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目前廣東省的氣源規劃,中海油的確比較占優。”12月30日,廣東省油氣商會燃氣部部長莊榮金對本報記者表示。
12月28日,中海油珠海深水工程基地正式開工,計劃2010年建成,通過高欄港陸上終端與珠海LNG項目、深圳LNG項目等聯網以配合中海油在南海深水區建設400億-500億立方米天然氣生產能力。
“以此項目為起點,中海油將在珠海開啟一系列項目,包括荔灣3-1油田開發建設、啟動LNG戰線、LNG汽車等項目。未來幾年,中海油將在這里投下300億-500億元。”中海油總經理傅成玉當日在奠基儀式上表示。
搶占制高點
據記者了解,該深水工程基地項目由中海油旗下上市公司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海油工程,600583.SH)投資建造,首期投資額約10億元,占地約295萬平方米,主要從事生產儲卸油裝置、深水浮式平臺、半潛式鉆井平臺、半潛式鉆井船、組塊及模塊等深水海上油氣田設施的建造以及新產品研發制造、深水船隊補給支持等。
“建成后將成為大型深水海洋工程基地,為加快公司儲備深水油氣田開發能力和搶占南海深水油氣田資源提供有力支持和重要保障。”海油工程12月29日公告稱。
目前,海油工程在山東青島、天津濱海新區以及廣東惠州等地擁有海洋工程制造場地。其中青島基地年鋼材加工能力達20萬噸以上,而天津臨港工業區和珠海深水工程基地正在建設中。
事實上,自12月9日宣布在中國南海深水區發現流花34-2氣田后,中海油動作頻頻。
12月16日,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宣布,母公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簡稱中海油)已與英國天然氣國際有限公司(即BG集團)就63/16區塊簽訂了石油產品分成合同;12月28日,中海油珠海深水工程基地也宣告正式開工。
“這一系列的動作足以顯示中海油企圖鞏固其在廣東天然氣老大地位的野心。”莊榮金表示,與海上油田的開發相類似,中海油對氣田的開發也會采取與國外大型石油公司合作的方式,“在氣田上就與哈斯基石油公司合作。”
而對于具體的合作模式以及利益分成,中海油有關方面在30日以“信息敏感不方便透露為由”委拒記者采訪。
但一位中海油總部知情人士29日晚向記者坦承,淺水區域的油氣資源已開發得七七八八,中海油只能夠往深水去發展。他透露,“對于上游氣田開發,一般由有限公司負責,由于涉及到技術以及利益分成,所以集團都盯得很緊,不允許私下向外透露。”
“中國的石油公司在500米以上的深海油田勘探上跟國際先進水平還是有一定差距的,這就是為什么會出現那么多PSC合同的原因。”一位不愿公開姓名的業內人士對記者如是解釋。
所謂的PSC合同(即PRODUCTION SHARING CONTRACTS)是指雙方通過談判確定產量分享比例的產量分享模式,一般來說開發成本越高的公司分享的比例也越大。
而12月16日中海油與BG集團簽訂的合同規定,在勘探期內,BG集團將在63/16區塊(南海西部海域的瓊東南盆地)進行三維地震數據采集,并鉆探初探井。BG集團將在勘探期內承擔100%的勘探費用,而中海油將有權參與合同區內任一商業油氣發現最多51%的權益。
逐鹿廣東天然氣市場
“目前天然氣在全國一次能源消費比例中只占到3%,中國未來要提高到10%,這將是一個非常具有潛力的市場。”莊榮金說。
而按照廣東省發改委的總體規劃,至2020年間廣東省將形成包括珠三角、粵東、粵北、粵西在內的四大區域管網,形成覆蓋全省的天然氣主干管網約3200公里,工程總投資約460億元,年銷售收入預計1500億元。
巨大的市場潛力引起了三大石化巨頭的注意。據莊榮金的介紹,目前除了在深圳大鵬灣的LNG項目以外,中海油在粵東、粵西以及南海均設有LNG接收點;而中石油除了西氣東輸二線項目外,還在深圳建網;中石化也企圖通過川氣入粵項目來分一杯羹。
而中海油副總經理周守為之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南海荔灣3-1將于2012年年底或2013年初投產,遠期一年可出產35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這個量是整個“西氣東輸”的3.5倍。
“以量來衡量的話,中海油還是占據廣東絕大部分氣源。”莊榮金認為,中石油西氣東輸二線工程目前東段(至廣州)至少要到2011年底方開通,而中石化的川氣入粵計劃在量和時間表上都暫未確定,這給中海油進一步鞏固廣東天然氣市場騰出了時間。
2009年第三季度,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在中國海域的天然氣日產量達450.1百萬立方英尺,其中在南海東西部的日產量就達362百萬立方英尺,天然氣的實現價格為3.93美元/千立方英尺,同比上升2.8%。
更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3月28日,中石化、中海油與粵電集團按照3∶4∶3的股權比例合組廣東省天然氣管網公司,負責廣東省省級天然氣主干管網的建設、運營和管理,當時被指大有聯袂抗衡中石油之意。
對此,莊榮金表示,未來中石油也將會參股廣東省天然氣管網公司,“作為重要的氣源供應商之一,管網公司不可能讓中石油缺席”。而對于未來中石油將以何種方式進入管網公司,莊榮金表示,坊間盛傳的說法是按量來確定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