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撰文稱,中海油(Cnooc)與阿根廷的Bridas合作有一個耐人尋味的意外結果——它令這家中國公司成為BP(英國石油)的合作伙伴。
中海油和BP都將持有Pan American Energy的股份——目前BP和Bridas分別持有這家阿根廷合資企業60%和40%的股份。
這是導致西方企業與中國國有石油集團開展合作的最新交易。
荷蘭皇家殼牌(Royal Dutch Shell)與中石油(PetroChina)聯手競購澳大利亞Arrow Energy天然氣公司;預計法國的道達爾(Total)將與中海油合作開發英國圖洛石油公司(Tullow Oil)在烏干達的資產;BP已經與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CNPC)建立了合作關系,以共同開發伊拉克龐大的魯邁拉(Rumaila)油田。
每宗交易的背景都有所不同。例如,在技術上簡單但存在政治和安全風險的伊拉克,與中國合作為BP帶來了重要優勢。IHS Global Insight的塞繆爾??西斯扎克(Samuel Ciszuk)表示,CNPC帶來政治影響力(因為它是國有企業),以及“廉價的技術熟練工人和在低利潤率項目的投資意愿”。
然而,盡管這些合作的動機各有不同,但背后往往有一個共同的抱負:西方企業希望構建各自與中方的關系,以確保進一步進入中國市場。
BP、殼牌(Shell)和道達爾等大型國際石油集團——更不用提美國的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和雪佛龍(Chevron)——面臨著一個根本問題:它們的核心市場正接近成熟。
發達國家支持的智庫——國際能源機構(IEA)估計,從現在到2030年,即使沒有任何新政策措施鼓勵提高能效或采用生物燃料,美國的石油需求平均每年也將下降0.7%。
在歐洲富裕國家,石油需求預計每年下降0.4%;日本則預計每年下降1.8%。
與此同時,國際能源機構的最新石油需求月度數據突顯了中國市場的活力。數據顯示,1月份中國的表觀需求“令人吃驚地”增長28%,這推動美國原油價格在上周五一度升至每桶82美元上方。國際能源機構預計,如果政策不變的話,中國石油消費將每年平均增長3.3%。
面對上述前景,西方企業的選擇不多。它們正在打造生產和交付天然氣的業務部門,因為發達國家對天然氣的需求仍可能增長。
它們可以專注于業務“上游”的勘探和開采部分——這已經是規模最大、最有利可圖的部分,并爭取成為中國和其它新興經濟體煉油廠和經銷商的供應商。然而,逾一百年來,它們的業務模式一直建立在一體化的基礎之上:控制整個價值鏈——從尋找石油,到向消費者交付成品油。
如果這些企業脫離一體化模式,就會使自己更加依賴石油和天然氣價格,從而承擔盈利波動上升的風險。
鑒于中國本身已經擁有了CNPC/中國石油、中石化(Sinopec)和中海油這三家成功而雄心勃勃的大型石油集團,西方企業的主要問題在于,它們要找出自己有什么恰好是中國需要的。
其中一個可能是技術,比如開發中國“非常規”天然氣儲藏所需的技術,這些項目需要特殊技術才能具有商業可行性。另一個可能是參與石油和天然氣開采。
作為交換,中國企業希望增加自身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這是西方企業仍可提供的資產。如果西方企業要想更多地進入中國,或許只能以讓中國企業參與未來開采作為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