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煤炭大整合之后,山西的另一支柱產業焦炭也將迎來整合潮。
山西環保廳一位官員3月15日告訴本報記者,由該廳起草的焦化企業整合和產能淘汰等配套方案已進入征求意見階段。
與此同時,山西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下稱“經信委”)也出臺了類似文件。根據規劃,今明兩年,山西省將通過淘汰落后焦化產能保留焦化企業150家,總產能控制到1.4億噸,到2015年,全省保留骨干焦化企業60家,總產能控制在1.2億噸。
上述環保廳官員介紹,山西省已經要求把淘汰落后任務和企業控制數落實到具體企業,并利用政策、市場準入、環保等措施進行淘汰,引導焦化企業兼并重組。
中國焦炭協會也告訴本報記者,該協會已要求山西焦化協會在今年5月份提交該省焦化企業整合方案與具體思路。
重組“第二波”
2009年,山西拉開了淘汰年產30萬噸以下小煤礦的煤炭重組大幕,頗受市場矚目。
據公開信息顯示,山西目前約有270余家焦化企業,總產能接近1.6億噸。多年以來,山西焦炭產量分別占全國產量的40%和全球焦炭產量的18%,其中出口量占全國焦炭出口總量80%和全球焦炭市場交易量48%。
“我剛從山西調研回來,不少小型焦化企業停產一年多。”中國焦炭協會秘書長楊文彪告訴本報記者。
山西焦化協會相關人士也告訴本報記者,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給山西焦化行業帶來的困局仍未完全緩解,經營形勢仍然嚴峻。“目前山西地區焦化企業限產力度達到50%-70%。”
“整合已成各方共識,這是扭轉焦化企業多而不強困局的必然選擇。”楊文彪說。
據了解,作為繼煤炭重組之后的“第二波”產業大調整,此次焦化業重組依然以政府主導為主。但在具體整合方案上卻有不同思路。
一位熟悉山西焦化行業的人士告訴本報記者:“各政府主管部門以及焦化協會在推進焦企整合的思路不是很統一。”據了解,山西省發改委和山西焦化協會傾向于先組建國有大集團,再以此為平臺重組民營焦化企業;而山西省經信委傾向于“多強并立”的方案。
實際上早在2009年6月,本報記者就獲悉,山西焦協正在推山西9家國有焦化企業合并為1 家的方案,目的在于組建山西省第一家產能超千萬噸的焦化“巨無霸”,組建完成后這家焦化巨頭總產能將達到1245萬噸。
據了解,除上述提及的9家國有焦化企業外,山西還有260多家民營焦化企業。其中,這9家焦化企業總計產能僅占全省的15%,而余85%的市場份額為民營企所占據。
山西焦協秘書長、山西省焦炭集團副總經理張崗峰此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國有企業整合完成后將發揮大集團優勢,通過兼并、重組、收購、托管等形式對民營企業進行重組,形成更大的產業體加速整合民營企業。”
山西焦協甚至建議大集團組建后將銷售都放到焦協組建的交易中心進行,以此來提高議價能力。
但這個整合思路并沒有得到山西省政府高層的支持,“省領導傾向于山西經信委的方案,不想 ‘一家獨大’。”據本報記者了解,山西省政府欲復制煤炭大整合的成功經驗,以此來推進山西省焦化企業的兼并重組。
據了解,山西省相關部門已經制訂出一個類似初步規劃的方案,具體是以現有規模較大的企業,不分所有制,主要包括美錦集團、山西焦化集團、太原煤氣化集團、太化集團等為基礎,通過收購等手段,組建5家千萬噸級和10家百萬噸級焦化集團。
