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光伏產業迅猛發展。現在國內涉及太陽能的生產企業已達3000多家。其中,包括500多家光伏企業和研發單位,多晶硅材料企業近30多家,相關從業人員超過10萬人,有境外上市光伏企業11家和國內上市企業12家。國內光伏產業呈現遍地開花之勢,但是由于核心技術嚴重缺失,國內光伏企業賺取“加工費”的角色并未得到根本改觀,特別是,多晶硅行業仍在吃核心技術缺失的虧。
金融危機已吃虧
上一波金融危機的爆發無情打亂了國內光伏產業迅速發展的步伐,國外市場需求大幅萎縮,導致國內多數光伏企業瞬間崩塌。而在這一時期,國內有上千億元資金涌入這個光伏產業,中國企業付出了慘重代價。國內企業巨額投資或將損失背后,最令人揪心的還是核心技術缺失之痛。
“兩頭在外”未明顯改善
目前,部分多晶硅原料獲取可以來自國內,但光伏市場“兩頭在外”(即上游產業原材料在外,下游終端應用在外)的處境并未得到明顯改善。近幾年我國光伏產業飛速發展,盡管有些企業已經有了一定的競爭力,其技術也有不少進步,但大多還是在外國技術和裝備基礎上的集成和消化,原創性的技術仍然少之又少。國內企業一直沒有掌握真正核心的多晶硅生產技術。尤其是從硅原料轉化為多晶硅這個環節,技術缺失更加嚴重。
破解技術瓶頸迫在眉睫
業內相關專家呼吁國家政策應該盡快向基礎理論研發傾斜,整合科研力量,進行國家攻關,避免中國光伏企業淪為世界太陽能產業的“制造工廠”。南昌大學材料學院院長周浪說:“國家可在‘973’和‘863’等科研項目計劃中給予光伏產業更多的資金投入,迅速建立起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國家光伏研發體系。目前我國天津、陜西以及軍工行業在光伏產業的設備制造、科研攻關等方面是有一些基礎的,只要國家加以整合,具有很大的科研潛力。”
正確引導社會資本,投資光伏設備研發制造也是當務之急。從事單晶硅太陽電池生產的江西格美總經理助理張國平說:“當前社會資本看好光伏產業前景的積極性應該保護并加以引導,讓一部分資本投向光伏產業設備的研發制造當中去。”據了解,目前,江蘇省一批骨干型光伏企業已經著手攻克光伏產業技術裝備,PECVD、等離子刻蝕機、激光機和層壓機、太陽能電池及組件的測試等設備已初步實現國產化。但由于這些工作見效慢,國家應該拿出資金對企業科研攻關予以補貼。
另外,我國主要靠進口生產線、各產業鏈單兵作戰的現狀亟待改變。無錫尚德研究院院長徐源說:“應該加強國際協同合作,在引進、集成、消化中提高。在加強自主創新的同時,還應加強國際協作,鼓勵企業走出去,通過資本并購,收購國外裝備制造企業。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創新型企業只有充分利用和整合全球范圍內的資本、技術和人才資源,才能搶占新興產業制高點。”目前,尚德已在全球建立6個研發中心,聘請外籍專家數十人。
據了解,國內多晶硅相關研究單位已開始組建國內光伏企業聯盟,從而實現生產設備與生產技術公開共享化。可以說,中國破解光伏核心技術之門已邁開了步伐,但效果如何尚待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