償違約金了,這筆費用可能將數以億元計”。有知情者透露。
躊躇之際,中央政府公布了4萬億的經濟振興計劃,并在其后公布了石化行業產業振興規劃。
中石化內部有消息稱,在石化行業產業振興規劃中,中央政府批準鎮海煉化再投資270億元,將一次原油加工能力至少再提升1500萬噸/年,總煉油能力達到3800萬噸/年,從而使公司成為全球最大煉化企業之一。與此同時,中央政府還會給予其一定的財稅支持。
這針“強心劑”,使中石化高層決心重啟、積極推進包括鎮海乙烯項目在內的幾個在建大型石化項目的工程進度。
石化業振興規劃出臺后,一種觀點認為,隨著經濟的恢復,中國的石油產品需求不久后將出現回升。“這也許是對鎮海乙烯建設復工最合理的經濟解釋。”上述中石化人士說。
然而下游需求萎靡,與若隱若現的中東同類企業出口威脅,令部分中石化的員工們感到不安。
“我認為,乙烯項目的建設應緩一緩,視下游市場需求恢復狀況及競爭對手的推進速度而定。盲目的上馬,將可能造成更大的損失。”原中石化經濟技術研究院首席專家曹曉晞則指出。
優勢
根據記者了解,中石化內部大部分人士是支持鎮海煉化乙烯項目復工的。
一位中石化人士就表示:“最危急的時刻已經過去,去年10月的價格不會再次出現。現在乙烯價格已回升至800美元/噸左右。(鎮海煉化)大乙烯項目投產后能夠盈利。即便再遭遇去年10月的價格戰,以鎮海煉化的規模優勢,大乙烯項目也能夠盈利,這是經過仔細測算過的。”事實上,鎮海煉化是我國最大的煉油基地,也是國內效益最好的煉化企業。
根據內部提供的資料,該公司現有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為2300萬噸/年,2008年完成原油加工量1935.6萬噸,繼2007年之后蟬聯全國煉廠第一;不止于此,在2008年煉油行業集體巨虧的情況下,該公司虧損額控制在不到銷售額的5%;2009年1月,中石化旗下煉廠利潤排名中,鎮海煉化再居榜首,創造利潤占中石化煉化板塊總利潤的25%。
“這是因為鎮海煉化不但規模大、集約化水平高,而且劣質油加工能力強,裝置可以適應許多不同種類的劣質油,從而在應對國際油價波動中有了更大的回旋空間。”上述支持復工的中石化人士表示:“有了這樣的基礎,將為大乙烯項目提供充足、廉價的原料保障”。
據其介紹,鎮海煉化目前論證項目可行與否的著眼點,主要包含兩方面:其一,未來市場的變化趨勢,乙烯價格是否還有再創新低的可能;其二,面對的產油國未來兩年將要投產的乙烯裝置,鎮海乙烯項目是否有足夠的競爭力。
“尤其是對第二點的論證,鎮海煉化高層十分重視。他們組織了一個龐大的團隊,專門收集產油國乙烯項目的特點、優勢等信息,并要求規劃、生產、科技、市場等部門進行專項的應對方案設計。”上述中石化內部人士說:“日韓的傾銷行為讓鎮海煉化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競爭力,日韓的傾銷是短期市場行為,而產油國的低成本卻是天生的,它有能力長期施行價格戰。”
中國化工網總編劉心田就認為,“歐美日韓及我國石化企業多使用石油裂解方式獲得乙烯,成本大概在530美元/噸。乙烯價格跌至500美元/噸以下,不但中國石化[8.99 1.47%]企業無法盈利,韓企業也不可能盈利,它們是在用傾銷回籠資金。”
鑒于產油國的成本優勢,鎮海煉化決心改變工藝路線,實施差異化競爭策略,生產對方不占優勢的產品。
