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我國石化行業經歷了石油消費量負增長的狀況之后,開始出現逐月增長的回暖跡象。然而,占我國石油市場約20%份額的民營石油企業依然處于寒冬。由于無法獲得穩定油源以及燃料油消費稅抬高了生產成本,一季度民營石油企業開工率銳減,遭遇嚴重虧損。
據全國工商聯石油業商會的統計,一季度,全國民營煉油企業的開工率不到40%,而山東和廣東兩地的開工率僅為15%。
據調查,目前山東省民營煉廠年原油加工能力為4500萬噸,占全國民營煉廠總能力的55%以上,占全國煉化總能力的8%左右。然而,這些民營煉廠雖坐擁巨大產能,卻無法獲得油源,目前開工率已降至不足15%。
山東東明石化集團有限公司是該地區頗為典型的石油煉化與銷售一體化企業。該公司有關負責人說,民營企業無法獲得原油,只能用成本較高的燃料油進行生產,而且今年以來燃料油的消費稅比之前高出許多,這兩個原因直接導致民營企業減產、停產,越煉油越虧損。
長期以來,如何獲得穩定油源一直制約著民營石油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民營企業沒有原油進口權,國家分配給地方煉廠的原油量每年僅180萬噸,無法匹配千萬噸的年產能。據統計,全國民營石油企業開工規模不到產能的1/10,生產設備大量閑置。
由于國家的原油配額難以滿足地方煉廠的產能需求,這些企業所需的近90%原料依靠進口燃料油來解決。在2008年7月之前,國際原油價格一直處于上行通道,燃料油相對便宜,地方煉廠有利可圖。如今國際原油跌至每桶50美元以下的價位,每噸不到2500元,而燃料油進口價格每噸3300元至3800元,用燃料油煉制成品油每噸要增加1000元左右的成本。
廈門大學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建議,不妨嘗試對民營石油企業放開原油進口權,轉變能源領域產業政策的思維模式,讓企業獲得公平競爭的機會。
燃料油一直是民營煉油廠的原料生命線,而今年年初燃料油消費稅的大幅增加令這些企業原來的生產模式難以為繼。
據全國工商聯石油業商會統計,按照山東省全年加工進口燃料油1500萬噸計算,僅山東省的地方煉廠最低虧損額就將達30億元。
林伯強認為,十幾年來民營地方煉廠沒有享受煉油補貼,也沒有配套的下游銷售體系,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發展。一部分地方煉化企業經過技術更新已經擁有先進的生產工藝和完備的設備設施,在石油領域可以成為公有經濟的有益補充。石油領域的產業政策應當讓企業擁有平等的生產經營環境,只有市場經營主體多元化、油品價格市場化,石油行業才能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