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二次探底風險依然存在、許多行業和企業依然沒有走出金融危機陰影的背景下,國家取消部分產品出口退稅的政策還是不期而至,令不少業內人士及化工企業始料未及。毫無疑問,政府在此時取消部分產品出口退稅,是為了確保實現國家既定的“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進一步限制高能耗、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出口,抑制落后、過剩產能,彰顯了政府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轉變發展方式的決心。
盤點一下出口退稅政策調整涉及的六大類406個稅號產品,化工產品占了很大比例,可謂首當其沖。這一政策的出臺必將給這些產品的生產經營帶來不小的壓力,一些原本在國內就已經過剩的產能將更加無法消化,“兩高一資”產品的生存空間會被再度壓縮。
取消部分產品出口退稅,相關行業注定又要接受一次洗禮。事實上,這樣的洗禮化工行業近年來曾多次經歷。為了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政府相繼采取了法律、行政、政策、市場等各種手段,力度越來越大,措施越來越嚴。而化工行業恰恰是在一次次泰山壓頂般的沖擊下,不斷獲得新的更大發展——產業結構在調整中不斷升級,產品質量在淘汰中越來越好,產品出口也在政策溫床逐步消失的壓力下開拓出更加廣闊的市場。這正好驗證了一句老話:沒有壓力,就沒有前進的動力。
以農藥行業為例,翻開國內外農藥發展的歷史不難看到,每一次落后農藥品種禁用政策和替代低毒農藥產品推廣政策的出臺,都是農藥工業發展再上新臺階的巨大推動力,低效劇毒農藥不斷被高效低毒甚至無毒的綠色農藥所取代,最終將實現企業與農戶、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
因此,廣大化工企業應深刻理解政策出臺的初衷和目的,丟掉幻想,積極投身調結構、轉方式、提高技術水平的戰役之中——改粗放加工為精深加工,變粗放型為集約型;提高產品附加值,開發市場需要的高新技術產品,保證利潤和效益最大化;以低碳、環保、綠色為前進方向,把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結合起來,通過傳統產業的提升優化為發展新興產業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