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政府日前正式批轉由青海省經濟委員會提交的《青海省化工產業調整和振興實施意見》。
“意見”提出包括鹽湖化工、有色金屬、新材料、裝備制造、鋼鐵、輕工業以及紡織業7大產業在內的發展規劃,擬定未來三年將以“背靠資源、面向市場、橫向做大、縱向延伸”為基本發展思路,加快推進工業產業的調整和振興,構建以能礦資源和特色優勢資源綜合利用為核心的特色新型工業體系。專家稱,這一思路的轉變不僅有利于推動這個“資源富省”向“工業強省”轉變,而且也將為整個青藏高原乃至西北地區的經濟發展帶來積極的影響。
“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升級,青海的比較資源優勢將會日益突出,青海工業的后發優勢也會越來越明顯。”青海省經濟委員會投資處處長喬弘志說。青海省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底,青海省的大中型企業已經達到78家。以青藏鐵路為紐帶,西寧—德令哈—格爾木新型工業帶已經成為青藏高原經濟開發的新亮點和新的經濟增長點,鹽湖化工、有色金屬和冶金等特色優勢產業已具備了相當的規模。
根據7大產業規劃,未來3年,在化工產業方面,青海將以氯的平衡和硫酸的平衡為重點,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重點發展鉀、鈉、鎂、鋰、鍶、硼為主線的產業鏈,并通過加快技術引進和自主創新,積極推進鹽湖化工與石油天然氣化工、煤化工的有機結合,發展下游產業,形成以鹽湖化工為主體、其他相關產業為支撐的化工產業集群;在有色金屬產業方面,將本著控制總量、淘汰落后、優化布局的基本原則,著力淘汰落后產能,逐步形成以鋁、銅、鉛、鋅等金屬的冶煉及延伸加工為主的高技術、多品種、低消耗、高產出的有色金屬產業展新格局。
鋼鐵工業將主要依托境內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豐富的鐵礦資源及現有的鋼鐵產業技術和人才等基礎,加快建設百萬噸不銹鋼生產基地,并適度擴大鋼鐵生產規模,做專、做精、做強特鋼產業;新材料產業則依托現有的產業基礎和青海在電力、能源上的比較優勢,以電子材料、新型合金材料和化工材料為主要發展方向,力爭到2011年實現50億元以上的產值。
此外,在輕工業和紡織工業方面,今后3年青海將拓展區域特色農牧資源優勢,重點發展農畜產品精深加工、中藏藥和藏毯、民族服飾以及民族宗教用品等行業,力圖在3年內使輕工業和紡織工業的產值分別達到55億元和20億元以上。
“與以往不同,這次出臺的7大產業實施意見,綜合考慮了資源環境和市場需求,對眾多行業發展規劃都遵循一個總量控制的原則,力求實現產業平衡,比如,鉀肥的生產規模將控制在400萬噸,碳酸鋰的生產能力就控制在4萬噸。”喬弘志說。(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