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石化雙雄”中石油和中石化相繼發布今年第一季度財務報告,中石油凈利潤同比降35.3%,中石化凈利潤則同比大增84.7%。有意思的是,二者均將原因歸結為“國際油價大跌”。更有意思的是,去年中石油利潤出現自2001年以來的首次倒退,同比下降22%,當時他們聲稱是因為“國際油價大漲”(據《新京報》4月30日報道)。
石化雙雄業績冰火兩重天,居然是因為同一個原因;中石油對此解釋說,自己的上游業務是其主業,即原油的勘探與生產,而中石化則以煉油為主業。簡單理解,一個做原材料一個做加工,原材料降價自然一個虧損一個盈利。那去年油價大漲,為什么盈利會下降呢?中石油依然有話說:“與國內成品油價未與國際油價掛鉤有關”。
去年,紐約原油期貨一路狂飆至147美元/桶的歷史高位,有專家粗略計算,2008年國際市場平均油價為97美元/桶。而中石油2008年年報顯示,去年中石油每桶原油的平均售價為87美元。這使得原油勘探生產板塊創歷史最好紀錄,與煉油業務此消彼長之下,雖然較2007年利潤下滑,但仍然成為“亞洲最賺錢公司”。
盡管如此,中石油在去年前三季度卻把煉油虧損時時掛在嘴邊,號稱“國內成品油價格在6月份調價前僅相當于原油78-80美元/桶”,高喊國內外油價嚴重倒掛、特別收益金起征點過低,對其主業盈利大增只字不提,頻頻向國家申請調價和補貼。
在國際原油“熊市”運行期間,國家發改委對成品油定價實施新機制(即按照國際油價,持續20天日均漲幅降幅超過4%,成品油價格就要考慮上調和下調,并以一定時期內國際上幾種原油價格的平均水平為基礎,加上國內平均加工成本、稅金和適當利潤確定),使得國內汽柴油價格與國際油價“有限”接軌,煉油企業終于擺脫多年以來形成的政策性虧損,中石化今年一季度業績即受益于此。這次,中石油不再喊“倒掛”,開始拿出主業來哭窮了。
因此,對大眾而言,成品油價與國際油價掛鉤,不外乎同漲同跌,但對于中石油來說,理想狀態下的“有效”對接恐怕是“單向”接軌才是,也就是國內成品油價急漲緩跌。
惟一與油價和業績無關的是,中石油今年一季度雇員酬金成本為148.90億,較去年同期增加10.84億元,罔顧一季度CPI同比降0.6%的事實,中石油給出的理由是在此期間物價水平上漲。這延續了他們去年薪酬支出620.65億元同比增11.7%的良好趨勢,也延續了去年“物價上漲”的理由。
油價漲,煉油業務虧損;油價跌,采油業務虧損。物價上漲,漲工資;物價下跌,還漲工資。壟斷巨頭之威,一至于斯。
萇楚(北京 媒體從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