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昆明陰云密布,王軍獨坐窗前,呆呆地望著路上穿梭的車流,一言不發。
“國內最市場化的能源商品——液化石油氣(LPG)進入巨頭壟斷時代了,民營燃氣商很快就會遭受滅頂之災。”王軍哀嘆道,12日昆侖燃氣已宣布接管烏石化等四家煉油廠的燃氣銷售業務,施行統一銷售、集中結算、分級管理。”
昆侖燃氣是中石油旗下專營燃氣分銷的企業,全稱中石油昆侖燃氣有限公司,自2008年該公司成立以來,就籌謀整合中石油旗下燃氣銷售業務。
6月12日,該公司負責人親赴烏魯木齊,召集中石油烏魯木齊石化公司(簡稱烏石化)的所有燃氣分銷商開會,正式宣布中石油將對全國燃氣銷售業務進行整合,并以烏石化、長慶石化、寧夏大元石化和大港石化作為第一批試點。
“烏石化與分銷商簽訂的2009年分銷合同仍將執行,但2010年后包括供氣價格、運輸方式等都會發生變化。”王軍說:“它們掌握著國內近半數的煉油能力,一旦再統一銷售、統一批發價格,那民營燃氣公司將再無生存空間了。”
烏魯木齊會議風波
6月11日,王軍自昆明匆匆北上趕赴西北邊陲的烏魯木齊,此前一天他剛剛接到烏石化朋友的電話通知,請他參加烏石化舉行的分銷商座談會。
“前段時間,有圈里朋友告訴我烏石化(的燃氣銷售體系)會發生變化,將可能被昆侖燃氣接管,我還不信呢!”王軍說,“可是不年不節的突然開會,那就肯定沒好事了。”
在烏魯木齊,王軍不但見到了百江燃氣、中國燃氣等30余家分布各地的燃氣分銷同行,尤令他驚訝的是,中國燃氣、百江燃氣竟派出了宋煥軍等集團副總級別的大人物,這是前所未見的。
“在會上,昆侖燃氣液化氣分公司總經理王多宏突然出場,并宣布了中石油決定整合集團燃氣分銷業務,從此我們打交道的對象將變成昆侖燃氣了。”王軍當時就蒙了。
當時王多宏極力安撫各分銷商,表示這是中石油內部的調整,與分銷商無關,它們將繼續執行已簽署的合同,按時按量向各地分銷商提供LPG。“除了變更付款賬戶外,分銷模式和從前一模一樣。”王多宏說。
但這顯然無法打消王軍等的疑慮,甚至有分銷商開始私下串聯,企圖聯合起來對抗中石油的這一決定。在他們看來,中石油的整合進程一旦完成,將完全控制整條LPG產業鏈,從而改變之前各煉油廠自行銷售、分銷商擇價采購的LPG經營生態。
“十多年來,我們通過不懈努力,在全國各地拓展出每年2000萬噸的LPG市場空間,”王軍說,“一旦昆侖燃氣接管了中石油旗下所有煉油廠的LPG分銷業務,那它隨時可以操控國內LPG價格,甚至可以為了打擊競爭對手,而終止供貨。”
據他介紹,國內LPG市場主要集中于華東、華南等地,而生產企業卻多集中于西北和華北,從而出現了LPG的“西氣東輸”和“北氣南下”,且距離消費市場越遠的煉油廠,其LPG的銷售價格就越低。
“LPG廣州批發價大約4000元/噸,可烏石化出廠價卻只有1800元/噸,巨大的價差使得民營燃氣商新奧燃氣、中國燃氣等每年都獲利豐厚。”
中石油整合燃氣業務,顯然是看中了這塊市場蛋糕,但卻切斷了王軍等分銷商的財路,他們的疑慮、不滿,甚至是反抗自然可以理解,然而與中石油每年數百萬噸的LPG產量相比,這些分銷商叫板的聲音卻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最終分銷商在烏魯木齊的串聯也無果而終。
中石油的考量
據了解,中石油深入燃氣下游市場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國內70%的天然氣和近一半的LPG都是我們生產的,然而由于終端市場控制不力,這些資源并未產生應有的價值,這點在LPG上表現得尤為明顯。為此總部決意抽調有力人員,組建昆侖燃氣,對公司燃氣業務進行整合。”有中石油總部管理人員表示。
2004年底,中石油提出了“發揮資源和管網優勢,穩健拓展城市燃氣業務”的要求,并決定由中石油管道局業務主導,組成管道燃氣投資有限公司。