鎮海大乙烯項目的空間是,因為全球乙烯原料分為兩類,目前主流企業多使用石油裂解石腦油的方式獲得乙烯,而產油國乙烯原料主要來源于天然氣裂解后的乙烷。“雖然其成本只有200-240美元/噸,但很多下游產品是乙烷基乙烯生產不了的。
據上述中石化內部人士介紹,鎮海乙烯未來將生產對手不具優勢的化工產品——苯乙烯、環氧丙烷等高碳分子產品,而對競爭對手有優勢的乙烯下游產品,則采用靈活的生產方案,如考慮多產環氧乙烷,避免直接沖擊。同時全廠總流程中選擇價格低廉的富乙烷氣和加氫裂化尾油做乙烯原料,即通過原料的多元化來降低成本,實現競爭力提升。
此外,為了盡可能減小投資風險,中石化已同意改變過去對化工原料吃干榨凈的一貫做法,決定將鎮海乙烯生產的原料,如C5、C9和乙烯焦油等供應給地方的下游生產商,由它們直面產油國乙烯產能的競爭。
“民營企業機制靈活,對市場變化反應快,產油國畢竟遠離中國市場,到時鹿死誰手還未可知。”
自鎮海乙烯項目啟動以來,寧波市政府即在鎮海煉化附近設立了鎮海化工園區,專門吸納圍繞鎮海乙烯項目建立的下游化工企業。其中,世界500強企業阿克蘇諾貝爾公司投資建立的兩家生產螯合劑和乙烯胺的化工廠,預計分別在2009年和2010年建成投產,很多江浙民營資本也在籌劃入園設立自己的化工項目。
隱憂
長期以資源提供者身份出現在國際市場上的產油國,于2000年前后,為了改變對資源出口的過度依賴,紛紛加大投資力度,向石油產業鏈的中下游擴張,并與中國一起成為近年來乙烯產能增長最迅速的地區。
在石化產業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難的同時,新增產能將在最近幾年集中釋放。
根據舒朝霞在上述論壇上的介紹,2009年中東有922萬噸乙烯新增產能將發揮作用(其中包括2008年第四季度投產的452萬噸能力),同時有700萬噸聚烯烴投產(含2008年第四季度的338萬噸),我國280萬噸以上的乙烯產能也將在今年釋放,此后的2010~2011年中東地區還將有1000萬噸乙烯裝置建成投產。
ICIS負責聚合物業務的亞洲經理周碧林也在論壇上透露,據ICIS統計,2009年中東將釋放321萬噸聚丙烯產能,530萬噸聚乙烯產能,其中包括低密度聚乙烯100萬噸、線型低密度聚乙烯190萬噸、高密度聚乙烯180萬噸,亞洲將是其新增產能的主要目標市場。
中國石油[11.48 1.68%]規劃總院煉化所所長張福琴則預計,2011年中東地區聚乙烯、乙二醇和聚丙烯產能將分別達到1600萬噸、1000萬噸和760萬噸,屆時出口量將分別達到1377萬噸、995萬噸和482萬噸。根據中東各國石化發展計劃,未來80%以上的乙烯用于生產聚乙烯和乙二醇,且出口比例在60%以上;2015年聚丙烯產能將達到1000萬噸/年,是目前的3.6倍,未來中東聚丙烯的供需格局將發生變化,大量出口。
我國石腦油裂解裝置乙烯成本530美元/噸,中東乙烯單套規模在80萬~130萬噸/年,采用乙烷生產乙烯的成本只有200~240美元/噸,相比之下,中東石化成本優勢明顯。
“它們一邊大量出口石油,同時將原本燒到不要的、與石油伴生的天然氣資源收集起來作為乙烯原料,因此其成本優勢無可比擬。”曹曉晞說。
正是鑒于中東石化企業的成本優勢,近年來陶氏、巴斯夫等跨國化工巨頭紛紛決定改弦易轍,打算放棄乙烯及聚乙烯等大宗化學品業務,改向附加值更高的精細化工、特種化工發展。2009年3月9日,陶氏宣布將在4月1日前完成對特種化工品生產商羅門哈斯的收購,完成了其向特種化工供應商轉型的第一步。
