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中國的產業經濟體系比作一個家庭,那么,其中的中央企業就理所當然是“老大”。按照中國傳統的家庭觀念,“老大”就應該在各方面帶個好頭,起個表率作用。在節能減排方面更應該如此。但審計署最新發布的這個《41戶中央企業節能減排情況審計調查結果》的報告卻很難讓人滿意。甚至有人表示,“央企這份節能減排成績單太糟糕”。顯然,輿論并不認為央企在這方面帶了好頭。
作為“老大”的央企可沒少接受中央政府的實惠。大多數央企都是壟斷企業,多年來通過壟斷各種資源獲得壟斷利潤自不必說。中央政府歷年來的各項產業政策受益最大的就是央企,比如去年國家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啟動了4萬億元的投資計劃,其中的大多數都投給了中央企業;再比如,央企一困難,國家不是上漲其產品價格就是直接用中央財政予以動輒上百億元的補貼;再比如,雖然不少央企都享受著高額的壟斷利潤,但是直到去年才開始上繳紅利,而此前10多年的利潤都被央企留下了……試想,除了央企還有哪一類企業有如此優厚的待遇?
不用說央企“老大”的位置,就是享受了如此多的權利也應該盡自己相應的義務,這是沒得說的。我們知道,節能減排并不是一項普通的政策措施,也不是一般性的號召,而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戰略決策,是保持經濟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根本途徑,是我們的基本國策,是國家“十一五”規劃所必須要完成的8個硬任務中的兩個。認真落實節能減排的各項政策措施,是各級政府和企業的共同責任與義務。因此,在這方面央企身體力行,全力以赴,為所有企業作出表率,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就顯得更重要了。
多年來,在節能減排方面,央企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是,本次審計署對41戶央企的調查結果說明,央企與全社會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按理說,央企都是規模很大的企業,具有強大的資金實力和雄厚的物質保障能力,具備加強環保投入、改進生產工藝、提高節能減排水平的條件和實力,為什么還會有那么多的企業在節能減排中出現這么多的問題呢?很顯然,問題不是出在有沒有條件、有沒有能力上,而是出在有沒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有沒有強烈的節能減排的意識上。我們希望在下次的節能減排成績單上,央企的表現能夠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