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石油和化工業下滑的趨勢還在不斷深入,預計石油和化工業下滑的趨勢至少要持續到2009年下半年。
在過去的一年,石化行業經濟呈現先高后低的態勢:前8個月經濟運行保持兩位數增長,9月份開始,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增速大幅下滑,11月份增長接近零點,12月份出現的高增長轉為下行通道。
銷售不暢企業報虧
對于石油和石化行業而言,金融危機所產生的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高燒不止的油價快速回落。油價的回落對石化產業鏈的影響是顯著的。隨著8月份以來的國際油價快速下滑,其下游石化產業鏈生產成本也隨之大幅下降,促使石化產品價格普降,絕大多數產品遭遇腰斬,部分產品價格降幅甚至高達60%~70%。
2008年全行業銷售產值6.46萬億元,同比增長23.3%。受金融危機影響,9月份開始,國內外市場銷售受阻,銷售增幅回落。分季度來看,前三個季度銷售產值同比增長都在30%以上,第四季度銷售增長降到2.7%。
由于市場銷售趨緩,產品銷售率下降。2008年全行業產品銷售率為98.0%,同比下降0.56%。其中,石油天然氣開采銷售率為98.6%,同比下降1.43%;煉油產品銷售率為94.9%,同比下降4.73%;化工產品銷售為97.5%,同比下降0.6%。
受市場需求下滑的影響,2008年石油化工產品價格呈現先漲后跌的態勢。9月份以后,石油化工產品價格普遍下降。據2008年年底價格指數統計,1148種(類)石油化工產品,全年價格同比上升的有594種,占51.74%;價格持平的有77種,占6.71%;價格下降的有477種,占41.55%。其中無機和有機原料、合成材料、合成纖維單體等類產品跌幅較大,一些產品跌幅在50%以上。
2008年9月份后石化產品價格的下跌,造成虧損企業增加,利潤也隨之下降。2008年1-11月,全行業主營業務收入6萬億元,比上年增長26.14%;利潤總額為4666.55億元,比上年下降7.1%;虧損企業4556家,比上年增長20.2%,虧損面為15.3%,比上年增加2.6%;虧損企業虧損額2119.1億元,比上年增加393.5%。其中,煉油行業出現全行業虧損,虧損額達1492.6億元(上年同期利潤為107.8億元)。預計2008年全行業利潤4990億元,比上年下降10%,其中三大石油公司利潤2228億元,比上年下降31.3%。
產能負增石化受困
2008年石化行業生產增幅先高后低,年底出現負增長。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2008年12月統計,2008年全行業總產值6.58萬億元,比上年增長24.0%(1-8月4.4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2.9%)。9月份以后,行業經濟增速逐月加速下行,11月份,全行業總產值增幅接近零點,12月份,全行業出現負增長。8、9月份以來,國內石化市場極為疲軟,銷售下滑,庫存增加。據了解,10月底,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大集團成品油庫存超過1000萬噸,同比上升了50%以上。庫存積壓迫使企業不得不減產。
在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重點跟蹤的55種(類)石化產品產量中,與上年相比,2008年增長的有39種,占66.1%。下降的產品有20中,占33.9%。
面對危機,除了減產外,石化行業還不得不降低了固定資產投資的比率。2008年,全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964.5億元,同比增長27.1,但后3個月增勢減緩。施工項目11077個,比上年增長7.1%,新開工項目7272個,增長3.2%。在投資較大的行業中,原油天然氣投資2459.4億元,增長17.2%,占全行業的27.4%;煉油投資1234.4億元,增長19.2%,占全行業的13.8%。