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專家對本報記者表示,實際上,焦化行業與煤炭行業的發展基礎是不一樣的,是否能采用煤炭整合模式有待商榷。
首先,焦化行業沒有像煤炭一樣有占主導地位的五大煤炭集團,相反,國有焦化產能僅占全省產能的15%;其次,煤炭市場好、盈利能力強,大企業對兼并小企業動力較強,而焦化企業大部分企業虧損,整合更需行政力量推動;第三,目前的整合方案得更多依靠排名靠前的民營企業,但民營企業并沒有像五大煤企那么強的財力和人力。
200余家焦化企業末路
本世紀初,由于焦炭本身的稀缺性、國內外需求旺盛和上游原料焦煤價格的不斷攀升,山西涌現了諸多“焦炭大王”,山西焦化項目投資也在狂飆。有數據顯示,2003年度山西焦炭生產能力已突破8000萬噸,當年新增焦炭總量達2800萬噸,在建項目超過5000萬噸。這尚未包括蜂擁而起的非法“土焦”。
大量過度和重復投資也埋下了隱患。相關報告指出,山西焦化企業正受制于“三座大山”:上游截擊(焦煤高價),下游圍堵(鋼企壓價),處在產業鏈中端的焦化企業在價格起落之間,利潤空間不斷收縮。
來自山西省焦化協會的數據則顯示,由于焦化行業過度投資導致的散、亂、多,山西焦炭價格與歷史高價相比,已幾近腰斬。
山西省焦化協會提出,在“三座大山”壓力之下,2010年焦化企業在堅持減產限產、以銷定產、降低生產成本,保持適當銷售利潤、扭虧增盈的同時,必須加快產業鏈整合,加快與上下游行業的聯合重組,打造穩固的煤焦供應鏈,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而楊文彪則指出,山西此前進行的煤礦整合已打亂了焦化企業的供應渠道,同時,經過整合之后,煤炭資源基本掌握在少數大型煤企集團手中,市場控制力和議價能力極強,導致獨立焦企談判能力相對減弱。
“當前是加快山西焦化企業整合的最好機遇,企業為應對危機合并愿望比較強,而原有的成本優勢和政策優勢的喪失,也倒迫企業加速聯合。”山西焦協一位人士如此認為。
據楊文彪介紹,“山西已出現了一家企業兼并四五家焦化企業的情況。”按照最新制定的目標,現有的200多家焦化企業將難逃被吞并和取締的命運。
本報記者了解到,山西省經信委出臺的名為《各市分階段焦化產能淘汰量和焦化企業保留戶數》的文件稱,此次大整合在關停兼并200多家焦化企業的同時,將淘汰落后產能4000萬噸,其中大同、朔州被要求完全退出焦化行業。
具體辦法是以產能置換形式做大做強保留下來的焦化企業。山西省經信委還配套出臺了《山西省焦化企業產能置換管理辦法》,“產能置換可以在全省范圍內進行,跨市置換。”
“產能置換了,那資產怎么辦?”楊文彪認為,以山西目前僅有的措施還很難順利推進焦化企業的重組。資產處理是企業兼并重組最核心的部分,如果僅進行產能置換,那退出的企業誰來補償?資產怎么處置?“虧本的生意誰都不愿干。”
而除了焦化企業本身的兼并重組外,山西經信委還希望利用煤礦資源整合契機,促進煤焦聯合。山西焦化協會也認為應以資源和產權為紐帶,通過產業聯系、企業重組等方式,加強鋼鐵企業、獨立焦化企業與煉焦煤生產、加工企業之間的多途徑聯合。
對此,楊文彪認為,如果能實現煤焦鋼整合,山西將能把資源優勢和加工優勢轉變為市場優勢。同時,他希望山西焦化企業在整合大集團的同時,要做好市場定位,在能源產品出口政策收緊的情況下,要專注于國內市場。
他指出,山西焦化企業的市場空間在于國內沒有配套焦化產能的鋼鐵企業。近年來,大部分鋼鐵企業紛紛建立自己的焦化廠,使得山西焦化產量占全國比例逐年在下降,到2009年,山西焦炭產量的全國總產量比例已由原先的40%下降到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