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國家發改委等四部門《關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的意見》(下簡稱《意見》),在業界引起廣泛關注。然而,《意見》發布一個多月后,5月中旬記者在采訪調查中卻發現,作為能源資源消耗的重化工大省山西,盡管各界都認為合同能源管理是件好事,但推廣情況卻不容樂觀。
今年4月6日《意見》出臺后,山西省經信委迅速組織力量,對全省已經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企業、中介服務機構、銀行支持力度展開了全面摸底調查,預備制定該省的鼓勵措施。據估算,目前全國節能服務市場規模約1000億元,未來幾年內增速有望保持30%~40%。“山西發展合同能源管理未來的容量有多高雖然難以計算,但潛力之大不容置疑。運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客戶可以沒有投資風險地節能減排,即零投入,這是客戶節能減排的原動力。”省經信委的一位負責同志這樣告訴記者。
記者在采訪時了解到,通過政策支持、資金引導、宣傳推廣等措施大力推廣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應用,為實現節能減排目標發揮著積極作用。引進國際專業節能服務公司,積極探索合同能源管理這一國際流行的節能融資和服務模式,這是山西省政府提出的一個節能降耗新思路。
“我公司正與一家國際公司就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進行切磋,一期調研了電器節能和余熱回收情況,現在節能服務公司正在我廠進行二期調研。”山西焦化集團有限公司生產技術處處長王雙全介紹說。
“山西省政府‘十一五’期間給焦化公司確定的節能目標是9.6萬噸標準煤,現在已完成目標任務的132%。”王雙全說。短短幾年,該公司花在節能減排上的錢已經超過3.7億元。在了解到合同能源管理的優點后,山西焦化已經積極與節能服務公司聯絡,以尋求更大的節能效益。
盡管通過企業與節能服務公司合作,合同能源管理可以實現“雙贏”,并且這種模式在國際上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目前引進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山西企業卻鳳毛麟角。
作為重化型和資源型經濟的大省,專家們普遍認為山西省應該是發展合同能源管理機制的熱土,可當記者采訪調查后卻發現,合同能源管理在山西化工企業推廣較難。為什么“叫好不叫座”?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理念難突破。合同能源管理在中國推行不久,在歐美則已盛行多年。由于接受節能改造的單位不用投入任何費用,卻能帶來雙贏結果,合同能源管理被稱作“不花錢的節能”。經過測算,合同能源服務企業要收回成本,分成比例應達到70%,這也是國際慣例。但不少單位,現行管理體制中還殘存著不少計劃經濟痕跡,制約了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推廣。如僅僅為了顯示“國有”強勢地位,非要在分成上占大頭,如此,“雙贏”就成了一句空話。
二是誠信難保障。合同能源管理項目在化工企業實施往往是初期投資大、成本回收時間長,期短則一年,長則三五年,期間企業生產狀況有不確定性,風險較其他行業大。因此,有些企業負責人不愿在自己有限的任期內搞節能。節能服務公司也擔心如果遇到不誠信的客戶,巨額投資可能就血本無歸。
三是政策難落實。現在相關政策的激勵力度不夠,標準體系不盡完善,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們的積極性。合同能源管理公司一般都是規模小、資產少的服務型企業,資金壓力大,必須借助銀行融資。在發達國家,合同能源管理企業的節能投資大都源于貸款。但在我國,中小企業的貸款難、擔保難是老問題,合同能源管理公司也不例外。
山西省政府和企業界人士紛紛表示,當前,解決合同能源管理在能源化工大省推廣難的問題,關鍵是要在健全相關法規的同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如扶持幾家節能監測中心,建立節能服務產業投資基金等等。只有調動起各方的積極性,形成合力,才能使其“叫好又叫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