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通過研發生物法丙烯酰胺晶體生產技術,迅速成為國內丙烯酰胺行業的龍頭企業,并在全球最早生產生物法丙烯酰胺晶體,這就是江西昌九農科化工有限公司。
沒有把握的創業之路
1995年,懷揣著一個拳頭大小的菌種瓶,涂惠民回到了家鄉南昌創業。
“與其說是創業,不如說是碰運氣!”提起當年的情形,涂惠民不無感慨。“當時我們從上海購回的,其實只是實驗室的一種名叫諾卡氏菌的中試菌種,能否產業化,心里一點把握也沒有!”
如今,涂惠民可以把握十足地說,利用自主研發的微生物催化工藝,他們生產的丙烯酰胺產品在國內市場的份額穩居第一。不僅如此,該產品質量達到或超過國際水平,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二個利用微生物法實現丙烯酰胺生產工業化的國家。
“從一個菌種到一個產業化的產品,通常需要十幾年的時間,比如常見的味精、酒精等。而利用諾卡氏菌工業化生產丙烯酰胺,我們只用了3年時間,還形成了一整套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創新體系。創新,讓我們嘗到了實實在在的甜頭。”涂惠民說。
讓“異想”成為現實
“目前,國際上生產丙烯酰胺的工藝,主要有化學法和微生物法兩種。作為第三代技術的微生物法,因其原料轉化率高、能耗低、污染少等特點,是當今最先進的生產工藝。”江西昌九農科化工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黎常宏介紹說。公司成立之初購買的“菌種”,實際上是一種微生物水劑中試技術,雖然技術領先于化學法,但存在一個缺陷——產品的“水劑”形態大大增加了運輸難度和成本。
有沒有可能把“水劑”產品變成品質好、成本低的固體呢?黎常宏告訴CCIN記者,要得到固體產品,一個最經濟的方法就是通過加熱把水蒸發掉。但丙烯酰胺是熱敏性物質,一旦超過35°C就極易聚合變質,不少專家甚至認為,實現丙烯酰胺晶體化的想法,無異于“異想天開”。
“為了企業發展,我們別無選擇。不攻克這個技術難題,公司根本無法參與市場競爭。”涂惠民坦言。當時公司成立不久,資金、技術都是無法回避的難題。
“慶幸的是,在各種困難面前,我們沒有放棄,并最終堅持了下來。”涂惠民說。經過多方合作,昌九農科在1998年生產出世界上第一批生物法丙烯酰胺晶體,并成功申請了2項專利。經過檢測,昌九農科的丙烯酰胺晶體不僅減少了耗材,消除了固體廢棄物排放,產品純凈度還有所提高,多項技術指標超過了國外進口產品。
依靠自主創新,昌九農科生產的丙烯酰胺晶體在市場競爭中保持絕對優勢,不僅迫使國外產品基本退出國內市場,還因質優價低在國際市場被廣泛認可。目前該公司已形成年產6.5萬噸丙烯酰胺的生產能力,按照規劃,到2012年將達到年產10萬噸的生產能力,成為在亞洲乃至全球有影響的大型丙烯酰胺生產企業。
打造持續創新的能力
正當昌九農科化工發展步入發展快車道時,“李鬼”產品出現在市場上。原來,公司一名高層技術人員跳槽時帶走了部分專利技術,并在外地辦起了工廠。
“出于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我們到法院起訴,最后官司打贏了。但因為種種原因,對方企業并沒有停止生產。好在公司在此后的幾年里又不斷研發出更新的技術和設備,這些創新成果使昌九農科在市場競爭中繼續保持了成本與質量上的優勢,而缺乏后續技術支撐的那家企業迫于成本壓力,在勉強維系一段時間后不得不宣告倒閉。這件事讓我們真正意識到‘創新無止境’的含義。”涂惠民告訴CCIN記者。
近年來,昌九農科不斷加快自主創新步伐,先后建成了國內首套微生物法丙烯酰胺萬噸級工業化裝置,成功開發出水合反應使用氨冷卻技術、晶體離心脫水技術等十多項自主技術,持續創新為企業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