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信貸增長經歷4月的小低谷后,5月已回歸緩慢平穩(wěn)的增長軌道。工業(yè)增長、采購經理人指數和消費增長頻頻報喜。然而進出口貿易、名義消費、CPI和PPI、財政收入、發(fā)電量、工業(yè)利潤等卻呈現硬幣的另一面。撲朔迷離的經濟數據到底掩蓋了怎樣的真相?中國經濟前景到底是悲是喜?在清華大學13日舉辦的“2009年第一季度中國宏觀經濟預測與分析論壇”上,眾專家激辯我國經濟增長形勢。
專家稱實際工業(yè)增速可能低于5%
國家統(tǒng)計局上周五公布的數據顯示,5月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企業(yè)增加值同比增長8.9%,當日即被指“經濟已強烈反彈”。但出席研討會的專家對此持相反意見,認為剔除地方數據“水分”后,工業(yè)增速可能低于5%。
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王建認為,用電量指標回升緩慢,而工業(yè)增速卻恢復迅速,此事令人生疑。“我認為現在工業(yè)速度只有5%。用電量增速環(huán)比只恢復0.5個百分點,相比之下工業(yè)增速卻恢復太多?”他表示,在蕭條時期,地方政府往往用統(tǒng)計數據做貢獻,虛報真正的增長。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袁鋼明也認同上述觀點。他表示,“5月發(fā)電量增速是-3.55%,雖然統(tǒng)計局說經濟增長和電力數據會有偏離,但通常發(fā)電量是負零點幾時,經濟增長1個百分點左右,差異不大。中國的差距卻達10個百分點,世界上沒有這樣的情況。所以,內地的實際工業(yè)增速還需再往下壓,可能還不到5%”。
此外,對于超過6000億元的5月新增信貸數據,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李揚稱,內地投資從數字上看很高,但在實體領域卻似乎不高。“目前我們的銀行貸款放下去,貸到企業(yè)就被計入投資數據,但企業(yè)是不是用于購買或實際投資,在統(tǒng)計上還照顧不到。”
很難指望外需帶動復蘇
在談到全球及中國經濟復蘇前景時,多數專家都持短期不樂觀論調。
李揚認為,全球經濟可能面臨長達5年的衰退期,中國復蘇速度會快一些,但在未找到新增長點之前,經濟掉頭向上仍存在困難,整個恢復過程將呈“W”形。
“中國很難指望全球復蘇帶動外需回升,5年根本解決不了問題。美國是負債經濟,如果沒有金融繁榮,居民就不會消費。”王建對此抱以更悲觀的態(tài)度。
具體到中國本身的經濟回暖,袁鋼明認為,中國經濟下滑和上升的力量仍在交叉拉鋸,且下滑的力量要超過回升的力量,悲觀預測下滑期將持續(xù)兩年。
建議資本市場改革帶動增長
如果外需無法救國內經濟于水火,那么出路在哪里?專家提出,該是進一步“促改革”的時候了。
李揚表示,當前中國經濟的兩大問題,一是保增長,二是深化改革,不能為保增長而放松經濟標準,尤其不能放棄改革方向。他認為,當前私人資本仍在觀望經濟形勢和國內宏觀調控的連續(xù)性。因此,下一步應以要素價格和資本市場改革帶動增長。
王建則強調,年初以來中國經濟出現的“投資高、工業(yè)低”現象和以往非常不一樣,需引起各方重視。“去庫存化”可能仍未完全結束,大量的信貸資金用于加快原有項目建設,會加劇產能過剩。如果不啟動長期結構調整作為解決經濟困境的出路,中國經濟將走出W形甚至是L形。
“保增長易,但調結構難。”天則經濟研究所理事長張曙光指出,危機是非常好的調整時機,但當前的一些政策口號在導向上還存在問題。目前“不減薪、不裁員、不關門”,實質上是與調結構相違背。當前需以改革和調整促增長,應進一步放開價格和金融、土地管制尺度。
與此同時,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也認為,4萬億政府投資的結構仍存在優(yōu)化空間。60%-70%投向中西部,這本來是好事。但如果違背比較優(yōu)勢產業(yè)結構的趨勢,再加上又是政府主導投資,可能會強化扭曲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