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筆者在一家化工企業了解到,在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下,一些用于生產的大宗原材料價格幾乎處于歷史最低點,該企業抓住時機大量購進和庫存原材料、大量生產和庫存產品,他們認為隨著經濟轉暖,產品價格上升,企業效益會由此直線沖高。面對筆者疑惑,企業認為,如此“合理庫存”,才能贏得創效之先機。
實際上,筆者并不茍同。大凡企業的經營者,無不知道庫存過剩是何等可怕。那種因為庫存過剩造成經營艱幸、走投無路的事例很多。
但是,那此吃過庫存過剩的苦頭,提起“庫存過剩”就不寒而栗的經營者卻對“合理庫存”的提法毫無反感。假如有人說合理庫存的標準應該是一個月的銷量,他們會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而當實際庫存愈來愈多,達到數月的產量銷不走或原材料一年多都用不掉,公司資金周轉發生困難時,他們才如夢初醒。然而,事已至此時,再去急著降庫存,也是積重難返了,企業由此明虧、暗虧,結果都是個“啞巴虧”。
為什么非要保留庫存或者說可以稱為“合理”的一定庫存數量,其判斷理由究竟是什么?為什么不能認為:沒有庫存,一身輕松,那本是最佳經營狀況呢?
在產品短缺,需大于求的時代,生產越多賺得越多,幾乎是篤定的。所以可以大搞“快干多產”。而今天則完全不同了。科技發展如此迅速,新產品轉眼間就取代了舊產品,一時銷不掉的產品,必然失去競爭力,在其他廠家競相降價攻勢下會輸得落花流水。
生產越多,成本越低,利潤越高,在今天激烈競爭的時代是一個錯誤的觀念。如果加上一個前提,限制造出來的東西能夠全部賣掉,那么這個想法還算是有點道理。現在市場不同了,就算是某種產品按廠家制定的希望價格賣得出去,難道它能保持價格不變嗎?即使它一時暢銷,由于大量生產,過剩生產必然接踵而至,其糟糕狀況可想而知。
但是有些產品具有季節性,無論如何非要一定的庫存不可,這種狀況另當別論。所以,可有可無的庫存和非有不可的庫存意義是不同的。
為什么暢銷產品庫存還增加?產品暢銷,庫存應該減少才對呀!目前,這是一般的公司里的確不可思議的現狀,銷售額上升,庫存增加,利潤也多少有所增長。與此同時,銀行貸款也增長,更令人不可思議是對這種狀況誰也不會感到有問題。
要解決這個問題,是要深入研究市場,限量生產,只生產賣得掉的產品,絕不生產賣不掉的產品,在一定限量下降低生產成本,以銷定產,改變以往“產供銷”為“銷供產”,減少庫存,盤活資金,使生產的資金流通加快,與市場供求關系協調一致,順水行舟開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