曹曉睎說:“其實日韓等石化生產商前期拋售乙烯也有這方面的考慮,它們在向附加值更高的產品轉型。”
但博祿集團汽車產品事業部副總裁劉威持有不同看法,“中國市場很大,乙烯及下游產品的對外依存度很高。不是哪一家公司就能夠壟斷的;而且一旦危及中國乙烯產業發展,中國政府會依據WTO相關規則,啟動關稅等保護性措施,這不是產油國石化公司希望見到的。”
劉威的觀點得到中國石化協會產業發展部主任孫偉善的認可,“如果將乙烯下游產品的進口量全部折算成乙烯的話,2008年我國乙烯進口量仍達2000多萬噸,因此中國石化企業的發展空間很大。”
根據2009年2月26日,國家統計局網站公布的數據:2008年國內乙烯產量998.3萬噸,初級形狀的塑料(乙烯下游產品,包括聚乙烯等)進口量達1771萬噸。
格局
在石化體系內的人,更關心的是自身格局的調整。
“我國企業競爭能力并不強,隨著產油國產能的迅速擴張,全球乙烯產能已經過剩,因此現在我國如果再盲目發展乙烯產能,而不注意乙烯產業布局的調整,必將被市場淘汰,造成更大的損失。”上述中石化總部人士稱。
據其介紹,改革開放后,遼寧、黑龍江、新疆、四川及湖北等很多地方政府對新建、改擴建乙烯項目的爭奪異常激烈,希望通過乙烯項目在當地落戶,帶動本地石化產業的整體發展。
正因此,我國乙烯工業得以迅速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乙烯生產國,但乙烯產能卻非常分散。
為遏制乙烯項目遍地開花,2005年底國家發改委出臺《乙烯工業發展中長期專項規劃》(下稱《乙烯規劃》),明確了長三角、珠三角及環渤海灣建設三大石化產業集群的產業布局,并規定新建乙烯項目單線規模達到80萬噸級以上;改擴建項目的平均規模達到60萬噸以上。
但《乙烯規劃》并未能完全遏制內陸省份對乙烯項目的爭奪。湖北武漢、四川彭州仍通過積極奔走,分別獲得了中石化和中石油在當地投資建設80萬噸/年乙烯產能的承諾。
曹曉晞認為:“從經濟和產業發展角度來說是不利的。乙烯工業不但需要油氣資源,更是耗能、耗水大戶,內陸地區建設乙烯項目弊大于利。”
不僅于此,撫順石化等一些本應被淘汰的中小乙烯產能在當地支持下,通過改擴建達到了乙烯規劃的最低標準,也繼續得以發展。
“這些項目都是‘十一五’規劃中明確的項目,作為業主,中石化、中石油等當然會考慮利潤,因此這些項目不能說不合理。”孫偉善說。
而來自中石化內部的資料顯示,中石化對項目投資有著嚴格的回報要求:其回報底線是12%,像乙烯項目這類大額投資,其投資回報率一般要求在20%左右。但接受采訪的所有中石化人士都不愿對武漢乙烯項目的前景發表議論。
“對于低成本產油國乙烯產能的競爭力,國家發改委等正在進行調研評估,預計一年后能夠得出結論,并在‘十二五’產業規劃中予以反映。”孫偉善說。
言下之意,中國乙烯產能分散的格局短期內不會改變。
但已經有人清醒地看到了格局發生的明顯變化。
2006年前后,上海石化曾向國家發改委上報了包括150萬噸乙烯擴建項目在內的一攬子企業擴建計劃,然而由于種種原因,這個計劃始終未能獲得批準。
2009年3月9日,上海石化董秘張經明告訴記者:“現在市場情勢已發生變化,即使它們被批準,我們也不會再上馬這個改擴建項目了。公司當前的重點是彌補產業鏈中短板,進一步增強企業的競爭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