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召開了經濟分析會,并再度發布由20家經濟研究機構聯合制作的“朗潤預測”數據,預判中國GDP二季度將增長7%,超過一季度的6.1%增幅。而中國經濟第二季度將止跌回升,則成為上述機構的共識。
“朗潤點評”對當下的宏觀經濟形勢做了這樣的判斷:宏觀觸底回升,投資增長強勁,外需持續低迷,匯率利率企穩。
不過,謝國忠、余斌、賈康等專家學者就提醒人們,信貸猛增與政府投資刺激的經濟發展,其可持續性有待觀察,中國經濟回調與全球金融危機疊加形勢下,本輪經濟周期調整并非短期可以完成。
20家機構預測二季度GDP增長7.0%
最新發布的這份“朗潤預測”數據,囊括的是這樣20家機構的智慧:安信證券、法國巴黎銀行、工商銀行[3.99 -0.75%]、國家信息中心、國泰君安、花旗集團、匯豐銀行、交通銀行[6.28 -2.03%]、美林證券、摩根士丹利、瑞銀證券、社科院數量所、申銀萬國、天則所、銀河證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中信證券[23.94 -2.76%]、中銀國際、北大CCER。
對上述分析機構各自的預判加權平均,“朗潤預測”認為,第二季度中國經濟將增長7.0%,CPI下降1.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1%,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9.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4.3%,出口下降17.0%,進口下降22.5%。
同時,值得關注的是,這些機構們幾乎眾口一詞地看多二季度數據。
機構們對GDP二季度增長的判斷值,全部超過了一季度6.1%的實際增幅。其中最低的是摩根士丹利,6.3%,而最高的估計值則達到7.2%,同時有法國巴黎銀行、匯豐銀行和美林證券做出了這樣的預判。
“毫無異議,中國經濟已經見底,最壞的時候已經過去了,回過頭追溯數字的話,底部大概在去年12月中旬左右。” 中金公司資本市場部董事總經理梁紅語氣十分堅定。
野村證券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孫明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部長余斌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也做出了相似的判斷,盡管他們對本輪經濟底部具體時間的認定還存在分歧。
“一季度應為本輪經濟回落的底部,二季度經濟增長將出現一定幅度的回升。這樣,在全球經濟普遍低迷的情況下,中國經濟有望率先復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部長余斌分析道。
“朗潤點評”對當下的宏觀經濟形勢做了這樣的判斷:宏觀觸底回升,投資增長強勁,外需持續低迷,匯率利率企穩。
“現在還擔心通縮,可能過兩個季度就要討論通脹問題了。”中金公司資本市場部董事總經理梁紅在當日分析會上,對中國經濟未來一個時期的走勢表達了相當樂觀的情緒。在她看來,貨幣信貸大增的結果,將推動中國經濟出現“非常快速的、斜率大于45度角的V形反彈”。
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宋國青在會上則指出,與2002年相比,現在企業負債率更低、投資報酬率更高、經濟預期更好。隨著貸款增加需求上升,銷售增加,資本金增加,貸款再增加,可能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今年四季度貸款總需求、經濟增長率都會增長。
他甚至建議,應該在此之前進行宏觀調控,早調控會溫和一點,以防等到三、四季度再調控可能又是急剎車。
復蘇前景及可持續性不容樂觀
然而,4月中旬的全國發電量數據提醒人們,經濟加速反彈的立論還需謹慎。
國家電網公司調度中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4月中旬(4月11日—4月20日),全國發電量同比下降了3.90%,較4月上旬(4月1日—4月10日)3.50%的同比跌幅稍有擴大。而此前的3月上旬,曾出現過同比正增長局面。
“4月份發電量的負增長,讓我們擔心現在的恢復是否真的強勁。”渣打銀行中國研究部主管王志浩在會上分析道。
而最近幾個月,渣打中國工業活動指數小幅反彈,雖然顯示中國經濟活動有企穩跡象,但仍保持低位運行。
對于猛增的貨幣信貸,玫瑰石顧問公司董事謝國忠表示了擔憂。在他看來,一季度出現貨幣信貸大增的趨勢不會繼續維持下去。
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部長余斌對本報記者指出,一季度猛增的貨幣信貸可能帶來兩種后果,或者帶來隨后季度信貸規模的大幅下降,使經濟回升的良好勢頭發生逆轉,或者可能與其他因素共同帶來房地產、股票等資產價格的再度泡沫化,出現結構性通脹的風險增加,經濟運行可能陷入增速下降和通脹并存的滯漲局面。
“這兩種結果都是不可取的,要么傷害經濟復蘇好勢頭,要么加重未來通脹壓力。因此,我們有必要保持警惕,防止信貸投放速度控制失衡,不要為未來經濟發展埋下隱患。”余斌說。
對于未來經濟走勢,謝國忠指出,全球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面前,出口總額占GDP40%左右的中國經濟很難在世界經濟沒有走好的時候走好,目前國內經濟的復蘇是政府刺激投資的結果,銀行給予貸款使企業撐住不倒,但如果企業業務無法發展,中長期看堪憂。
余斌則提醒,目前經濟回升的基礎尚不穩固,復蘇前景及可持續性不容樂觀,他更傾向于“W”形走勢的可能性。
在余斌看來,盡管一季度消費、投資增長達到較高水平,但在相當程度上是政府政策效應的反映,如政府大規模增加投資、信貸規模急劇擴張、家電下鄉等,而市場主導的內需擴張缺乏有力支撐。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同樣認為,從歷史數據比較來看,一般一個經濟周期性調整都需要5年左右的時間,而上世紀80年代后,中美經濟存在比較明顯的互動規律,中國經濟一般滯后美國經濟半年至一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