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8年開始的全球金融危機沖擊下,鹽化工行業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但在我國保持經濟穩定增長的強大信心和果斷的經濟刺激政策影響下,國內市場呈現出逐漸恢復的勢頭。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石化處副處長孫豐閣上周接受記者采訪時預測,我國鹽化工消費需求在“十二五”期間仍有一定增長空間,結構調整和產業優化將是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
結構調整優于產能擴張
據介紹,鹽化工產業不僅提供了“三酸兩堿”中的燒堿、純堿和鹽酸,而且可以向下游延伸生產PVC、甲烷氯化物、環氧丙烷、TDI和MDI等多種重要的化工產品,是帶動其他行業發展的基礎原材料工業。因此,隨著我國經濟的穩定增長,鹽化工產品的需求也會繼續擴大。但近年來,我國鹽化工產能增長過快,已經呈現出較明顯的過剩態勢。全球蔓延的金融危機,更使我國的鹽化工行業雪上加霜。
孫豐閣表示,鹽化工市場短暫的困難,并沒有消減各地政府高漲的招商引資熱情和企業擴能改造、做大做強的決心。但是,今后的發展思路不應再以單純的擴大產能為目標,而應把重點放在結構調整上,包括以氯堿企業之間相互整合為核心的產業優化,以增加重質純堿、大顆粒氯化銨以及高端氯加工新材料比例為重心的產品結構調整等。
外向投資勝過單純出口
孫豐閣認為,應該謹慎對待原鹽擴能與“兩堿”擴大出口問題。近年來,我國“兩堿”出口增長迅速,2008年均超過了2000萬噸。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國際能源價格上漲,國外發達地區不鼓勵發展高耗能、高排放的鹽化工產業所致。相對低廉的煤炭供應及環保成本,促使我國的鹽化工產品具有一定的成本競爭優勢,促進了出口量的增加。
雖然自2009年起,我國重新恢復了純堿、PVC等鹽化工產品的出口退稅,但從國內的能源和環境支撐條件及與國外的競爭力對比看,我國的鹽化工還不具備成為外向型行業的絕對優勢。與此同時,我國已掌握了世界先進的純堿和氯堿生產技術,具備了走出國門的技術支撐和資金實力,應通過加大海外直接投資推行國際化經營戰略。
據悉,我國“兩堿”的出口市場主要是東南亞地區。南亞一帶經濟發展很快,對“兩堿”及PVC等氯產品的需求增長很快,自身也具備發展鹽化工的資源條件。因此,我國“兩堿”大型企業或投資商可以考慮到國外收購企業或投資建廠,這也是我國鹽化工行業實現由大到強轉變的重要標志之一。
因地制宜謀鹽化工發展
目前,我國已探明鹽礦儲量超過4000億噸,鹽的年產量為6000多萬噸,資源保障程度超過500年,可以滿足制鹽工業長期快速發展的需求。但是,鹽化工行業主要通過煤化工的競爭力體現出來,應該理性看待各地擁有的鹽資源優勢。孫豐閣指出,考慮到我國東西部鮮明的市場和資源分布沖突,不同地區的鹽化工產業發展與項目投資應遵循不同的思路。
如今,環渤海地區和江蘇省的生產能力已超過全國的50%,海鹽產能穩中有降,不宜再規劃大型純堿項目。沿海地區的大型鹽化工企業應積極探索海水淡化與鹽化工生產的結合,利用海水淡化技術生產純水,聯產水合硫酸鈣、溴、鎂、鉀等化工產品,降低海水淡化成本,提高鹽化工產品競爭力。
中部地區的鹽資源基本是以鹵水方式生產,環境相對比較敏感,廢水處理和固體廢渣利用比較緊迫,因此不宜建設氨堿裝置。該地區應該采取鹽堿聯合的園區化發展道路,氯堿項目密切與鹵水的采集和輸送工程結合,形成以鹵水采集、輸送、精制、氯堿及下游氯、堿、氫深加工的精細化工產業鏈,不斷延伸產業鏈條,形成上中下游一體化的發展模式。
西北部地區的湖鹽及煤炭資源豐富,適合采用氨堿工藝發展純堿。但青海柴達木地區規劃建設的純堿規模超過500萬噸,西北當地的市場容量小且遠離東部市場,因此近期不宜再規劃建設大型純堿裝置。該地區應充分利用能源、資源的優勢,建設以煤化工和氯堿化工為核心的大化工集團,走煤-鹽-電-堿-建材的大聯合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