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國經濟進入一個關鍵時點。
“中國經濟已經觸底,開始回暖。” 日前,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北大教授厲以寧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對時下中國經濟提出了自己的判斷。
他對今年中國GDP達到8%上下較有信心。但同時他提醒決策者注意,經濟還沒有真正實現轉型,擴大消費難以一蹴而就,就業問題前景不容樂觀,諸多制約因素決定了中國經濟恢復的基礎還不穩固。
厲以寧指出,如果技術沒有改進,節能減排依舊,原材料消耗一如既往的話,中國經濟即便復蘇,也存在二次探底的風險。
他分析,受到世界金融危機的沖擊以后,中國的體制改革、制度調整不僅不可能止步,只會加緊推進。這包括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城鄉二元結構調整、行業壟斷體制改革、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財稅制度改革,以及加快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等等。
他還提出,“希望經濟寧可呈U形走勢。U形是底部稍微大一點,觸底慢慢起來,這就是通過轉型這個階段來完成的。”
中國經濟不一定要等美國的復蘇
《21世紀》:您怎樣看待全球經濟形勢?是否已經見底?
厲以寧:世界經濟是否見底各國情況不同,很難判斷。
全球經濟回暖,但美國失業仍然嚴重,這樣會帶來消費信心不足的問題。美國經濟是否到年底會起來?大家都希望如此,準確判斷需要年底才能做出,年底美國經濟能否回暖,要看美國就業能夠緩解到什么程度。西歐可能比美國恢復得要慢些。
《21世紀》:在這樣的國際大背景下,您對當下中國經濟形勢的基本判斷是什么?
厲以寧:中國經濟已經觸底,開始回暖。
《21世紀》:關于中國經濟復蘇的時間,人們意見存在很大分歧。有人認為中國經濟會在全球率先復蘇;也有人認為,參照以往歷史數據的規律,中國經濟通常是在美國經濟復蘇半年后才真正復蘇。您怎樣看這個問題?
厲以寧:情況變了。現在,中國經濟的復蘇不一定要等美國復蘇。
美國經濟復蘇對中國出口好轉當然有利,但也要考慮到,美國現在也在變化,消費心理、消費模式、消費習慣都會改變。他們會不會繼續購買那么多消費品,美國人的儲蓄會否增加?對中國出口來講,與過去出口同樣的東西,可能以后就沒有那么大市場了,除非你的產品更新換代很快。
同時,假定中國內需不擴大,完全靠出口,那中國尾隨美國之后復蘇倒是有可能,但現實是,中國情況在變。
《21世紀》:大家常常會提到的,是關于今年GDP保八的問題。您覺得今年GDP保八前景如何?能否真正實現這個目標?
厲以寧:我判斷,今年GDP達到8%上下是可以的。但目前看經濟恢復的基礎還不穩固。
這種不穩固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整個經濟轉型還沒有真正實現。只有經濟轉型后的復蘇才是真正的復蘇,只有自主創新基礎上的復蘇才是持續的、穩定的復蘇。
第二,中國經濟要持久發展的話,必須要擴大消費。出口可以穩住不會繼續下降,但消費不是很快就能夠起來的。即便民眾收入提高,民生問題得以改善,但社會公眾仍然會處于觀望階段,消費不會很快增長。
第三,就業問題始終是重要的。比如回鄉農民工就業問題,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達到就業年齡的城鎮人口就業問題,都需要逐步解決。不能因為就業問題讓百姓信心有影響。
要擴大消費,就業問題一定要妥善解決,因為就業是影響人們消費的最重要因素。
經濟形勢不好,就業前景不好,人們有后顧之憂,就會繼續加大儲蓄,消費就會一直起不來。現在強調通過擴大消費來帶動內需,但如果就業問題沒有很好解決,消費的比重就不可能明顯上升。
經濟U形反轉有利轉型
《21世紀》:近期一些投資分析機構紛紛調高了對明年中國經濟增長率的預期,部分機構分析師樂觀認為,中國經濟將呈現“V”形復蘇,明年4季度甚至可能達到10%的增長。您認可這種判斷嗎?
厲以寧:中國經濟不可能是V形復蘇。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經濟受到國際市場不確定的影響,出口仍在下降。同時,如果中國經濟真是下去以后很快就上來,不一定是好事。
再像以前那樣經濟不轉型我們也可以快上,國家不斷加大投資,經濟一定可以上來。上來以后是不是經濟就轉型了呢?產業就升級了?經濟增長質量就提高了?自主創新就增加了?是不是能做到?那就不一定了。如果不能做到這些,經濟很可能會呈現W形走勢。
我們不希望是這種形勢,所以寧可是U形的。U形是底部稍微大一點,觸底慢慢起來,這就是通過轉型這個階段來完成的,而這需要一個痛苦的轉變過程。
當期經濟的回暖是好事,而防止二次探底再次下滑非常重要。
《21世紀》:在您看來,經濟二次探底的風險主要在哪里?
厲以寧:假定技術沒有改進,節能減排依舊,原材料消耗依舊巨大的話,雖然復蘇,基礎是不鞏固的,還存在二次探底的風險。
二次探底的風險在于,U形過程中,經濟雖然慢慢上去,但產能過剩出現會帶來庫存增加,壓縮信貸,進行二次探底;另外一個可能性,如果產業結構沒有大的調整,大量投資上來后,銀行信貸過多,物價上漲,正在恢復的經濟就會再次下來。
所以,一定要高度關注提高經濟增長質量,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另一方面,節能減排工作不能放松。
《21世紀》:談到節能減排,在宏觀經濟已經觸底開始回暖的現在,人們重新又開始討論資源稅改革推出的時機。您怎樣看待資源稅改革的推出?現在是好時機嗎?
厲以寧:必須要認識到一點,我們這次如不能真正轉型,我們的產品是出不去的,國外會不再買你的東西的。所以資源稅的開征固然增加企業負擔,但可以迫使企業更好地繼續創新,節能減排。
《21世紀》:在現在這種宏觀經濟形勢下,是否應該加快推進包括資源稅改革在內的制度調整與變革?
厲以寧:1979年到現在的30年內,中國經濟之所以有巨大的變化、發展,首先歸功于體制的改變,也就是從計劃體制轉向市場體制。
現在,改革仍在繼續,受到世界金融危機的沖擊以后,中國的體制改革、制度調整不僅不可能止步,而且只會加緊推進。包括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城鄉二元結構調整、行業壟斷體制改革、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財稅制度改革,以及加快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等等,這些都是中國正在進行的制度調整。
制度調整從來是逼出來的,沒有19世紀后期西方各國的沖突加劇,沒有20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的沖擊,就不會有資本主義制度調整。
不改體制,制度難以維持;改了體制,制度將繼續保存下來。這就是制度調整的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