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改革委近期發布的《關于規范煤制天然氣產業發展有關事項的通知》在業內引起很大反響。煤制氣的項目審批工作是否已經停止?煤制氣未來的發展方向如何?對于上述問題,國家能源局的相關負責人23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并未叫停對煤制氣項目的審批,只是未來的審批將更加嚴格。對于在試點結束前不再審批新項目的揣測,這位負責人告訴記者,“條件好的項目也會批。”除建設煤制氣項目必備的煤炭、水資源,配套的管網等條件外,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相應的儲運條件、副產品的利用將成為未來項目審批考量的重點。這位負責人同時透露,有幾個煤制天然氣項目正在進行預可研,但離審批還有一段距離。
綜合記者在采訪中獲得的信息,煤制天然氣目前發展的重點是先行試點,合理布局,再進行推廣,試點項目的運行情況如何將直接決定煤制氣產業下一步的發展方向。記者注意到,相比國家對煤制油謹慎推進的態度不同,煤制天然氣在新型煤化工中的趨勢是優先發展。
煤制氣項目能否過關,三個重點要注意
今年6月份國家發展改革委對天然氣出廠價進行調整,并且決定完善天然氣價格機制。為預防天然氣價格上漲激發各地投資建設煤制天然氣項目的熱情,國家發展改革委在天然氣價格調整后不久即發布了《關于規范煤制天然氣產業發展有關事項的通知》。通知要求在國家出臺明確的產業政策之前,煤制天然氣及配套項目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統一核準。各級地方政府應加強項目管理,不得擅自核準或備案煤制天然氣項目。據記者采訪了解,煤制天然氣尚處于剛剛起步階段,真正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的相關項目還寥寥可數,國家發展改革委此次通知,更多的意義在于未雨綢繆,是對一個新興產業實施先規劃后發展的先期性引導。
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高級工程師張方告訴記者,“2009年至2011年是煤制天然氣的試點期間,在此期間,煤制天然氣應由國家層面審批。但在執行中,有地方政府直接審批煤制天然氣項目。此次只是嚴格重申而已。”在煤制天然氣項目升溫過程中,一些企業以開展煤化工項目為由圈占煤炭資源,一些煤炭資源產區則為拉動地方經濟,忽視對煤制天然氣的技術、副產品二氧化碳的處理、水資源的消耗和相關配套管線的建設。張方預計,在通知發布后,部分在建項目將延期。
國家對煤制天然氣項目一直非常謹慎,在去年5月出臺的《石化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煤制天然氣被列為煤化工的5類示范工程之一,其定位以示范為主。而據記者了解,目前規劃上馬的14個煤制天然氣項目中,通過國家審批的只有3個:大唐國際投資近百億元在內蒙古克什克騰和遼寧阜新建設的兩個40億立方米 /年煤制天然氣項目、內蒙古匯能煤化工有限公司16億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氣項目。不過,據記者了解,目前我國在建和已規劃的煤制天然氣規劃產能達250億立方米/年,緊追西氣東輸二線工程的供氣能力。對此,神華集團副總工程師吳秀章表示,這其中很多都是地方審核批準的。
業內對煤制氣技術有兩種看似矛盾的表述,說它成熟的一方是站在相關設備生產可以國產化的角度考慮,而且國產化率還很高;而稱其不成熟的一方則是看到煤制氣關鍵的核心技術都掌握在國外廠商手中。《關于規范煤制天然氣產業發展有關事項的通知》鼓勵國內煤制天然氣項目采用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和國產化設備項目。不過,參與煤制氣相關規劃制定的張方告訴記者,在有關煤制氣的未來發展規劃中,對相關設備的國產化沒有提出強制要求。
二氧化碳等煤制氣的副產品利用之所以將成為煤制氣項目的必備標準,原因在于煤制天然氣中要產生約1/3的二氧化碳,還有硫化物以及一些含酚的廢水等, 如果處理不當,會對環境造成很大污染。張方認為,“在其他煤化工項目中,同樣存在二氧化碳的排放問題。二氧化碳理論上使用的方法很多,但因為將影響到企業的成本,回收利用的少。到目前為止,二氧化碳的利用都不夠理想,沒有一個使用量非常大、又兼具經濟性的解決方案。”
事實證明,煤制天然氣的副產品也可以變廢為寶,提高企業的效益。盡管各種研究認為,煤制氣的經濟效益很好,但值得注意的是,只靠制造煤制氣單一產品,很難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美國大平原煤制氣項目除借助天然氣價格上漲扭虧外,大力開發生產副產品以及對二氧化碳進行有效利用對提高企業效益同樣功不可沒。該公司投資了8.34億美元用于副產品的開發和環境保護,副產品二氧化碳、化肥、溶劑、酚類、石腦油、液氨、惰性氣體等產品,副產品銷售收入占總銷售收入的比例由1988年的5%提高到2008年的44%。該廠預計,在二氧化碳等副產品開發方面仍有很大潛力可挖。
