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診斷和生化試劑受益于新醫改及國家政策的傾斜,行業景氣度直升;電子化學品受益于新能源產業的發展也備受關注;而應用最為廣泛的實驗室化學品的發展卻相對滯后。
談到藥物研發,人們往往把目光聚焦在發展新技術、研發新產品上,化學試劑的發展常被忽略。實際上,化學試劑不僅是科研條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進行藥物研發的“眼睛”和質量判斷的“標尺”,也是新興技術不可缺少的功能材料和基礎材料。
但是,國內生產的化學試劑門類少、品種少、技術水平低,對進口試劑依賴程度高。據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下稱國藥化試)高級工程師劉征宙介紹,目前,國藥化試年銷售的品種在2萬~3萬種,而國內企業可生產的品種在3000~6000種,所生產的種類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
那么,與新藥開發密切相關的化學試劑行業何去何從?近日,在全國化學試劑高峰論壇上,一場關于化學試劑發展與創新的討論就此展開。
行業發展不均衡
據記者了解,目前國內化學試劑生產銷售企業中,以國藥化試年銷售規模最大,2009年已經超過6億元,試劑年產量1.6萬噸。其次是廣東西隴化工有限公司,其試劑銷售額約為4.5億元,試劑年產量5.1萬噸。廣東光華化學廠有限公司(下稱光華)以3.6億元的試劑銷售規模位居第三,生產的試劑品種約為1300種。以銷售額計算,排名前10位的企業已經超過180億元。
而化學試劑行業的發展并不均衡。化學試劑主要分為臨床診斷和生化試劑、電子化學品和實驗室化學品,其中臨床診斷和生化試劑受益于新醫改及國家政策的傾斜,行業景氣度直升;電子化學品受益于新能源產業的發展也備受關注;相比于前兩者,應用最為廣泛的實驗室化學品的發展卻相對滯后。有數據顯示,在2000~2010年間,電子化學品及其專用材料的年增長率約為7%、實驗室用化學品的年增長率約為6%。但總體而言,國內化學試劑存在科研急需品種缺乏、企業規模小、產業化程度低等問題。
據光華公司營銷總監余軍文介紹,傳統化學試劑的市場容量大約為30億元。由于進口產品在某些環節的技術領先,構建了一定的技術壁壘,國內企業則占據了成本優勢,兩者構成了割據局面。隨著國內企業技術的發展,取代進口產品所占有的市場份額,傳統化學試劑的市場容量還將有50%的提升空間。
“試劑更大的發展空間還在于新興行業的出現和發展,或者隨著某個特定行業的發展而發展。”余文軍介紹道,按照終端客戶流向來細分的話,光華包括醫藥原料、傳統化學試劑在內的年銷售額占光華總銷售額的10%~20%,新醫改帶來的醫療市場容量的增加以及國家在醫藥研發方面的大力投入,對上游試劑領域的發展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這種趨勢很明晰。”
“用于醫藥終端的試劑中,診斷試劑的發展起步較晚,‘十一五’規劃中提到,要去做提高中國科研用核心試劑,我們也承擔了部分課題,來解決一些高端試劑的缺乏問題。”余軍文透露。
但是,相比較于諸如電子消費等其他領域,一只新產品的出現可能帶動的就是幾十億元的發展空間,傳統化學試劑與診斷和生化試劑的市場容量和發展的周期效率就顯得不那么誘人。余軍文也坦承,緊跟下游行業的發展來尋找企業增長機會,在這個原則下,醫藥領域試劑暫時不是光華延伸的重點。
提高關鍵品種科研水平
化學試劑行業被認為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科學飛速發展的不可缺少的先行行業,它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標志著一個國家的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發展化學試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據全國化學試劑信息站高級工程師李建華介紹,目前,國外產品進入中國市場的速度加快,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國外企業的規模比較大,生產的品種全。國外有品名的試劑品種在20萬種以上,以Merck公司為例,其在2009年銷售額就達77.47億歐元,其中醫藥類品種銷售58.12億歐元,化學品銷售19.35億歐元。同時,國外公司進行結盟合作,向配套供應和配套服務方向發展。
例如2008年,Sigma-Aldrich公司與BellBrooklabs公司形成戰略合作,前者生產的生化試劑和后者的高通量篩選技術在各種藥物篩選項目中應用廣泛。兩者的合作有助于提供完整的藥物篩選服務解決方案。
不過,化學試劑發展需求已經開始引起重視。李建華認為,這主要是因為對食品藥品檢驗和對健康的要求提高,國家加大對科研方面的投入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促進作用。應該從優化產品結構,加強技術交流合作等方面入手。
中科院院士王夔也曾指出,發展化學試劑,首先應該把試劑的研究生產當成我們科技發展的關鍵環節,當成一個特殊的事業而不僅僅是一個行業來辦,全面規劃試劑的研究生產。尤其是在某些國家重大項目中,試劑應該屬于戰略物資。如果關鍵試劑不掌握在自己手里,“科研成果的轉化與推廣就沒有保障,我們的創新便不能自主。”
他認為,發展試劑,需要下定決心,歸攏人才,制定規劃,提高試劑的質量,提高自給率,加強關鍵品種的科研,增加創新品種。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則需要在管理體制上有所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