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70年代初,為了解決人民群眾的吃飯穿衣問題,中央決定從國外引進化纖和化肥的成套技術和設備。
1972年1月22日,《關于進口成套化纖、化肥技術設備的報告》由當時的國務院業務組李先念、華國鋒、余秋里三位中央領導同志署名上報,2月5日,周恩來總理很快作了批示并呈毛澤東主席和其他中央領導圈閱。隨后,化肥成套設備引進工作便進入了組織實施階段。
湖北省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國主要的糧棉集中產區。當時全省只有一些小型化肥廠,全省化肥年產量僅50多萬噸,遠遠不能滿足農業生產需要。為此,省里經多方努力爭取,終于獲得原國家計委批準,將計劃引進的13套大型成套化肥裝置分配給湖北一套。
籌建工作開始時進行得還比較順利。1973年6月份,當時的燃化部在北京召開了湖北、河北、山東、安徽和廣東5省進口化工裝置建設座談會。會上決定:考慮到湖北省磷礦資源比較豐富,同意在湖北省建設一座年產30萬噸合成氨和相應的硝酸法生產氮磷復合肥的裝置;同意湖北提出的廠址選定在武漢市以東鄂城縣境內的聞家灣、劉家堰一帶。
然而,在緊接著的1973年7月至1974年6月這一年的時間內,因當時的國家計委和燃化部對分配給湖北省的化肥裝置相關方案遲遲不能確定,湖北省兩次上報的《時間任務書》和《大件運輸方案》均未獲批復。這使得湖北省的建廠籌備工作基本處于停頓狀態。
造成當時這種狀態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待建新廠產品原定為復合肥,后改為生產尿素。
因湖北省磷礦資源豐富,原本確定分配給湖北省的是一套氮磷復合肥裝置。但隨后情況發生了變化:1973年8月下旬,由日本東洋工程公司邀請法國、挪威兩家公司的技術人員來廣州就復合肥問題和中方進行技術交流。日方人員對中方先后選送的湖北鐘祥王集、開陽兩礦的磷礦石進行化驗分析后,認為主要是鎂含量太高,制造復合肥有困難。對此,國務院有關部委經過多次研究,決定取消原定分給湖北省的復合肥生產裝置,改為生產尿素,并于當年10月19日口頭通知湖北省。
第二個原因是待建新廠生產原料原定使用天然氣,后定為使用輕油過渡。
當初從國外引進的一批化工裝置,與外商的合同是以天然氣為原料。為此,國務院決定開發四川省的天然氣,用管道經湖北省送到上海市,這樣,湖北省的建廠用氣問題將可以順利解決。1973年6月,當時的燃化部因考慮到天然氣管道鋪設工程的艱巨,為確保湖北化肥廠建成后能及時投產,故決定采用輕油過渡,待天然氣送到后再改用天然氣。
而4個月后,國家各有關部門商討決定:用輕油過渡有一系列問題不好解決,同時又非長遠之計,將來還得改用天然氣。遂決定湖北這套裝置不搞輕油過渡。
1974年3月,湖北省代表在關于建設湖北化肥廠的座談會上發言,堅持要求先用輕油過渡。同年4月,輕油過渡方案終于獲得通過,同時決策部門建議湖北省把這套裝置放在宜昌。
湖北省采用輕油過渡方案的《設計任務書》隨即獲得正式批準。至此,湖北化肥廠從最初以天然氣為原料生產復合肥,廠址定在武漢,最后一波三折,改為以石腦油為原料,生產尿素,廠址定在宜昌。
直到1977年,終因探明四川省天然氣的儲量有限,不可能輸出外省,原化工部才正式決定湖北化肥廠此后的生產立足以石油為原料,并批準在原有技術改造的基礎上,相應擴建“氣改油”工程。
1979年8月10日,湖北化肥廠生產出合格尿素,裝置實現化工投料一次試車成功,并開出了同類型化肥裝置的最好水平。[作者為中國石化湖北化肥(原湖北化肥廠)辦公室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