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寄予厚望的二甲醚行業在此次金融危機中受到近乎毀滅性的打擊。在“第二屆國際甲醇-二甲醚/LPG產業鏈市場峰會”透出的信息顯示,目前國內絕大多數二甲醚企業都處在虧損邊緣,整個行業危如累卵。業內人士在會上表示,拯救行業的唯一出路莫過于盡快推進車用二甲醚的應用。
記者了解到,目前二甲醚遭遇的最大問題是產能劇增、競爭激烈。2007年,二甲醚的產能只有230萬噸;但2008年產能大幅增加,達到570萬噸。這使得市場嚴重惡性競爭,繼而出現價格暴跌。
目前,二甲醚市場價格與甲醇、液化氣價格同步下跌,比年初最高價降幅在3000元/噸左右,生產成本面臨較大壓力。與此同時,二甲醚與液化氣之間的價差大卻在大幅縮小。
據悉,二甲醚當下最主要的應用就是與液化氣摻混燃燒。因和液化氣存在差價,二甲醚在南方液化氣應用較廣泛的地區獲得較大發展。數據顯示,約有90%的二甲醚用于替代LPG作為民用燃氣,消費地集中在華東、華南等沿海發達城市。
但隨著液化氣價格持續下行,二甲醚受上游甲醇成本較高影響,價格下調空間有限,與液化氣價差逐漸縮小。
2008年,二甲醚與液化氣的價差還基本保持在800元/噸左右。但今年以來,華東、華南、山東三地二甲醚與液化氣的平均價差:1月份減為691元/噸,2月份為514元/噸,3月份為513元/噸,4月份為339.42元/噸,5月份僅為260元/ 噸,呈現持續下滑的狀態,5月份相比1月份價差下滑了62%。
在這期間,二甲醚的企業開工率大幅降低,已降至10%以下,更在部分地區出現成本倒掛。目前,除少數規模大的企業外,國內二甲醚企業基本處于虧損邊緣。
“液化氣市場不景氣,導致二甲醚替代經濟性下降,二甲醚企業生存困難,目前僅有少數幾家企業勉強維持。”新奧集團新能化工市場部主任周濤在會議上說。
他認為,二甲醚市場回暖首先有賴于整體經濟環境。根據歷年液化氣增量速度判斷,目前2250萬噸液化氣市場總量無法消化700萬噸以上的二甲醚,未來3年二甲醚全國產能總體過剩,供大于求態勢明顯。
“為此,要提高二甲醚的應用范圍,例如在車用替代和純工業燃燒方向發展。”周濤說。
二甲醚行業龍頭久泰能源集團高層人士高輝也在會上表示,二甲醚是世界公認的理想車用燃料,主要以替代柴油為方向。隨著油價恢復性上漲和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的改革,規模化推廣條件已經成熟。
據他測算,同一型號的大巴車百公里柴油油耗為25升,耗二甲醚為50公升。目前國際原油60美元一桶,中國市場的0號柴油價格是5.0元/升,二甲醚2元/升,后者售價以3000元每噸計算。由此計算,同一型號大巴車百公里二甲醚燃料支出100元,柴油為125元,二甲醚燃料相比柴油支出節省25元,百公里燃油支出至少節省2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