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氯堿化工行業持續快速發展,使中國已躋身世界氯堿生產大國之列,兩大主營產品燒堿、聚氯乙烯產能和產量也早已居世界第一位。但是隨著近幾年的高速發展,行業內存在的一些問題也逐漸顯露出來。特別是經歷了國際金融危機,國內氯堿行業的一系列結構性矛盾暴露得最為明顯。因此在即將到來的“十二五”期間,我國氯堿行業能否成功解決這些結構性矛盾,是全行業能否實現中國成為世界氯堿強國目標的關鍵因素之一。
在“十一五”的最后一年,國內氯堿化工企業紛紛與資源型企業聯姻,而實力雄厚的資源型企業也開始涉足下游產業,大型新上項目都有著能源和礦產資源開發的背景,如內蒙古、青海、新疆等煤炭和原鹽資源豐富的地區,新上項目集中且規模較大。
中國氯堿工業協會技術部副主任張鑫表示,國家在能源政策方面的調整將進一步考驗氯堿企業的盈利能力,利潤空間的壓縮使得市場由價格競爭轉向差異化競爭,競爭模式必然更加趨于多元化。他認為,從氯和堿兩條鏈來看,氯產業鏈可以通過開發新的氯產品來實現產品附加值的提高;而燒堿則可以通過與當地區域內的下游行業結成戰略合作關系來穩固主要銷售渠道,同時企業還應該重視國內市場的整體布局和出口渠道的拓展。氯堿行業應借此實現競爭方式升級,擺脫低級的價格競爭方式。氯堿企業只有通過這種產業鏈結構優化,才能不斷增強其核心競爭力,也隨之完成行業整合。
有關專家預計,在“十二五”期間,產品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將成為氯堿行業發展的重點,同時實現清潔生產、環境保護也將成為氯堿行業調整過程中的關鍵一步。
首先,氯堿行業未來發展要在產品結構、生產方式上做足文章。通過開發新的下游耗氯產品和耗堿產品,拓寬并延伸下游產品產業鏈,增強企業抵御產品價格波動及市場變化的能力。同時,不斷開發與氯堿產品相關的精細化工產品,通過構建新的工藝和規格體系,改善相關產品質量,提高氯堿產品附加值,增強中國氯堿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其次,要不斷推進氯堿園區化生產模式,調整國內氯堿生產格局和產業布局。通過園區化生產,實現在一定區域內集中多項資源的集約化生產,以此建立具有循環經濟和節能減排特征的一體化產業集群,實現資源的高效轉化和清潔生產。在此基礎上,借助市場調控等手段,逐步將氯堿產業向生產成本低、靠近能源與資源的區域轉移,從而培養出一批規模大、實力強、更具競爭力的綜合性氯堿化工企業。
最后,應不斷提高氯堿行業裝備技術水平。技術革新是石化行業發展進步的源動力,通過加大技術裝備及相關工藝的研究,可以提高氯堿及相關石化行業能源利用效率,實現全行業的清潔化生產。尤其是干法乙炔、大型密閉式電石爐、零極距大型離子膜電解槽等影響氯堿行業未來發展的關鍵技術,如果能在行業內全面推廣應用,將有助于中國氯堿工業在“十二五”期間實現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