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區",這樣一個詞匯,也許是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推進現狀的真實寫照。藥品在國家醫保目錄公布前后突擊漲價;國家藥監局力推電子監管,引發藥企強烈反彈,除疾呼"成本上升"外,更有企業試圖"變相抵制";低利潤藥品消失,復雜的利益關系,一個個橫亙面前的難題,考驗著這樣一個旨在解決"看病貴"的制度。
去年,國家先后出臺了《關于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的實施意見》和《國家基本藥物目錄管理辦法(暫行)》。按照醫改部署,2009年啟動的基本藥物制度,今年底要實現60%地區的覆蓋目標。這一架構清晰,被認為是醫改成敗關鍵的制度,卻頻頻遭遇"攔路虎",有專家甚至擔憂,成本和阻力可能影響改革的方向。
藥品入醫保目錄突擊漲價醫療市場充分競爭方可治本
國家基本藥物目錄編制是推行基本藥物制度的重中之重,對企業來說,入不入目錄,以什么價格入目錄,就成了關鍵。
目前,進入國家醫保目錄的藥品由政府定價,未入目錄的由企業自主定價。但醫保目錄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制定,價格由國家發改委制定,一些企業就獲得了漲價的"時間差"。醫保目錄公布新品種,發改委需要在各省調研價格后,才能拿出政府定價。這個"時間差"里,仍屬企業"自主定價",藥企漲價只需列明原因,向當地物價部門備案。
對于"突擊漲價",國家發改委的對策是專項調查,對不合理漲價的,一律不認可。但突擊式的調查,顯然難以消除"突擊漲價",藥品生產企業、流通企業、醫院都能從藥價上漲中獲得好處,對裹挾了過多利益的藥價,監管部門實在難以眼觀六路,發改委難以掌握藥品真實底價,更難以監管幾萬種藥品是否"突擊漲價"。
相關專家指出,除了協調醫保目錄制定權和藥品定價權,實現醫藥分家,以及醫療市場的充分、完全競爭才是治本之策。顯然,這樣的遠景目標,也是醫改的整體目標,不僅是基本藥物制度需要面對的。
商業賄賂"擴面"行業過剩產能亟待淘汰
"醫保藥品受患者歡迎,但醫保目錄里同類產品很多,醫生憑什么要開你家的藥?就看你的公關做得到不到位。"一位醫藥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藥品在進醫保目錄前漲價,廠家沒有賺到多少,更多消耗在中間費用上。因為進入目錄后,產品將在很多省份招標采購,也將在更多醫院銷售,需要打點更多醫生。"患者一般更信賴醫保目錄中的藥品,但同類藥品太多,企業對醫生的公關費用直接影響藥品銷量。"
事實上,藥企在基本藥物制度推行過程中奮力掙扎,是源于自身生存的需要。目前我國制藥企業數量眾多,生產結構雷同,產能嚴重過剩,全國近5000家制藥廠中,中小企業占比超過2/3,全行業設備利用率不足一半。小而散的行業格局,使制藥企業平均利潤率不足8%。
在國家"鐵腕"淘汰落后產能的風暴中,藥品生產企業不在重點關注之列,但對一個良性的藥品市場而言,產能大量過剩,顯然不是正常現象。
部分低利潤藥品"被消失"藥企合理利潤需制度保障
在國家幾次為藥品降價的同時,看不到利潤的醫藥企業開始說"NO"。據記者了解,在已經啟動基本藥物招標采購的一些省份,出現了部分品種無人投標的冷清場面。一位醫藥生產經理認為,有廠家覺得價格降得太多,甚至超過成本線,而棄標的另一個原因是"故意較勁",希望政府上調招標價格。
因為會導致成本提高,對于國家藥監局推行的基本藥物電子監管制度,一些藥企也充滿抵觸情緒。一位業內人士介紹,對于利潤微薄的基本藥物來說,成本提高難以接受,"既然利潤那么低,不如不生產"。
此外,一些藥店也紛紛下架基本藥物。"如果藥店的基本藥物經營是'白忙活,不賺錢',積極性自然不高。"某大型連鎖藥店北京負責人表示,基層醫療機構零差率銷售這些藥物,虧損由政府補貼,而藥店虧損只能自己承擔。
對于生產基本藥物的企業來說,利潤穩定至關重要,如何保障藥企穩定、合理的利潤,成為基本藥物制度推行的關鍵,這一方面的制度安排,也有待相關部門繼續努力。
監管補償雙管齊下醫院患者可實現雙贏
今年底要實現60%地區的覆蓋目標,基本藥物制度的發展,成為國家著力為之的醫改方向。一個又一個的障礙,使得這一制度面臨深度博弈的局面,但表示歡迎的力量,也使得相關專家對這一制度的推行充滿信心。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公立醫院在基本藥物制度推行中也得到了實惠。"一些基層公立醫院必須用低廉的價格吸引患者。"北京房山區中醫醫院院長徐希勝表示,基本藥物價格便宜,報銷比例高,在政府補償及時到位的情況下,使用率高對于醫院和患者來說都是雙贏。
對于如何解決諸多阻礙,夏學鑾認為,持續降價不是解決藥價虛高的首選方式,政府也應及時了解生產和銷售部門的訴求,制定合理補償機制,讓整個市場不斷健康發展。"對于有突擊漲價和偷工減料行為的藥企,相關部門應該實行嚴格監管,在藥品進入醫保目錄前后對價格進行監控,發現問題及時查處,讓百姓得到價格低廉、保質保量的藥品。"