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7年,保定市就提出了建設“太陽能之城”的口號。今年3月,CCIN記者一踏進保定高新區,就發現所有路口的交通指揮信號系統全部采用了太陽能。據保定市發改委負責人介紹,目前保定市區大部分公共場所、生活小區、旅游景區都進行了太陽能應用改造。這一切彰顯出保定以太陽能為主的新能源產業的雄厚實力。
保定市在2006年首次提出建設“中國電谷”的概念,并以太陽能、風能等為代表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設備產業作為三大戰略支撐產業,新能源企業大都集中在保定高新區內。CCIN記者將采訪的第一站選在了英利集團。
英利集團宣傳部的李偉向CCIN記者介紹了“熊貓計劃”。所謂“熊貓計劃”,就是英利集團與歐洲著名研究機構——荷蘭國家能源研究中心等簽署的N型高效電池研發合作項目。該項目于去年6月底順利進行了實驗線試產,去年9月,“熊貓計劃”邁出了里程碑式的一步——電池轉換效率超過18%,并將在300兆瓦“熊貓”單晶完整產業鏈擴產項目上規模化生產。
從廠區出來,CCIN記者走進了英利集團太陽能應用研究院。在這里,CCIN記者看到了多達近百種太陽能應用科技成果。有用于軍事領域的太陽能無人飛機、背負式單兵野戰光伏供電系統;還有用于民用的便捷式太陽能家用冰箱、太陽能多功能手電筒、臺燈、電動自行車等。依靠對光伏太陽能完整產業鏈的整體技術優化和關鍵環節的技術創新,英利大幅度降低了光伏發電的成本,使每度電成本低于1元人民幣,為太陽能商品化創造了條件。
作為新能源的代表,風電是另一種備受關注的新能源,風電設備及系統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就落戶在保定。據保定高新區管委會梁田介紹,該實驗室依托國電聯合動力技術有限公司建立。這家公司是國內風電整機五強之一,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1.5MW風機制造技術。
在風電領域,保定高新區不僅擁有國電聯合動力這樣的風電整機制造商,還擁有20多家風電設備及相關企業。中航惠騰風電設備股份有限公司自2001年開始開發制造系列化的風力發電機組風輪葉片及相關的各種復合材料產品。依靠技術創新,中航惠騰目前已發展成為國內最大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風電葉片制造商,葉片規格覆蓋600kW到1.5MW的全部葉型,占國內市場40%以上的份額,產品應用于全國30多家大型風電場。
中航惠騰、國電聯合動力、惠德風電、天翼、華翼、中科宇能、天威風電……保定高新區風電領域的多家企業形成了覆蓋風電整機組裝、葉片、控制系統及相關配套產品的風電設備產業集群和較為完備的風電產業鏈條。
梁田給出了這樣一組數據:2009年,盡管受到經濟危機的影響,“中國電谷”依然實現工業總產值 320.6億元,同比增長25.9%;出口創匯12.4億美元,同比增長26.1%。高新區通過大項目拉動,龍頭企業帶動,以光電、風電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的規模優勢和集群優勢進一步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