規范來得及時
煤制天然氣項目受到青睞,僅僅是近一段時間的事情。張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以前對煤制天然氣的前景,基本上是沒人感興趣。”據張方介紹,煤制天然氣“壓抑”多時,不是因為技術上的問題,而是天然氣的價格一直上不來。去年天然氣漲價端倪剛剛顯現,國內相關企業開始張羅煤制氣的投資。據張方分析,“ 目前來看,投資煤制氣,企業不會賠錢,隨著天然氣價格的調整,未來煤制天然氣項目盈利預期也會進一步增加,這導致煤制天然氣投資熱快速升溫。”
張方說:“天然氣價格漲了2、3毛,大家開始對煤制氣產生興趣。”據了解,近年來我國天然氣需求快速增長,國內天然氣需求缺口進一步擴大,需要通過大量進口天然氣來彌補國內市場的缺口,因而天然氣價格水漲船高,今年6月份國家發展改革委對天然氣出廠價進行調整,并且決定完善天然氣價格機制。天然氣價格的上漲,使得煤制天然氣產業更具發展前景,激發了各地投資建設煤制天然氣項目的熱情。據張方分析,“目前來看,投資煤制氣,企業不會賠錢,隨著天然氣價格的調整,未來煤制天然氣項目盈利預期也會進一步增加,這導致煤制天然氣投資熱快速升溫。”
與進口天然氣2元/立方米左右的到岸價相比,采用鄂爾多斯粉煤制成的天然氣成本是1.4~1.5元/立方米,遠遠低于外來天然氣。張方經過幾種不同的計算后得出結論,在天然氣出廠價為1.8元/立方米,煤炭到廠價格為260元/噸情況下,年產40億方煤制天然氣項目基本經濟可行。
“技術上沒有障礙,比煤制油都成熟。而且,煤制氣的能源利用效率也不錯,因為其轉化過程最簡單,別的煤化工要經過三步,它只要兩步就可以制造出來。” 張方說。據記者了解,與發電、煤制油、煤制甲醇和二甲醚等煤化工產品相比,煤轉化為天然氣的能源利用效率最高,可達60%左右。
“煤制天然氣的發展將起到平抑氣價和保障天然氣供應安全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市場空間和發展的必要性。”張方認為,“熱本身沒有錯,但不要過熱;煤制天然氣產業市場前景雖然廣闊,但要有序發展。”
盡管在張方看來,煤制天然氣具有一定的市場空間和發展的必要性,但他同時強調,“我國目前并不具備大規模發展煤制油的條件,通知是個適時的提醒。”張方表示,雖然目前規劃上馬的項目很多,但應該說大多都處在起步規劃階段,因此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規范煤制天然氣產業發展有關事項的通知”非常及時。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政策研究部主任張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本次通知將促進煤制天然氣科學地、規范地發展。”
煤制氣布局向西部傾斜
記者在采訪中獲悉,國家能源局在今年已完成煤制天然氣發展布局規劃,此項規劃研究將成為未來制定煤制天然氣產業的政策基礎。據消息人士透露,在“十二五”期間,煤制天然氣項目將主要分布在四個區域,三西(山西、陜西、蒙西)、新疆、蒙東和云貴地區。張方認為,我國煤制氣項目布局可以分四步走。“總的來說,第一步初期是黃河中上游,”三西“即蒙西、陜西、山西,其中山西條件是最好的,因為離華北市場近,只有幾百里,而且煤炭資源豐富,水源也比較穩定。第二步是新疆,但煤制氣企業必須與中石油合作才行,實現兩者之間的管網合作。第三步是蒙東,因為它離東北市場不遠,還可以利用俄天然氣進口管網。第四步是云南、貴州,我國計劃從緬甸進口天然氣,也要建設管道,該地區煤制氣立項上也可以利用這一條件。”張方說。目前,俄氣、緬氣管線還沒有建成。
煤制天然氣前景可期,只是“借道已有管線輸送,獨立進行燃氣銷售對煤制天然氣項目來說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張方告訴記者,短距離的管線,在幾百公里內,幾十億的投資,煤制氣企業有能力承擔。但長輸管線則握在中石油和中石化手中,國內現有天然氣管線擁有者和經營者同時也是天然氣最主要的供應商。目前,天然氣供配氣管網尚未形成點線互聯,離資源多元化、供應網絡化、調配自動化的多氣源、多用戶天然氣生產和供應市場化的要求還有相當的距離。張方認為,第三方氣源難以經濟合理地通過現有長輸管線輸送,這將直接影響到煤制天然氣產業的發展。
張方把季節性影響與天然氣價格、長輸管線等一起歸納為我國發展煤制天然氣產業的主要控制性因素。“我國新增天然氣消費以民用為主,民用燃氣消費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張方說,“煤制天然氣需要安全穩妥地調峰措施。作為大型化工裝置,煤制天然氣項目一旦建成必須連續性煤制天然氣大生產,否則將影響裝置的安全性、穩定性和經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