金融危機導致石油和化工外部發展環境快速惡化,重創了各國經濟。隨著經濟形式的下滑,各國失業率上升。根據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消息,10月份中國的失業率也繼續上升。
就業率降低將導致全球需求減弱,全球汽車消費需求下降、房地產價格下滑,出口困難、居民消費需求減少等也都會導致對石化產品需求的減弱,以上因素對石化市場的影響非常大。盡管石化企業不斷下滑,但是庫存依然居高不下;價格不斷下滑,而銷售卻沒有起色。反應在出口上,近期我國不少石化產品出口增長逐漸放緩,部分產品出口甚至出現下降。
據海關統計,2008年石油和化工行業進出口貿易總額為4261.2億美元,同比增長33.3%。其中出口貿易額1312.9億美元,同比增長29%;進口貿易額2948.3億美元,同比增長35.2%。貿易逆差為1635.4億美元,同比擴大40.7%。
在進口貿易方面,2008年,我國進口原油1.79億噸,比上年增長9.6%;進口成品油1471.2萬噸,比上年增長107.4%。
危機影響企業堅持
由于前幾年石化行業效益較好,2005年以來投資發展大型石油和化工項目的熱情空前高漲。特別是中國和中東地區尤多。中國在建或計劃新上的千萬噸級煉油、百萬噸乙烯項目多達10來個;中東沙特、伊朗、科威特等也都有大石化項目規劃。且多數計劃于近兩年投產。由于本次金融危機,石化產品市場需求萎縮,石化行業贏利下降甚至虧損,企業資金也比較緊張,預計部分石化項目的建設將會被推遲甚至取消,今后幾年內投資將比預期有所減少,產能過剩的狀況比原來的預想有所減少,產能過剩的狀況比原來的預想可能會略有減輕。
深受此次金融危機的影響的,還有國內熱潮涌動的煤化工投資。因前幾年國際油價暴漲,煤化工資源及成本優勢凸顯,遂引發了國內煤化工的大肆建設。從電石、燒堿、聚氯乙烯,到甲醇、二甲醚、醋酸及衍生物、煤制油、煤制烯烴等,各個有煤炭資源的地區都規劃了大量大型煤化工項目,各個有資金實力的業內外企業都紛紛涌向煤炭大省圈占煤資源。以甲醇為例,據不完全統計,2007年國內產能1669.4萬噸/年,2008年投產的項目11個,產能約303萬噸/年,未來兩年在建煤基甲醇項目產能900萬~1000萬噸/年,另外,還有700萬噸/年左右的能力處于規劃階段。二甲醇、煤制油、煤制烯烴的建設也是方興未艾。在高油價時代,甲醇、二甲醚等煤化工產品確實具有良好的替代性,但是隨著油價的大跌,其競爭優勢受到很大挑戰,近幾個月國內甲醇、二甲醚價格暴跌,企業開工率已下降到30%~50%。目前不少企業煤化工企業虧損嚴重,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一些項目的建設也騎虎難下。同時,因中東未來兩年有較多產能投產,國內煤化工的競爭力更受到考驗。未來我國煤化工應如何發展,值得業內深思。
2009年,由金融危機引發的經濟危機成為本輪石油和化工行業景氣周期走向衰退的催化劑(國際金融危機與世界石油化工景氣周期低谷的疊加作用),同時石油和化工行業自身存在的深層次問題也將集中顯現。目前石油和化工行業下滑的趨勢還在不斷深入,石化和化工行業下滑的趨勢還在不斷深入,石化企業已經深深體會到了“寒冬”的來臨。盡管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刺激經濟,減緩衰退,提振市場信心,但是由于政策的生效需要一段時間,特別是石油和化工行業作為上游行業,國家刺激經濟拉動內需的措施要傳導到上游有一定的時滯,預計石油和化工行業下滑的趨勢至少要持續到今年下半年。
面對市場危機,石油和化工從業人員應與企業團結一心,共渡難關。對于企業來說,應加強行業自律,不低價競銷,不搞惡性競爭,與同行共同努力穩定市場;適當降低開工率,并盡快消化各類產品的庫存,盤活目前已有的資產和項目,保持現金流周轉;穩打穩扎,不盲目擴張,建設項目量力而行,如資金不足應適當放緩,如資金充足則可考慮并重組一些優勢產品;趁此機會調整產品結構,開發新產品和新技術,適當提高高附加值產品的產量;節能降耗,挖潛增效,苦練內功,為迎接下一輪行業景氣周期提前做好一些準備。我們相信,有國家產業政策的重點扶持,有13億人口的巨大市場,有改革開放30年來迅速發展的工業基礎,有上千萬吃苦耐勞的石化員工的不懈努力,石油和化工行業一定能挺過難關,迎來又一個發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