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2月26日,在被譽為我國西部“聚寶盆”的柴達木盆地西臺吉乃爾鹽湖湖畔,青海中信國安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今年碳酸鋰產量已達到5000噸,這不僅意味著中國沖破了少數國際鋰業巨頭的市場打壓,也標志著中國在鹽湖新能源材料開發中躋身世界先進水平。
碳酸鋰作為鋰產品中最重要的一種,被許多國家視為重要的戰略資源。奧巴馬總統上臺伊始,就將鋰定位于與石油同等重要的美國國家戰略物資。使用碳酸鋰制成的錳酸鋰由于具有零污染、重量輕、電化學性能好等特點,被認為是目前最適合做汽車動力電池的原料。全球主要的汽車生產商一直在進行電動汽車的技術研究,并已取得較大突破。隨著電動汽車市場的不斷成熟,業內人士預計,碳酸鋰市場需求將會出現爆炸性的增長,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生產碳酸鋰有礦石提鋰和鹽湖提鋰兩種方式。礦石提鋰技術較為成熟,但我國礦石提鋰長期依賴從澳大利亞進口鋰礦石,生產成本較高,每噸超過3萬元。此外,隨著鋰礦石資源的逐步枯竭,利用鹽湖鹵水生產碳酸鋰將成為必然。
中信國安集團公司副總經理楊建元表示,多年來,全球碳酸鋰市場呈現寡頭壟斷格局,三大鋰鹽生產商智利SQM公司、德國CHEMETALL公司、美國FMC公司依靠自身強大的資源、技術及資金優勢,牢牢控制了全球碳酸鋰產品及下游高端鋰產品的市場和價格。據統計,目前全球碳酸鋰產量每年約為10萬噸,其中70%以上是由這3家公司生產的。
目前,我國碳酸鋰年產銷量約為2萬噸。但由于我國鋰電池產業的高速發展以及鋰產品應用領域的不斷擴大,對碳酸鋰的需求量每年正以超過10%的速度遞增。然而,國際碳酸鋰市場的高度壟斷,導致近年來我國碳酸鋰市場價格大起大落,完全受控于人。
1998年,以智利SQM公司為首的廠商以每噸折合人民幣9900元的價格進入中國市場,當時國內的價格為每噸35000元人民幣,國內十幾家生產企業很快倒閉,最后只有兩家勉強生存。近日,國際主要鋰鹽生產商再次宣布降價20%,以此進一步打壓中國企業,加劇這一市場的壟斷地位。碳酸鋰價格大起大落,給中國碳酸鋰產業造成了極大沖擊。
“青海中信國安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碳酸鋰年產能達到5000噸,成為中國第一、世界第四大鹽湖碳酸鋰生產企業,這不僅意味著中國沖破了少數國際鋰業巨頭的市場打壓,實現了鹽湖提鋰的工業化生產,也標志著中國在鹽湖新能源開發中躋身世界先進水平。我國鹽湖鋰資源主要分布在青海和西藏。西部大開發以來,以中信國安、西部礦業為代表的企業已在青海省柴達木地區西臺吉乃爾鹽湖成功解決了高鎂鋰比鹽湖提鋰這一世界性難題。”青海省科技廳廳長解源說。
解源認為,鹽湖鋰業開發的突破,對于整體推進中國的鹽湖資源綜合開發也將產生推動效應。當前,在完善工藝、進一步增加碳酸鋰產能的同時,加強科技研發、盡快推出鋰鹽的下游終端產品、加快產業延伸已經成為鹽湖鋰業開發的重中之重。
就在第5000噸碳酸鋰產品下線的當天,經國家發改委批準,設在青海中信國安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鹽湖資源綜合利用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也正式成立。該中心的成立就是要解決青藏高原鹽湖開發的技術難題,進而實現延長鹽湖產業鏈、實現開發產品高值化和為資源可持續利用提供產業化技術成果。
青海中信國安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宏燦等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對有實力的開發企業給予產業政策和信貸資金支持,扶持他們以鹽湖鋰開發為突破,加快推進我國的鹽湖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綜合開發利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