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復蘇言之過早”、“未來必然是高通脹低增長”……這些觀點來自16日“2009陸家嘴金融論壇”的分會場。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與金融學教授許小年、高盛大中華區主席胡祖六、玫瑰石顧問公司董事謝國忠、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摩根士丹利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王慶圍繞經濟熱點話題展開激辯。
胡祖六認為,中國可能成為全球經濟中的第一個經濟復蘇體,但可能有很多遠憂。未來三、五年,長期制約中國發展的瓶頸突出,壓力、挑戰會越來越嚴峻。
哈繼銘認為,中國需要刺激政策排近憂、深化改革解遠慮。中國的負債已擴大到3%,最終可能是經濟下降幅度可能小一些,但調整過程、復蘇過程將較長。“將來經濟增長速度不可能像過去十年那么快,所以會出現一種目前看來的周期性下降,實際上背后是結構性拐點。”他建議,首先中國需要減稅,配合發債來解決問題;其次要給私人經濟開辟更多投資空間,需要打破壟斷,理順資源價格。
哈繼銘說,中國經濟過去30年曾出現過三次下降周期,每次調整至少三年,所以2009年絕對不是底。謝國忠也認為下調不是一年時間能結束,明年不光是中國,全世界都可能出現第二次衰退。
許小年認為,目前我國已不是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而是非常松的貨幣政策。哈繼銘也認為,目前很快的貨幣增速與3.6%的名義GDP增速,差別太大,進行一些微調很有必要。政策短期化往往導致投資行為短期化,這是股市上漲的原因。
胡祖六表示,年初到現在中國股市大幅上揚,成為全球表現最好的股市,源于中國宏觀經濟趨于穩定、大量財政刺激以及過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但在大幅上漲后,未來的前景肯定不像過去四個月那么樂觀,原因是上市公司盈利成長應該說肯定比去年遜色。
王慶認為,企業盈利下半年很可能比上半年好。因為下半年經濟政策的刺激會讓實體經濟有所好轉。如果中國經濟在主要經濟體中最先復蘇,中國經濟復蘇本身不會把大宗商品價格抬起來,中國企業面臨成本壓力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