其燃氣業務發展的策略是:重點開拓管道沿線和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等市場,打造“中油管道燃氣”品牌;原則上是沒有資源的不干,不控股、不具有經營權的不做。隨之,中石油依賴其豐富的天然氣、LPG資源開始在全國跑馬圈地,并與河北霸州等多個地方政府聯手,組建了自己的燃氣銷售企業,在當地取得了市場控制權。
然而這種一時一地的爭奪顯然沒有達到中石油高層的預期。2008年8月,昆侖燃氣作為中石油整合旗下燃氣業務的平臺,浮出水面。
今年5月中石油發布公告,昆侖燃氣出價約10.93億元(約合12.43億港元),收購中石油燃氣業務資產。
其中包括中石油天然氣管道燃氣投資有限公司100%股權、永清華油燃氣有限公司63.11%股權、涿州華油燃氣有限公司89.99%股權、霸州華油燃氣有限公司51%股權、常德華油燃氣有限公司51%股權、湖南華油天然輸配有限責任公司43.55%股權、海南華油港華燃氣[2.68 0.38%]有限公司51%股權、鄒城華油燃氣有限公司51%股權。
而中石油相關人士透露,隸屬中石油的北京華油聯合燃氣開發有限公司、臨澧華油燃氣有限公司、華油集團公司永清分公司、洛陽新奧華油燃氣公司未來也會陸續過戶到昆侖燃氣名下。
除此之外,中石油總部還同意以烏石化、長慶石化、寧夏大元石化和大港石化為試點,由昆侖燃氣派駐人員全面接管這四家企業的LPG銷售業務。
“收購母公司燃氣資產,加強了我們對終端分銷市場的把控;接管煉廠LPG銷售業務,使我們可以更好地應對市場的變化。”上述中石油總部人士說。
然而,昆侖燃氣的這種整合行動卻受到很多人的詰責,這其中既有來自王軍等分銷商的,也有中石油旗下各煉油廠的。
“LPG是生產成品油的副產品,不易倉儲保存,必須及時銷售,因此昆侖燃氣施行統一銷售無疑是不現實的,一旦完不成銷售任務,出現“憋庫”,將影響整個煉油產能的銷售。”一位中石油內部人士坦言道。
2005年前后,中石化也曾成立中石化燃氣銷售公司,籌劃整合旗下各煉油廠LPG業務,施行統一定價、統一銷售、統一管理,然而正是由于‘憋庫’問題無法解決,其統一定價的目的未能實現。
“無法消除巨大的價差,LPG業務的整合是沒有意義的。”那位中石油內部人士認為。
LPG市場沒落?
LPG興起于1980年代中期,由于其簡便高效,迅速成為市民居家必備之物,很多陶瓷燒制、電鍍企業也因其熱效高而大量采用,這造成我國1990年代后LPG消費量大幅增加,高峰時的2007年我國年消費量甚至達到2350萬噸。
“巨大的市場令國內各煉油廠心動不已,連東南亞的很多煉油企業也將中國視為LPG重要目標市場。BP等跨國石油公司甚至在珠海、福建等華南沿海城市設立LPG二級庫,專門進口LPG供應當地市場,情景火爆異常。”上述中石油內部人士說。
然而2008年我國LPG消費卻下滑了8.5%,僅2150萬噸,這是1989年以來的首次大幅下降。卓創資訊數據顯示,當年國內工業LPG消費量 650萬噸,比2007年的740萬噸減少了90多萬噸,下降了約12%;民用LPG消費量1500萬噸,比2007年的1600萬噸減少了100萬噸,下降了7%。
“這一方面源于國內眾多工廠,特別是那些外向型工廠受全球經濟低迷的影響被迫關閉,減少了LPG的消費,另一方面也源于國內替代能源,如管道天然氣、液化天然氣(LNG)的消費量大幅增加。”那位中石油內部人士說。
自2004年西氣東輸投產后,因管道天然氣使用較LPG更為方便、供應更加準時而迅速受到華東、華南工業企業的歡迎,這對LPG的市場地位產生了威脅;然而當時由于西氣東輸管道輸氣量所限,江浙及廣東等省中小企業仍大量使用LPG。
“但這種情形卻引起了BP等大型LPG供應商的警覺,它們開始控制LPG的進口量,增加庫存的周轉次數,以期減小市場風險。”王軍說。
隨著昆侖燃氣的成立,BP等大型供貨商進一步收縮LPG業務。
“據說,這主要因為它們既不看好國內LPG的消費增長,更希望避免與昆侖燃氣等壟斷企業產生正面沖突。”
望著窗外,王軍回頭告訴記者,他的生意即將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